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奏折之外,曾國藩的忠心在他的家書日記中每每展現,如“兄弟盡力王事,各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誌”這類的話,數不勝數。他一心關心國家,為使蒼生免除戰亂之苦不惜死而後已,其忠誠愛國之心昭然可見。
作為一個有識之士,首先要看得清自己,其次才能夠推及他人,甚至人生。所以曾國藩十分重視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知識廣度。一個“明”字既簡單也困難,不過如果能夠做到肯努力、肯堅持,細心地從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學習領會,做個生活的有心人,漸漸地就能成為一個“明”人了。
要做一個“明”人,可以嚐試以下幾點:
第一,勤於學習,培養自己的分析、思維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第二,關注時勢,隨時關心可能影響到自己的一切大事小情。
第三,勤於思考,對於自己觀察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並據此判斷於己最有利的下一步行動。
第四,行動時要關注周圍人隨時提供的新的信息,並據此隨時進行適當調整。
同時,做事要銘記曾國藩提倡的“明”字,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懂得理性思考,不以力量上的強大來贏得尊重,盡量用柔的一麵去對待別人的咄咄逼人,這樣的人更能在將來勝任大事。
審時度勢,功成身退——韜光養晦方為立世真學
【原文】
餘斟酌再三,非開缺不能回籍。平日則嫌其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意譯】
我反複考慮,不辭職就不能回老家。平日裏嫌這樣做太急促,成就功業後引退,則越快越好。
【挺過風雨便是晴】
在與大的猛獸為伍時,狐狸通常都不會逞能,而是裝作愚笨的樣子,然後讓猛獸去捕獵,它則毫不費力地吃到獵物的殘渣。狐狸這種審時度勢的作風,令他活得格外自在。有時候,偽裝弱者、顯現低調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明智的處世的方式。
曾國藩作為“清末三傑”之一,一生功績斐然。他的才智毋庸置疑,但他能身居高位而不被任何其他高位者所忌,在於他為人低調卻並不懦弱,善於利用韜光養晦這招。
湘軍是曾國藩一手建立的,這支湘軍實際上是“兵為將有”,從士兵到軍官所有的人都絕對服從於曾國藩一人。太平天國起義時,為了盡快將起義鎮壓下去,在清朝正規軍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清廷於1861年11月任命曾國藩統管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軍務。對此,曾國藩並沒有過於高興。因為他清楚,即使現在自己身居高位,手握重兵,但相對於整個皇室來說,依然處於弱勢地位,因此他處處保持低調,時時懷著戒懼之心。
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曾國藩因為作戰有功,被封為毅勇侯,世襲罔替。但是曾國藩並未感到春風得意,相反卻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謹慎。他寫信給其弟曾國荃,囑勸其將來遇有機緣,盡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終,免蹈大戾”。
湘軍進了天京城後,大肆洗劫,城內金銀財寶,其弟曾國荃搶得最多。左宗棠等人據此曾上奏彈劾曾國藩兄弟吞沒財寶。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國藩很知趣,進城後怕功高震主,急忙辦了三件事:一是蓋貢院,當年就舉行鄉試,選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營房,請北京的閑散旗兵來駐防,並發給全餉;三是裁撤湘軍4萬人,以示自己並不是在謀取權勢。這三件事一辦,立即緩和了多方矛盾,原來準備彈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彈劾了,清廷也隻好不再追究。他又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成立和打仗的時間很長了,難免沾染舊軍隊的惡習,且無昔日之生氣,奏請將自己一手編練的湘軍裁汰遣散。但對他個人的去留問題卻是隻字不提,原因便在於如果他於奏折中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將有貪權戀棧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確請求解職而回歸故裏,那麼會產生多方麵的猜疑,既有可能給清廷以他不願繼續為朝廷效力盡忠的印象,同時也有可能被許多湘軍將領奉為領袖而招致清廷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