4.讀書:一書未看完,斷不看他書,每日須讀十頁。
5.讀史:細研圈點,每日十頁,有事業不可間斷。
6.謹言:出言謹慎,不講廢話。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欲節食,善待於己。
9.日記:每日一則,體味生活。
10.陶冶情操:每月作詩文數首,培靈感養盛氣不喪心誌。
11.習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功課不過夜。
12.夜休:勞心疲神之事,切戒切戒。
這十二條功課的實用性自然不用多言,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曾國藩對於“內聖”之境日臻圓熟。他數十年如一日不斷雕琢自己,提高修養,剔除不足,最後終成大器。正如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國藩以一介文臣出身,一生戰功赫赫,練湘軍、克太平天國,穩住了清廷搖搖欲墜的半壁河山,他之所以能夠做到“外王”正是日日勤勉力行“內聖”之道的結果。
荀子曾提出疑問:“人的力氣不如牛大,跑起來沒有馬快,但是牛和馬卻被人役使,這是為什麼呢?”然後自答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認為合作是人能勝過牛馬的根本原因。人的社會是人和人之間各種關係的組合,人也許可以孤立地生活,卻絕對不可能孤立地成事。移山填海,上天入地,人之所以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出許多偉大業績,隻是因為人能“群”。而“群”的基礎就是用心去修身,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中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的原因。
縱觀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卓然有德,人生的成就往往與德行的修養成正比。以德立身,是每一個成功者必須確立的內在標準。沒有這個內在標準,成功就好像是無本之木,無葉之花,縱然絢爛一時終究難以長久。
高明天生,精明賴學——如何做一個“明”人
【原文】
三達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傑,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後口中可斷。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唯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福。
【意譯】
三達德之首是智,智就是明。古代的豪傑,大多稱為英雄,英就是明。明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高明,人在平地上所見比較近,登上高樓所見比較遠,登上高山所見就更遠了。另一種是後天的精明,比如研究那些極小的東西,如果用顯微鏡來觀照,那麼就會變大一倍、十倍、一百倍。又比如粗糙的米,舂兩次就可以將粗糠都去除,舂三、四次,就是非常白細的精米了。高明來源於天分,精明則來自勤學好問。我們兄弟很慚愧地被稱為“大家”,天分都不是很高明,就靠勤學好問來追求精明,好問就如同買了顯微鏡,好學就如同舂米。總要心中十分明確了然後才能在話語中加以判斷。對自己的事情武斷,如果做錯了,其危害還比較淺;如果對別人的事武斷,那麼招來的怨恨就實在很深了。隻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下判斷是最足以蓄養福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