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審慎之品(2)(1 / 3)

果不其然,原來這個知府的侄子仗著有叔父撐腰,平日裏橫行鄉裏,魚肉百姓,欺男霸女,無惡不作。老百姓都恨透了他。曾國藩知道後非常氣憤,下令一定要嚴懲那個惡賊,還要彈劾知府。

曾國藩因為沒有心存僥幸,在做事之前多思考了一些,避免了受人蒙騙而去包庇壞人的可能,如果他沒有多考慮一下,而真的幫了那個知府的侄子,就很有可能名譽受損,被別人認為是依仗權勢官官相護,他苦心維持的清官形象也就難免毀於一旦了。

從這件事情中,曾國藩又考慮到了自己在家鄉的兄弟侄子,他們有沒有可能仗著自己的名頭在家鄉胡作非為呢?他知道官宦人家的子弟總是覺得有人給自己撐腰,就可以隨意妄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他寫信叮囑自己的親屬,做事情一定要多考慮,不能放任自己的行為。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們總是存在著種種僥幸心理,不肯多考慮一點兒:

剛剛隻喝了一點酒,開車也不會出事;

設備有些小毛病,不會出大問題;

工作就一小會兒,不戴安全帽也沒關係;

……

但是,我們身邊因僥幸心理而造成的事故卻往往數不勝數。什麼是僥幸心理?僥幸心理是指人不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用主觀的態度把成功的希望寄托於外力作用和機遇降臨的一種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往往是以己度人,以己測事,認為憑借自己的幸運可以獲得巧合的成功,或是避免突然的災難;或以為彼時彼地成功了,在此時此地也會照樣成功。

僥幸心理會阻礙個人成長進步,一個人如果心存僥幸,就會放鬆對自己的約束,就不會有高度的敬業精神,也不會實實在在地積累知識和才能,而隻是琢磨如何能投機取巧。

很多人把事情的成功與否寄托在運氣上,如果沒有達成自己的心願,就責怪自己時運不佳,這其實是沒有道理的。俗話說:“一分辛苦一分收獲”,全力地付出,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自己的實力修煉的當中,可以逐漸完善自己,最終戰勝種種困難。

左思寫《三都賦》、曹雪芹寫《紅樓夢》各用了10年;

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5年;

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0年;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

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用了37年;

馬克思寫《資本論》、摩爾根寫《古代社會》各用了40年;

歌德寫《浮士德》甚至用了60年;

……

所有的偉大作品和偉大發明都不是能夠在幾天之內完成的,而是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準備。如果僥幸一時,以為靈感來了就可以文思泉湧、滔滔不絕,從而忽視平時的努力和積累,就有可能會耽誤自己一生的發展。

拋棄僥幸心理是一個人理性的表現。在沒有外力約束、監督的情況下,要克服僥幸心理,關鍵靠自我約束力。當僥幸心理蠢蠢欲動的時候,應該多考慮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再考慮一下自己的前途。

在生活中,最好能夠做到在以樂觀心態處世的同時以悲觀的心態對事,做每一件事都做好最壞的打算,在事前多多思考,考慮到有可能發生的方方麵麵問題,保持對僥幸心理的警惕,這樣就能保證出現任何情況都能應對,而不會因為僥幸心理而罹受過大的損失。

盡性立命,複性命功——人生是一種自我經營的過程

【原文】

持矯揉之說者,譬杞柳以為桮棬,不知性命,必致戕賊仁義,是理以逆施而不順矣。高虛無主見者,若浮萍遇於江湖,空談性命,不複求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順矣。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撓,惺惺常存,斯隨時見其順焉。守之以一,以不貳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懼,斯終身無不順焉。此聖人盡性立命之極,亦即中人複性命之功也夫!

【意譯】

主張矯揉造作之說的人,就好像把杞柳樹當作用它的枝條編成的杯盤一般,不通曉本性天命的道理,必然導致傷害仁義,使道理顛倒不順暢。高談虛玄妙論,自己卻沒有見識的人,好像浮萍漂浮在江湖之上。憑空論述本性、天命的學問,卻不探求事物外在形狀和內在神色,這種學問實際上是模糊不清、說不通順的。隻有體察精微,不隱蔽自己的意圖,不屈撓自己的欲望,清醒與機智常存心底,這樣的人才會隨時順利行事。堅守專一的原則,警戒自己忠貞不貳,並遵循前進不停息的規律,兢兢業業幹事,唯恐有什麼失誤之處,這樣做,才會終身沒有不順利的事。這是聖賢之人應用盡性來安身立命的最高境界,也是一般人恢複天性立身處世的有效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