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注意到。被人比下去總是件讓人不舒服的事情,而超越主宰自己命運的人不是愚蠢就是自找倒黴。那些自認為優人一等的人往往會令人嫌棄,尤其容易招來上司們的嫉恨。財富、性情和氣質等等被人超越,許多人並不太在意。但是卻沒有人願意在智力上被人超越,君主或上級更不會如此。智力是人格屬性之王。對上司權威的任何冒犯都是件令其無法接受的事情。領導者總希望自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能高人一籌。王公貴族喜歡得到他人的輔佐,卻不喜歡被人淩越。如果你想向某人提出忠告和諫言,應該表現出是他偶然忘記了某事,而你不過是提醒他而已。此中奧妙。觀察天上的群星即可有所領悟:群星顯然都有光亮,卻不敢比太陽更加耀眼。
二陳站錯隊更加跟緊蔣介石
【引語】陳氏兄弟因在事變中支持何應欽而遭蔣的指責,但二陳畢竟是蔣的親信,雖然在事變中站錯了隊,蔣介石還是用他們為自己做事。
【事例】1936年12月12日下午5時,陳果夫在從曾養甫處得到西安發生事變的確實消息後,立即又打電話向何應欽核實,何應欽回複說確有其事,但真相到底如何,還不清楚。陳果夫於是在和曾養甫商量後,召集在南京的國民黨中常委丁惟汾、戴委陶、於右任等人到他的寓所商量對策,這時西安方麵的八大主張已傳到南京,大家略做商量之後,便一齊來到何應欽的住宅。
等他們到何應欽住宅時,何宅已聚集很多人,馮玉祥也到了。在成立軍事委員時,蔣介石為委員長,以馮玉祥為副委員長作陪襯,這時馮玉祥在蔣被扣的情況下,想以副委員長代行委員長職權,但大家都不同意。查閱軍事委員會組織法,因無此項規定而作罷。最後,李烈鈞出麵調和,決定將軍權付與軍政部長何應欽,由何統一指揮軍隊,負軍事全責。經過內部協調,決定於午夜1點在中央黨部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在緊急會議上,戴季陶態度最為堅定,要求討伐張楊,孫科未說話,而馮玉祥語言含糊,會議開到淩晨3時,做出了決定:一,明令免除張學良、楊虎城所兼各職,通電全國,將張楊罪行公布於眾;二,軍事委員會增加七人,包括何應欽、陳誠、李烈鈞、朱培德、唐生智、陳紹寬等:三,軍委會工作由副委員長馮玉祥與各執行委共同負責,軍隊指揮權歸何應欽。四,行政院由孔祥熙副院長代理蔣介石之行政院長職。
12月13日,陳果夫又與葉楚傖、陳布雷和曾養甫等三人在葉楚傖家開會,討論對外宣傳口徑,最後決定:一,由全國各報,用同一口徑發表一聲討張楊宣言;二,由葉楚傖擬稿,電令各省市黨部指導民眾團體主張一致;三,由陳布雷擬稿,由陳果夫用江蘇省主席名義,電各省主席一致主動,寄鎮江拍發;四,由何應欽領銜,以何和黃埔同學會名義電各省各軍,共同發布宣言。這四條辦法實行後,遂告成了國民黨地區輿論上的一致。
各地省主席相繼向陳果夫複電,表示自己的態度。據陳果夫自己說:“各省主席複電,大都很好,其中以龍雲有決斷,複電最快,以馬鴻逵來電最有情感。”陳果夫還給楊虎城去了一電,“反複勸導,及曉以利害,楊亦有回電。”
但用武力討伐張楊的事,遭到宋美齡反對。
宋美齡最得力的理由有兩點:一、討伐必然導製內戰,即日本“正盼中國之內戰爆發,俾以借口大規模之侵略,完成其統製中國之迷夢,則此種現象之造成,自將引起彼方無限製之幹涉”;二、討伐必然導致蔣介石被殺,而蔣的死活關係重大。“為中國計,此時萬不能無委員長以為領導:委員長生還之價值,實較其殉國尤為重大。”何應欽對宋美齡的主張並不尊重,他公然聲稱:“婦道人家在這種情形下不可能保持理智的看法。”但他也不敢承擔引起“日本侵略”和“蔣被殺”的罪名。
西安事變發生以後,陳果夫、陳立夫積極主張討伐張學良、楊虎城,以武力解決西安事變,救出蔣介石。在這一點上,二陳的態度與何應欽是一致的。
然而,何應欽堅決主張討伐卻另有隱衷,他想趁機置蔣介石於死地。
而以自己取代蔣介石的位置,何應欽在戴季陶、居正、吳稚暉、葉楚傖、陳果夫、陳立夫等人支持下,就任討逆軍總司令,部署對西安的討伐行動,並派出大批空軍轟炸西安。
不料西安事變竟和平解決了。在蔣介石接受了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擔保內戰不再發生等條件後,張、楊釋放了蔣介石。
12月26日,蔣介石回到南京。剛開始,蔣介石還表揚了二陳,認為他們在西安事變問題上的主張和態度是正確的。但不久,二陳就因在事變中支持何應欽而遭蔣介石的指責了。
蔣介石、宋美齡、陳布雷等以宋美齡的名義,合夥炮製了《西安事變回憶錄》,大大地諷刺了何應欽、戴季陶、陳果夫、陳立夫等武力討伐派。
但二陳畢竟是蔣的親信,雖然在西安事變中站錯了隊,蔣介石還是讓他們為自己做事。西安事變後,國共雙方的談判仍由陳立夫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