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細節決定成敗,別讓交友毀在細節上(3)(2 / 2)

張飛的悲劇再深刻不過地說明了卡耐基這句名言:“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卡耐基指出: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評就像家鴿,最後總是飛回家裏。我們想指責或糾正的對象,他們會為自己辯解,甚至反過來攻擊我們。中國古人也懂得這個處世道理。申居鄖說:“過於嚴厲地責備他人,使對方產生怨恨,這就是自己的一大過錯。”王永彬說:“隻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這是遠離怨恨的方法。隻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這樣做一定會把事情辦砸。”因此,這就是告訴我們與人相處時,不要為任何事而輕易責備他人。

社交中,我們可以檢討一下自己,我們是不是也有這種喜歡責備別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一項工作沒有做好,我們很可能不是積極地與下屬尋找原因,研究對策,而是指責下屬:“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笨?”這時,你有沒有想過下屬會有什麼反應?他可能什麼也不說,但在內心卻隻會覺得你不近人情,從而怨恨你。這樣,你今後就很可能在與他相處時,總感到疙疙瘩瘩……

不要指責他人,並不是說放棄必要的批評。這裏的原則是要抱著尊重他人的態度,以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批評。

下麵我們來看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的例子。

老師:請張麗同學回答問題。

張麗:我不回答你。

老師:張麗同學,你既然不回答我的問題,必定有原因。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既然你不肯說明,那讓我分析一下:是不是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不能為人師表,不能讓同學們信服,甚至玷汙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才使你這樣呢?

張麗:老師,沒有,沒有的事。

老師:既然我還稱職,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讓我難堪。那麼,讓我猜測一下你是怎麼想的吧。我認為,不外有三種情況:第一,可能是我的啟發式教學搞得不得當,問題提得過於淺薄,引不起你的興趣,你不屑於回答,是這樣嗎?

張麗:不,不是。

老師:第二,是你能回答這個問題,但不想回答。如果是這樣,你現在回答也不遲。

張麗:我……我……

老師:第三種情況可能是你不會回答,但又礙於情麵,不肯承認自己不會回答的現實,一時糊塗,想以強硬的態度搪塞過去。但我為什麼要這樣認真呢?我實在不願看到你交不上答卷呀。

張麗:老師,您,您別說了……請告訴我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

這位老師尊重自己的學生,並從責備自己的教育方法入手,心平氣和地耐心引導,消除了學生反感的情緒,終於打開心扉。試想想如果這位老師居高臨下,不管青紅皂白,一通批評,學生的抵觸情緒會更大,不會輕易地認錯,因為她失了麵子,老師勢必沒有達到規勸的目的,甚至可能連課也沒法往下上了。

另一方麵,我們喜歡責備他人,常常也是為了表現自己的高明。有時,也有推卸責任的目的。古人講“但責己,不責人”,就是要我們謙虛一些,嚴格要求自己一些,這對自己隻有好處。《三國演義》中馬謖輕敵失了街亭,害得蜀兵大敗,諸葛亮無奈演了一場空城計,才算退了敵軍。回到軍中,諸葛亮為明正軍律,揮淚斬了馬謖。

對此次失敗,諸葛亮並沒有處理了馬謖就了事,而是深深自責沒有聽劉備生前所說的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給後主,請自貶丞相之職。並要求屬下“勤攻吾之闕,責吾之短”。諸葛亮的為人,值得我們學習。

在你又想責備別人時,請馬上閉緊自己的嘴,對自己說:“看,壞毛病又來了!”這樣,你就可以逐漸改掉喜歡責備人的不好習慣,學會寬容,更好地與人相處,與人共事。這一點對於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社交學家提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