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後要懂點提問的技巧
提問的四大作用
提問,是社會交往中很常見的一種活動。如何使對話按照自己計劃的進程發展,使社交對象說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於人們提問技巧的高低。它也是口才高低的表現。提問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讓對方為自己解疑釋難,此外,提問還有以下作用。
1.促進人與人的關係
我們每天遇到熟人都會說:“小陳,上哪兒?”“老林,你來啦?”“小白,吃過了嗎?”很顯然,問題的內容並不是我們關心的,而是用這種問候語進行感情交流。在同事、好朋友之間也經常用提問來交流情感。例如:你的女同事坐在那兒哭,其實你也明白她哭泣的原因是由於夫妻倆感情不融洽,受到丈夫的欺負。如果你坐近她,從事件的起因問起,一直問到結束,她一定會感激你的體貼和關心。如果你不問她的苦衷,說上一大通大道理,肯定不能使她感到安慰的。
2.以問話作為對話的引子
馮玉祥將軍統領西北軍時,部隊中有個外國軍事專家經常提問刺探軍事秘密。馮玉祥不高興了,有一天對他說:“你知道中國‘顧問’兩字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
“‘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我看著你,有話問你時,才請你答複。”
顯然,馮玉祥將軍的問話,其目的就要引出對方講“不知道”,然後就勢講出後麵他想說的,對他進行教育。
3.以提問代回答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寫道:
有一天晚上,保爾和安娜不幸被幾個匪徒攔劫。一個匪徒用手槍逼住了保爾,另外兩個獸性大發的匪徒把安娜拖到了一所空房子裏。事後,一個正愛著安娜的工人茨維泰葉十分不安地問保爾,安娜是否被強奸。保爾很難過,反問道:“你愛安娜嗎?”茨維泰葉費力地說:“是的。”聽了這話,保爾抑製住憤怒,頭也不回地邁步走了。
這裏,保爾對對方提出的問題不作正麵答複。保爾這個反問,實際上回答了對方的牽掛問題,這個問句起到了一種以問代答的作用,反駁對方的話語。
4.回擊、反駁對方的話語
回擊、反駁有三種情況:一是回擊對方刁難、攻擊自己的話語動機;二是反駁對方的人品;三是反駁對方話語中提出來的觀點。試舉一例:
徐孺子,南昌人,11歲時與太原郭林宗遊,稚與之還家。林宗庭中有一樹,欲伐去之,雲:“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曰:“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無以難。
郭林宗有迷信思想,認為宅中有樹,猶如口中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因此想把樹砍掉。而11歲的徐稚一個問句就把這種觀點給反駁了。他說如果宅中不能有樹的話,那麼宅中也不能有人,因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則成了“囚”字。如果說“困”就不祥,那麼“囚”字又有什麼不同呢?問得對方無言以對。
提問的技巧
打工妹燕子找到了一份在飯店做服務員的工作,卻隻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辭退了。其實她的條件並不是很差,也沒有做錯什麼事,隻是不小心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那天,燕子剛一上班,店裏就進來了三位客人,她隨即拿了菜單,去讓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糖醋裏脊,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宮保雞丁,第三位客人點的是京醬肉絲,但是,他特別強調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燕子將這三位客人所點的菜,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還大聲地向這三位客人問道:“你們誰要用幹淨一點的杯子盛酒……”就憑燕子的這一句問話,老板當然會毫不客氣地向她下辭退令,因為她的問話很使老板臉上無光。
要恰當,得體、有效地提問,需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
1.選好對象,有針對性地提問
(1)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
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裏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這樣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隱私的不禮貌行為。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靜安詳,有的急躁毛躁;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提問的方式也應當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回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目的。
(2)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在提問的時候,被問人總是處於一定的心境之中,比如我們去探望病人,人家正在為病情焦灼不安,我們就不應問:“病情會不會惡化呀?”
另外,被問人總會對提問人的問題本身抱有一定的態度,從而產生種種心理活動,如抗拒心理、回避心理、揣測心理等。
2.掌握雙方問答進程,提問要有明確目的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它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麼,怎麼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提問也應有控製技巧。
(1)掌握社交氣氛。
兩人問答,氣氛是冷淡或是融洽,對社交的效果有很明顯的影響。社交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製。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能對被提問的人的心理產生壓力。如審訊犯人:
“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
“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人。”
“去幹什麼?”“偷錢。”
“偷沒偷?”“偷了。”
從此例可看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又如一位外祖母同她的小外孫久別後,見麵時的一次對話:
“夏天過得好嗎?”“好。”
“遊泳了嗎?”“沒有遊。”
“你見到了許多小朋友吧?”“嗯。”
“你愛吃冰激淩嗎?”“愛吃。”
這樣的談話氣氛沉悶,雙方都像例行公務似的。其實,外祖母隻是想和小外孫親近親近,可不知怎樣才能讓他說話,隻好接二連三地采取是非問和事件信息問,這種閉塞式的提問,當然不會打開對方的話頭了,這樣的提問就沒有控製住談話活動。
(2)掌握由提問到表達的過程。
有時人們提問,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如:
電車上,一位中年人給一位婦女讓座。這婦女一聲不吭就坐下了。
中年人問:“嗯,您說什麼?”
“我沒說什麼呀!”
“哦,對不起。我以為你說了‘謝謝’呢。”
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後麵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又有心計。
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問“假若一個人,把妻室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
王答:“和他絕交。”
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麼辦?”
王答:“撤掉他!”
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該怎麼辦?”
王這時隻好顧左右而言他了。
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作出肯定的回答,然後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使宣王無以對答,最後服從自己的想法。
3.講究方式提問,提高提問水平
(1)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莫如挑他擅長的來說。其實,提問也如此。比如,一個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對羽毛球很拿手,是嗎?”問話的提問正像打羽毛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暢談不休。所以,有人把提問稱為“談話的發球”,這一比喻是很恰當的。
(2)技巧要與實際相適應。
有位青年人走進一家裝潢別致的咖啡廳,拿起餐巾圍在脖子上。店主看見了,就對夥計說:“你過去告訴他,他弄錯了。不過講話要注意方式。”服務員走過去,對顧客說:“對不起,先生,您要刮臉,還是理發?”這個青年人聽後卻拉下了臉。
這個提問由於不符合社交場合,誰也不會跑到西餐館來刮臉或理發,於是這種委婉提問在青年人聽來就可能是諷刺與嘲弄,是達不到交際效果的。
(3)運用技巧要講究效果。
有位父親想知道兒子畢業後找什麼工作。他提問:
“寶兒,你長大要幹什麼?”
“當飛行員!”兒子說。
“當飛行員幹什麼?”
“周遊世界!”
這位好心的父親啟發式的提問之所以未能達到效果,是因為提問的導向不明確,故兒子不可能如他預想的那樣回答。
提問的方法
表達同類或類似的意思、達到同樣或類似目的的問話,以不同的方式說出來,其效果也不一樣。比方說,問“你很討厭他嗎”或“你很喜歡他嗎”就不如問“你對他的印象怎麼樣”好。對一個看起來超過40歲的人,與其問“你今年貴庚”,倒不如問“你今年可能有30多歲了吧”;問“替我把信寄了吧”,就不如問“能否幫我寄了那封信”聽起來更舒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效果上的差異呢?原因很清楚。第一句問話太直接,第二句話以對方為中心,讓人聽來有被尊重之感。提問者是否謙恭,其問話是否合乎聽者的心意,都直接會影響到問話的效果。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體諒。問話者如果不尊重和體諒對方,他自己也隻能自討沒趣。下麵,我們將通過對兩句普通問話的分析來說明這一點。
一家餐廳裏曾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有兩位顧客同時到這家餐廳吃飯。在點菜時,一位顧客問服務員:“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服務員回答說:“好。”結果這位顧客隻吃到了前一天剩下的石斑魚。另一位顧客則問服務員說:“今天有沒有什麼好的海鮮?”服務員也滿口應承說:“有。”這位顧客最後真正吃到了好海鮮。
為什麼這兩位顧客的遭遇不一樣呢?這就要從他們的問話上找原因。“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和“今天有沒有什麼好海鮮”兩種問法,在對方心理上引起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雖然它們在字麵上有些相似之處。前者隻是在問一樣東西,隻有好或不好兩個答案,為了顧全餐廳的聲譽,服務員不能不說“好”。而且,一種東西的好與不好的標準是很難說的。標準既不易界定,那麼服務員說了個“好”字,也不能說是欺騙了你,即使今天的石斑魚並不好。另外,前者所問的隻是石斑魚,似乎除了石斑魚外,其他的都不愛吃。為了討好你,服務員也覺得說“好”是他的責任。這種問話產生的效果,隻能是問話者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