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蔣氏天下(7)(1 / 3)

蔣介石看到不能奏效,隨之退步,8月11日,蔣介石到廣州,會見了李宗仁,進行了多次談判,談判結果,李、白分家完成。

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繼續對桂係采用比較分化策略,如果讓白崇禧帶兵,就必然讓李宗仁留在南京,反之亦然,就是不讓李、白有合作機會。

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後,在局勢的逼迫之下,被迫下野,讓李宗仁任代總統,這時白崇禧為華中“剿共”總指揮。在國民黨戰敗前夕,蔣介石還不忘記將李、黃、白分家。他專門派人軟硬兼施,誘騙白崇禧到台灣,當時的共產黨政治家周恩來就指出,白崇禧軍事上聰明,政治上卻是一塌糊塗.他到台灣絕對沒有好的下場。周恩來的預言果然沒有錯,白崇禧到了台灣後,就被蔣介石所控製,充當了蔣介石對付李宗仁的一張牌。

【點評】蔣介石扯散多次鬧“逼官”的桂係,使桂係核心不能積聚一地的陰謀,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絕後的成功。為了瓦解抱成一團的桂係,他使桂係要人分頭駐紮,軍隊分散,不利於桂體整體力量的發揮。與此同時,先後重用好大喜功的白崇禧和黃紹,以斷李宗仁的左右臂,最終讓桂係三巨頭各奔西東。

【運用】世人皆論容人之短,其實最難者莫過於容人之長。因為,容人之短。既體現了自己的寬宏大量,又使身具短缺者感恩戴德,實是兩全齊美之事。而容人之長卻不同,即使是用了,第一,是該用;第二,“珠玉在側。覺我形穢”,很有對我“取而代之”的危險。因此容人之長需要有更大的“度量”。

容人之長的天敵是嫉妒。嫉妒使同僚不容。使夥伴相拚,使領導者對部屬賢能如臨險敵。隋朝昏君楊廣。曆來“不欲人出其右”,據史載,楊廣曾寫一首《燕行歌》讓文人學生唱和。應召者很多人抱著應付一下的態度,唯有王胄,不肯居楊廣之下。於是,不久就被楊廣借故殺死。據記載,楊廣還殺過一個比他詩作得好的薛道銜,其名句為“空梁落燕泥”。

清代林則徐曾寫過一副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容”,即有寬廣的胸懷,寬以待人:“乃大”指胸懷寬廣之人,必如江海之大,容納百川,成我大事。古今無論是卓越的政治家,還是傑出的企業家都是既能用人之長,又能容人之短的。用人處事倘若看不到別人長處。聽不進不同意見,一有缺點就貶,一有過失就免,這樣“則世無可用之”。特別令人厭惡的是看到部屬做出了成績,超過了自己,就妒嫉,就排斥。或者將部屬之功據為己有。則必大失人心。眾皆離異。所以,凡是深得人心的領導者,被人稱道之處就在於他們的胸懷大度。寬容待人。或者說,凡是胸懷大度者。必人歸如湧,事業有成。

當然,任何寬容都不是無邊無際的,它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則:“取其精而忘其粗。重其內而忘其外”。即看其內在的實質。而不看其外在的虛華;看其是否具有事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品質和智能.而不拘於些小的弱點和缺陷。是“容錯不容罪”。

用人容人,大多數人是懂的。自詡有容人之置者,也大有人在。但是,有這樣一類人,表麵上有“海納百川”之量,實際上卻是“小肚雞腸”;表麵上待人寬容,而實際上待人忌妒,即所謂“外寬內忌”。

而外寬內忌也必浪費人才。因其表現寬容,常使一些賢能之士遠來“投靠”,而其必然容留以示“寬容”。一旦容留下來,卻又因“內忌”而不予重用,以至閑置奉養,正所謂“取之至寬,而用之至狹”。如此而“投靠”者越多容留者越多,閑置者也越多,造成人才大量“堆積”浪費。領導者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詡為“人才庫”,並借此大肆宣傳,以揚其“愛才”之名,而實質上卻是忌才之錯,毀才之罪。

其實,外寬內忌也必害於自己。因為,外寬內忌的假象不可能長久,而一旦為眾人識破則必不自保。《水滸》裏有一白衣秀士王倫,初上梁山,便為寨主。於開辟這塊“根據地”可謂有功。然而心胸狹小。卻又裝出“大度容人”之態,當晁蓋、吳用等人投靠他時。表麵熱情,內裏忌嫉.終被林衝火並,生前雖未做多少有害於人生和人道的事情。卻成了自己狹窄心胸的犧牲品。

唱完紅臉唱白臉蔣介石巧計入川

【引語】眼看劉文輝要失敗之際,卻有人將其從穀底拉了上來,這人不是別人,恰是蔣介石。按照蔣介石的做法,他希望四川戰爭能夠長期進行下去,直到川軍自生自滅,但他沒想到劉文輝如此不經打。對蔣介石來講。如果劉湘獨霸四川,必成坐大之勢。

【事例】蔣介石對所有的地方實力派,都是急欲消滅而後快,四川當然也不會例外。但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很長時間,限於實力問題,蔣介石沒有將精力用在四川。

四川軍閥一直不買蔣介石的賬,就在蔣介石一籌莫展之際,四川二劉大戰爆發,這給蔣介石進入四川一個很好的時機。他采用先鼓動四川內戰,後又不準四川統一的辦法,各個擊破,使川軍自我削弱,最後帶兵人川。

四川軍閥很多,但最大的是兩個劉姓軍閥:劉湘和劉文輝兩叔侄。二劉都不甘人後,都要獨霸四川,進取中原,昨日的親戚加盟友,轉化為二劉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