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習慣“這事和我沒關係。”——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家教攝像頭(1 / 1)

彬彬和豐豐同歲,都上小學三年級,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

星期天,彬彬和豐豐約好一起到公園裏放風箏。兩個人一起把風箏放到了空中,當他們玩得正起興的時候,突然刮起了一陣旋風,風箏一連翻了好幾個筋鬥,最後落下來掛在了公園的路燈杆上。看著掛在路燈杆上的風箏,豐豐不知道怎麼辦好了,他說:“彬彬,風箏被掛住了,這可怎麼辦呢?”彬彬靈機一動,說:“用磚頭把它砸下來吧。”豐豐說:“不行,萬一把路燈的燈罩砸壞了怎麼辦?”彬彬說:“不砸風箏怎麼能下來!”豐豐說:“那咱們試試看吧。”於是,豐豐和彬彬各拿起一塊磚頭擲了出去,一下、兩下,隻聽“啪”地一聲,燈罩被砸壞了,風箏依舊在路燈杆上麵掛著。他們不知道怎麼辦了,急得轉來轉去。

公園裏值班的工作人員看到了掛在路燈杆上的風箏,拿了一根長竹竿過來幫他們,卻發現燈罩壞了,於是問道:“這燈罩是不是你們砸壞的?”彬彬趕緊擺了擺手,說:“不是我砸的,這事和我沒關係。”豐豐一聽不樂意了,他說:“燈罩是咱們倆用磚頭砸壞的,怎麼能說和你沒關係呢?”工作人員明白了,說:“按照規定,你們必須賠償,叫你們的家長到公園的值班室來一趟吧。”無奈之下,彬彬和豐豐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媽媽,兩位媽媽共同為他們倆損壞的路燈交了賠償金。

專家如是說

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孩子獨立、理性、成熟的具體表現。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以及做了會有什麼後果。孩子的責任感,要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情來培養。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後果,孩子才會慢慢地具備一定的承受能力,這有利於他長大後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1920年,有一位11歲的小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將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要求索賠12.50美元。闖了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從此,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裏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由此可見,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孩子隻有學會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家庭、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負責。

好習慣培養

1.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防患未然在現實生活中,在孩子做出一種錯誤的行為之前,父母一定要讓他明白這樣做的後果。比如,孩子早晨睡懶覺,不想起床,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上課遲到了老師就會批評他。這樣,孩子得知了自己睡懶覺的後果,他就會掂量該不該睡懶覺,慢慢就能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反之,如果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不管不問,在某種程度上就會縱容孩子這種壞習慣的形成。

2.不要“代子受過”

當孩子犯了錯誤後,很多父母處於趕快息事寧人的想法,都會對孩子的錯誤大包大攬,替孩子給別人道歉,為孩子“擦屁股”。而身為當事人的孩子卻麵無愧色,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殊不知,父母“代子受過”,不僅不能讓孩子改正錯誤,反而會縱容他犯下更多的錯誤。因此,父母一定不要把孩子的錯誤當成自己的錯誤,“代子受過”,而是應當教會孩子勇於承認、麵對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過失收拾殘局、負責到底。

3.用正確、適當的方法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習慣,一定要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比如,當孩子損壞了父母的物品時,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跟他商量:“這個月給你買新玩具(或者零食)的錢就沒有了,拿來賠償你造成的損失吧。”“你打算怎麼賠償呢?從你的零花錢(或者壓歲錢)中扣除吧。”又如,當孩子用玩具打人時,父母可以沒收孩子的玩具;當孩子在危險的地方騎車時,父母可以沒收孩子的車子;當孩子對別人態度粗魯時,要求孩子必須向對方道歉,等等。這些措施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逐漸養成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