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習慣“媽媽,再等我一會兒。”——做事不拖拉家教攝像頭(1 / 1)

媽媽送昌昌上學的時間到了,昌昌忽然想起來還沒整理好書包。媽媽催著他說:“快點兒吧兒子,不然要遲到了。”昌昌央求說:“媽媽,再等我一會兒嘛。”

不僅如此,在家裏,媽媽讓他進房間寫作業,他總是說“知道了”,卻遲遲不見行動。好不容易被媽媽“逼”著坐到書桌前寫作業了,他也學不了一會兒就出來了,看會兒電視,喝點水,然後才磨磨蹭蹭進去學習;不到十分鍾,又出來了,上個廁所,吃個水果,再進去學習。如此一來,昌昌的學習效率一點都不高。

媽媽還發現,昌昌平時吃飯、走路、玩遊戲時動作也很慢。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專家如是說

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孩子做事情時動作緩慢,沒有一點時間概念。孩子為什麼做事磨蹭?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缺乏興趣,做事時硬著頭皮應付,缺乏自信心,沒有責任感;二是與孩子的性格有關,本身是個“慢性子”,做事時小心翼翼、慢條斯理;三是孩子缺乏時間觀念,不知道珍惜時間。在國外,研究人員把做事喜歡拖拖拉拉的人稱為“慢性拖拉症患者”。

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拖拉實際上是自己給自己設立障礙,自己管不住自己,對自我沒有約束、控製能力,把該做作業的時間用在其他事情上。所以,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自製力。

另外,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偶然性拖延時間和習慣性拖拉之間是有根本區別的。並非所有“臨時抱佛腳”的孩子都是慢性拖拉症患者,他或許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耽誤了功課,但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一般不會拖拖拉拉。

好習慣培養

1.讓孩子為磨蹭付出代價

做事情時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是不少孩子的通病,他們經常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一件事情,而且自己一點也不著急。其實,孩子隻有在品嚐到磨蹭帶來的不良後果後,他才能夠自覺地快起來。因此,讓孩子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價不失為一個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例如,孩子早晨起床時仍舊做著“慢動作”,盡管父母心裏很著急,但不要表現出來,也不要去幫他,可以提醒孩子一下“再不快點可要遲到了”,如果孩子像是沒聽到一樣,依然在那兒磨蹭,不妨任由他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上學遲到帶來的後果,孩子在挨了老師的批評後,就會認識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害處。以後,著急的人就會變成了孩子,為了不再遲到、挨批評,他自然就會加快速度。

2.讓孩子懂得“今日事今日畢”的道理

生活中,許多孩子都會有意或無意地把今天應該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他們覺得反正有的是時間。然而,到了明天,發現要做的事又增加了不少,於是又將其中的一部分事情拖到後天,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父母應當讓孩子明白“今天”、“明天”的關係,告訴孩子如果將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就會占用明天的時間,這樣不僅會落後,還會耽誤明天的學習。父母可結合一些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例,教育和引導孩子不要將今天的事留到明天再完成。

此外,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可以和孩子一起細數他今天所做過的事情,提升孩子的每日“成就感”。

3.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他還沒有時間觀念,不知道時間具體意味著什麼。因此,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是至關重要的。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時間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等道理,讓孩子明白做事時拖拖拉拉會白白浪費掉許多時間。

當孩子做事情拖拉時,父母不要總在孩子耳邊催促:“快點,快點……”,而是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五分鍾後做什麼,十分鍾之後出門,二十分鍾完成等,用具體的指令來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概念,幫孩子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孩子的時間觀念強了,自然就不會再拖拉了。

4.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和獎賞

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比較看重來自外界的承認或認同,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表揚。要想讓孩子做事時不再那麼拖拉,父母也必須改變對孩子的評價,盡量少一些指責,多一些鼓勵。比如,經常對孩子說,“真好,現在用不著老提醒你了,比過去進步多了”、“孩子,你如果再快一點兒就更出色了”、“太棒了,你看你做的多快”……當孩子提高了自己的做事效率,或者達到了父母的要求時,可以適當地給予孩子一些物質獎勵,比如,給孩子買一雙他期望已久的旱冰鞋或滑板,帶孩子去向往已久的地方遊玩,等等。總之,來自父母的這些真誠的讚揚和適當的獎勵能夠有效地激發孩子積極做事的熱情,戒除做事拖拉、磨蹭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