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剛明,忠恕謙渾——提升個人修養的十二堂課
【原文】
餘近年默省之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就中能體會一二字,便有日進之象。
【意譯】
我這些年來默默地自我反省檢查勤、儉、剛、明、忠、恕、謙、渾這八項品德……能夠從中體悟到一兩個字,就每日都有收獲。
【挺過風雨便是晴】
內聖外王是中國古代士人修身處事的最高理想,所謂“內聖”就是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做有德之人,“外王”則是完美地處理外部事務。內聖和外王相輔相成不相離,內聖是前提,外王是目的,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才能做到內聖,而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所以,中國古代士人特別強調修身。把修身看作是人生一切成功的基礎,先有高尚的品行,然後在事業上才可能取得成就。
在現代社會也是一樣,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做到誠摯待人、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義。這樣會更加容易贏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從而為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品行不端、德行有虧的人很難結識到真正的朋友,也很難獲得長久的成功。為了不斷修煉自己,增加成功的資本,不妨先參考曾國藩的每日功課,提高一下自己的道德修養。
身為晚清的儒家名宿、治世能臣,曾國藩一生以聖人德行來要求自己,他把自己道德修養的具體內容總結為“勤、儉、剛、明、忠、恕、謙、渾”這八德:勤,指的是無論讀書治家還是為官,都應當勤勉治事;儉,是指個人在生活上應該注意儉樸,這有助於磨煉自己的品質;剛,說的是在麵對挫折的時候,人應當堅挺剛強,要有屢敗屢戰的精神;明,是說人應當有洞察時局的眼光,懂得隨機應變;“忠”是正直之德,這種情感外化為道德規範,就是對待人或事能夠專心致誌或竭盡全力。“恕”是“以心度物”,也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變得寬仁。謙,即為人謙和,隨時把心放空才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渾,說的是人在適當的時候也需要韜光養晦、藏匿鋒芒,這樣才能夠給自己留有餘地。
在這八德中,“勤、儉、剛、明四字,皆求諸己之事”,是對待自己的四個法則,用勤勉、儉樸、剛強、精明來要求自己是通往“內聖”的途徑;而“忠、恕、謙、渾四字,皆施諸人之事”,是對待別人的四種態度,用忠誠、寬容、謙和、含渾來要求自己就是做到外王的四個方法。
當然,這些要求以聖人的德行為標準,普通人很難做到,但是所謂的聖人其實本來也不過是普通人而已,隻是能夠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才成為了聖人,所以任何人能夠下定決心不斷雕琢自己就有機會成器。曾國藩早年脾氣暴躁又眼高於頂,對於官場事物頗多看不慣,為此受到不少排擠,受了不少冤枉氣,做事也是困難重重、步履維艱。為了改變自己孤立無援、無法大展拳腳的困境,曾國藩信守“內聖”必可“外王”的信念,選擇了改變自己、提高修養以適應現實,為此他不懈踐行修身之道,自定十二種功課,並模仿坊間流行的功過格找人刻印了一些條目詳細的表格簿子,每天都要在表格中填寫“常課”的相應內容。這十二種功課分別為:
1.主敬:整齊嚴肅。做事專心不二,日求精進。
2.靜坐:每日靜坐半時,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戀床。此為一天之中“勤”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