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逆境中應有的氣場(1 / 3)

控製欲望,由內及外塑氣場

人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一瓢飲,一簞食,一張席足矣,但前提是所有人都滿足這種生活,否則不滿足的人就會來搶奪你的一瓢飲,一簞食,一張席,那你就連生存都有問題。不滿足,也就產生了欲望。人人皆有欲望,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貪而無厭,沒有停止的時候。看見美麗的顏色,美麗的形象,悅耳的音樂,香甜的美食等等,就著迷了,必定設法得到手,才肯罷休。煩惱來自欲望。人這種動物之所以叫做人,是因為有思想。有了思想,也就有了欲望。思想越複雜,欲望就越強烈。

從前,有一位師父和小和尚一起下山化緣。當他們走到一處河水前,看見一位美麗少女在那裏躑躅不前,少女顯出恐懼的樣子,擔心自己過不去跌倒水裏。

老師父看在眼裏,走上前去:“這位女施主,貧僧背你過去吧。”然後,老師父就把少女背過了河。小和尚跟在後麵,對師父的行為很不理解,一直都沉默不語。到了晚上他實在忍不住,就對師父說:“我們出家人受了戒律,是不應該近女色的,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姑娘過河呢?”

“你說那個姑娘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師父心懷坦蕩,未覺得姑娘不可懷抱,而小和尚心有欲望,不抱卻似抱,心裏一直沒有放下。師父把姑娘背過河,並沒有在心裏記住,小和尚一直想著清規戒律、不接近女色,雖然他沒有背姑娘過河,但是心裏卻一直沒有放下,在心裏產生了欲望。其實,學佛告訴我們,佛祖是在心中的,不是給別人看的。

欲望是一切煩惱之源,根絕了欲望,自然就沒煩惱。小和尚由於心裏產生了欲望,一直沒有把姑娘在心裏放下,因此給他自己帶來了煩惱。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所謂的煩惱,大都是自己給自己添加的枷鎖。欲望太多,煩惱太多。無欲無求,自無煩惱。然而人畢竟隻是肉眼凡胎,衣食住行,七情六欲,皆與欲望掛鉤。因此,人不可避免會煩惱。

佛家認為,欲望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隻有杜絕了欲望,才能沒有煩惱。但是欲望是人類進步的原始動力,人類的祖先正是為了追逐食物,才從樹上下來,繼而學會打造工具,才進化成人的。因此,不能因為欲望產生煩惱,就“存天理,滅人欲”,關鍵是如何控製好欲望,使欲望既合理存在,又能減少煩惱。

還有一個例子,說的是唐肅宗的事情。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雲了嗎?能否讓侍衛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裏?”

“當然不能!”

慧忠又說:“世人癡心向佛,有的人為了讓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為了求財富、求福壽;有的人是為了擺脫心靈的責問,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

“怎樣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讓陛下有這樣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幾十年的醉生夢死,到頭來不過是腐屍與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慧忠答:“您踩著佛的頭頂走過去吧!”

“這是什麼意思?”

“不煩惱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絕對不會自認是清淨佛身。隻有煩惱的人才整日想擺脫煩惱。修行的過程是心地清明的過程,無法讓別人替代。放棄自身的欲望,放棄一切想得到的東西,其實你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可是得到整個世界又能怎麼樣?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問:“你為什麼要成佛呢?”

“因為我想像佛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

“現在你貴為皇帝,難道還不夠嗎?人的欲望總是難以得到滿足,怎麼能成佛呢?”

是啊,欲望永遠沒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種種欲望,世人求佛究竟是為了什麼?

可見,就連已經做到最高統治者位置的皇帝也有滿足不了的欲望,何況平常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一般情況下,欲望就像一條大河,它洶湧澎湃、奔騰不息,不斷地驅使著人們去忙碌,追尋。有的人去追求金錢;有的人去追求名利;有的人去追求事業;有的人去追求愛情;有的人去追求長壽。欲望的內容因人而異、因人的不同階段、不同處境而異,但總而言之,人的欲望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相比之下,能滿足的欲望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控製好欲望的“度”。不要不切實際地盲目攀比。我們自小可能就被灌輸一種理念:“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實這些話作為勵誌教育非常好,但作為人生目標則明顯太“過”,王侯將相、元帥、世上能有幾人?大千世界還是普通人占多數。如果目標定得太高,好高騖遠,一旦實現不了,煩惱自然就來了。因而,欲望給人帶來很大的煩惱。

相信不少人都讀過俄國作家普希金的著名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海邊住著一對貧窮的老夫妻,他們靠著打漁為生。一天,老頭在海裏網到了一條金魚,金魚哀求老人放了她,並答應給老人以很重的報償。老人沒有要任何的報償就把金魚放了。回家後,老太婆聞知此事,大罵老頭是傻瓜,說“不要白不要,哪怕要個木盆也好嘛!”老頭受不了老太婆嘮叨,隻得去找金魚要木盆,金魚使他如願了。老頭滿以為老太婆這回會高興了,沒想到又惹來一頓罵:“一個木盆值個屁錢,蠢東西!去要一座房子!”老頭無奈,又去找金魚,金魚二話沒說,立即把他家的茅棚變成了漂亮的新房。老太婆依然不滿足,又逼老頭去找金魚,想把自己變成一個世襲的貴婦人,金魚果然又使老太婆如願以償了。可隻過了一兩個星期,老太婆又不滿足了,想當女皇。由於老太婆一而再、再而三的欲望,惹怒了金魚,老夫妻又從新回到了原來的困苦生活。

其實,生活原本沒有痛苦,生活原本沒有煩惱,當欲望之火被點燃後,煩惱就來敲你的心門了。當你開始計較得失,貪求更多時,痛苦便來纏身了。

其實,人生很簡單,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即挑選自己最合適最感興趣的一件事,用一生去完成它。不用太多,一件,隻要一件就夠了。別人成功與失敗與你無關。你隻和你自己比,有沒有一天天在進步,有沒有一天天在超越自己、戰勝自己。

沒有富爸爸,一樣可以成功

人與人是有區別的,有高矮之分,有胖瘦之別,就連做人子女,也是有區別的,有的父親是高官,孩子就會受到追捧;有的父親是富商,孩子就會受到誇獎;有的父親是普通人甚至是窮人,孩子就會受到怠慢。有一個有權有錢的爸爸當然很好,因為你的起點可能會比別人高,你成功的路可能會比別人順利,可是依然有很多人,有良好的背景,卻不知上進,成了敗家子。而很多普通人的孩子也一樣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高爾基曾經說過:“貧窮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如果你能夠在這裏修完所有學分的話,在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不能超越與突破呢?”

在中國,有句古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境普通的孩子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取得成功的舉不勝舉,沒有富爸爸依然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

安金鵬就是通過自己奮鬥成功最好的例子。1997年,安金鵬代表中國參加第三十八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得了金牌。安金鵬的家在天津市武清縣大友岱村,他出生的時候,奶奶就病倒在炕頭上,爺爺也患了重病,在他還沒有上小學的時候,家裏就已經欠了很多外債,以至於上學的時候文具都是向同學借來的或者是撿來的。

艱苦的環境下安金鵬沒有放棄讀書,而是更加刻苦努力,1994年,他被天津一中破格錄取,這天大的喜訊卻讓家人的臉上堆滿愁容,因為家裏實在是太窮了。但是,貧窮可以使一個人擁有頑強的鬥誌,安金鵬硬是拿著媽媽賣毛驢的600多元錢讀完了高中。

困難中成就了安金鵬,貧窮是他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1997年1月,安金鵬以滿分第一的成績進入國家集訓隊,並在十次測驗中奪魁,7月代表國家參加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得了金牌。天津一中為此舉辦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聽了安金鵬的事跡,全場聽眾都感動的落下了眼淚。安金鵬沒有殷實的家境,沒有有能力的父親,但他正是在貧困的環境中努力拚搏,最終成就了自己。

英雄自古出寒家,紈絝子弟少偉男。生活暫時比較貧困的朋友,最重要的是要端正自己的人生坐標,把握好心態。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窮,人活在世上,每個人皆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標。

香港富豪,著名品牌金利來的創始人曾憲梓先生這樣說過,“我本身就是窮苦孩子出身,但是窮困並不可怕,隻要人有誌氣,貧困中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克服的困難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隻有我們窮苦的孩子才能擁有這筆財富,因為我們窮,所以必須去奮鬥,去克服許多困難,這個過程中我們比別人學到更多的東西。”

縱觀古今中外不少成功人士,他們的家庭出身也比較貧寒,但貧寒的家境並沒有壓垮他們,相反,卻磨礪出他們堅韌不拔的氣質,陶冶了他們無堅不摧的性情,造就了他們永不向厄運低頭的意誌。這些優秀的品質彌補了他們在物質上的貧乏,成為他們邁向成功的巨大精神財富。

曾經創辦了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婦女雜誌《婦女家庭》的博克,是美國新聞史上最成功的編輯。他就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之中。博克小時候家裏窮徒四壁,他不得不每天都要提著小筐去撿那些從拉煤車上掉下的碎煤。為了得到一個麵包,他請求老板讓他擦麵包店的窗戶。這個工作幹完了,他又開始忙著尋找另外的工作。

他星期六早晨去賣報,空餘時間,向那些坐馬車旅行的人兜售冰水和檸檬水,到了晚上,還要為報社寫關於各處舉行的生日宴會和茶會的新聞。這時他才12歲,從西班牙來到美國還不到6年。13歲那年,他離開學校,到一家公司當了一名清潔工,逐漸結識了一些名人,開始有了自信和雄心。後來通過自己不懈努力,博克成為了美國最成功的編輯。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背上心靈的重負,而失去了進取的可能。要想擺脫困擾,首先你要有勇氣麵對現實,你要敢於忍受艱苦的生活,不要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因為貧窮並不丟臉!

與博克生活相似的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一個普通小鎮,年幼時衣食無憂,但自從父親去世後家境每況愈下。母親改嫁,他和繼父關係不好,這使他吃了不少苦頭。17歲,他由海上偷渡到了美國。最初,他想當個軍人,不料屢屢碰壁,幾經輾轉終於當上了騎兵。

但戰事很快結束了,他留在了紐約。後來到了美國西部,他做過騾夫、水手、建築工人、碼頭苦力、餐廳跑堂和馬車夫,然而沒有一樣是他感興趣的。不久之後,他在圖書館找到了一份差事,每天為圖書館工作兩小時,這樣,他就可以在圖書館裏看書了,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非常滿意。

也許是在圖書館工作的便利,普利策接觸了大量的書籍,後來普利策成為美國新聞界的旗手、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聞獎,至今仍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富爸爸或者可以帶給你人脈,或者可以帶給你背景,或者可以帶給你資源,或者可以帶給你金錢,這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足以使你衣食無憂,甚至於輕輕鬆鬆就能獲得別人需要用畢生所追求的生活質量。但是爸爸常有,而富爸爸不常有。如果你沒有一個富爸爸,也不必抱怨上天,更無需羨慕旁人,你可以用自己的激情點燃照亮自己的人生。奧格·曼鍬諾說:“激情是世界上最大的財富,它的潛在價值遠遠要超過金錢和權勢。激情摧毀偏見和敵意,摒棄懶惰,掃除障礙。激情是行動的信仰,有這種信仰,我們就會戰無不勝。”

貧窮帶給我們的不是自卑,而是奮進的魄力與勇氣。它讓我們迎難而上,獲得成功後的喜悅是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成就感,一種超越自我的勝利。看看“美國名人榜”的生平,那些記入史冊的人,都沒有顯赫的家世,都經受過無數的磨難,隻是因為他們能夠堅持奮鬥,才最終獲得輝煌的成果。沒有富爸爸,你一樣可以成功,在困難與挫折麵前不低頭,並驅使你再上一層樓,那麼你一定可以實現理想。

能力比學曆更重要

有些人,寒窗苦讀,一畢業就失業,苦悶不已;有些人,能力超強,即使學曆欠缺,也能平步職場,如魚得水。很多高考的學子都是懷著畢業後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願望渴望上名牌大學、選擇最熱門的專業。在人才招聘現場,總能看到這樣的場麵,一邊是手持學曆證書的大學生,在應聘中屢屢敗北,一邊則是與企業對答如流,被多家企業紛紛爭搶的達人。條條道路通羅馬,隻要有能力在哪學習都一樣,在哪裏都能成才。

如今,“唯學曆論”已成昔日黃花,企業用人首先重“能力”,其次看“學曆”。很多成功的精英並沒有耀眼的學曆,但是,他們卻憑著出色的能力和見識,成就了自己,用能力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索尼企業創始人盛田昭夫曾說:我想把索尼企業所有的人事檔案全部燒毀,以便在企業裏杜絕在學曆上的任何歧視。”不久之後,他就真的將這句話付諸實踐了,此舉促使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也造就了索尼今天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曆反映了一個人的層次和高度,沒有一個恰當的學曆,你再強的能力也往往不被人所發現。而沒有足夠的能力,再高的學曆仍然會被社會淘汰。學曆與能力在一個人的職業的發展道路上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隻有當學曆與能力契合完美時,事業才能成功。

學曆隻是一個人學習過程的記錄,而非一個人真正能力的體現。一個人成功不一定靠名牌大學,普通大學甚至高中畢業的學生都能成為業內的精英。

有一位墨西哥姑娘,名字叫做巴紐埃洛斯,她16歲的時候就結婚了。在婚後兩年當中她生了兩個兒子,丈夫不久後離家出走,巴紐埃洛斯隻好獨自支撐家庭。為了能夠謀求一種令她自己以及兩個兒子能夠維持生活,她開始考慮改變自己的人生,去闖出一片天地。

為了尋找更多的機會,她帶著孩子們來到了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並在一家洗衣店找到了工作,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這裏並沒有她要追尋的東西。於是,口袋裏隻有不到8美元的她,帶著兩個兒子乘公共汽車來到洛杉磯尋求更好的發展。她努力打工,拚命攢錢,終於,她有了400美元的積蓄,她便和她的姨母共同買下一家擁有一台烙餅機及一台烙小玉米餅機的小店。她與姨母共同製作的玉米餅非常成功,連續開了幾家分店。後來,巴紐埃洛斯便買下了姨母的股份,成為小店的店主。

經過努力的經營,她的小玉米餅店鋪成為當地最大的墨西哥食品批發商,擁有員工300多人。但是,她並不滿足現有的成績。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後,她與夥伴們在一個小拖車裏創辦起他們的銀行。可是,到社區銷售股票時遇到一個麻煩,因為人們對他們毫無信心,於是她向人們兜售股票時屢屢遭到拒絕。他們問道:“他怎麼可能辦得起銀行呢?”甚至很多好心的墨西哥老鄉還勸她們放棄,“我們已經努力了十幾年,總是失敗,你知道嗎?墨西哥人不是銀行家呀!”但是,她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努力不懈,如今,這家銀行取得偉大成功的故事在東洛杉磯已經傳為佳話。後來她成為美國第34任財政部長。

一名默默無聞的墨西哥移民,沒有學曆的普通人,卻胸懷大誌,後來竟成為美國的財政部長。可見,成功與學曆在有些時候沒有關係。學曆僅代表了自己在學校接受過教育而已,很多有能力者不需要學曆照樣闖出一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