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說話要帶著兩隻耳朵(2 / 3)

此外,一個高明的談話者還必須謙虛謹慎。無論別人怎樣敬仰他、佩服他,他都應該態度謙恭,虛懷若穀。一個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人,是沒有多少人願意與他交談的;同樣,一個心地狹窄得隻容得下他自己的人,也是不受歡迎的。

喬·吉拉德是首屈一指的汽車推銷員,然而,他也有過一次難忘的失敗經曆。

有一次,有位顧客來找喬·吉拉德商談購車事宜。他向那人推薦一種新型車,進展非常順利,就在成交的節骨眼上,對方卻突然決定不買了。

那天晚上,喬·吉拉德輾轉反側,百思不得其解。他忍不住給對方撥通了電話:“您好,先生,今天眼看您就要簽字了,為什麼卻突然走了呢?”

“先生,你知道現在幾點鍾了?”

“真抱歉,我知道是晚上11點鍾了,但我檢討了一整天,實在想不出自己到底錯在哪裏。”

“很好,你現在用心聽我說話了嗎?”電話那頭說。

“非常用心。”他答道。

“可是,今天下午你並沒有用心聽我說話。就在簽字之前,我提到我的兒子即將進入大學,我還跟你說到他的學習成績和理想,可你根本沒有聽!”

對方繼續說道:“當時你在專心聽另一名推銷員說笑話,可能你認為我說的這些與你無關,但是我可不願意從一個不尊重我的人手裏買東西。”

喬·吉拉德從此知道了,用心傾聽對於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那樣重要。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

人人皆對自己的經曆和所做的事情懷著莫大的興趣,人們最高興的也莫過於對他人談論這些事情。但過分地談論這些,會使聽者失去興趣。

比如,有的人做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夢,覺得親臨其境,其樂無窮,結果逢人便說,不厭其煩。另外,有的人則喜歡喋喋不休地對人說一些自己以前的經曆:上中學時怎樣,上大學時怎樣,剛參加工作時怎樣,後來又怎樣……如此等等。但是我們若仔細想一想,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別人也像我們一樣有興趣嗎?那些斷續破碎、稀奇古怪的夢境,除了做夢者本人,別人聽來是非常沉悶的。如果聽者對說話者提到的那些往事、那些人、那些地方一點也不熟悉,一點也不覺得有趣,無疑他也不會與說話者產生共鳴。

凡此種種,不外乎證明人們對自己所經曆的事情感興趣,而對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事情覺得索然無味。所以,我們在與他人交談時,應把握聽者的這一心理。

每個人都會做夢,人們對別人那種無關大局的夢不會感興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經曆,人們對別人那種平淡無奇、與己無關的經曆也不會關心。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在與人交談中,盡量少談一些人家不感興趣的事,不要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生活、孩子、事業等,除非對方在特殊情形下的確感興趣的時候,否則,還是談別的話題為佳。

同時,既然我們知道每個人最喜歡的是自己熟知的事情,那麼在交談中便可以盡量逗引別人去說他自己的事情。這是使對方高興的最好的方法。如果我們充滿了同情和熱忱去聽他津津有味的敘述,一定可給對方較佳的印象。

因此,要想多交朋友,要想在交際上取得成功,自己就應該少說別人不感興趣的話,不要隻講自己、表現自己,而是應該耐心地去聽取別人的說話。

在候機大廳裏,龐克正在專心讀書,忽然鄰座傳來一位老太太的聲音:“我敢說芝加哥現在一定很冷。”

“大概是吧。”龐克漫不經心地答道。

“我快3年沒去過芝加哥了。”老太太說,“我兒子住在那兒。”

“很好。”龐克頭也不抬地說。

“我丈夫的遺體就在這飛機上。我們結婚都有53年了。你知道,我不開車。他去世時是一位修女開車把我從醫院送出來的。我們甚至還不是教徒呢。葬禮的主持人把我送到機場。”老太太有點憂傷地說。

此時,龐克覺得自己剛才不理老太太的行為多麼令人討厭,他終於明白:身邊有一個人正在渴求別人傾聽她的訴說。她孤注一擲地求助於一個冷冰冰的陌生人,而這個人更感興趣的是讀書。

她所需要的隻是一個聽眾,不要忠告、教誨、金錢、幫助、評價,甚至不需要同情,僅僅是乞求對方花上一兩分鍾來聽她講話。

龐克不再讀書了,而是用心聽老太太說話。老太太一直緩緩地講著,直到他們上了飛機。

這看起來是那麼矛盾:在一個擁有發達的通訊設備的社會裏,人們卻苦於無法交流,無法找到一個聽眾。老太太在機艙另一邊找到了她的座位。當龐克把大衣掛起來的時候,又聽見老太太用帶著哀愁的音調對著她的鄰座說:“我敢說芝加哥現在一定很冷。”

龐克在心裏祈禱:“上帝,但願有人聽她講。”

人都會有一種傾訴的欲望,如果有人在向你喋喋不休時,耐心地傾聽就是對他人最大的尊重。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

現代社會中,我們希望人人都能勇於開口,大膽說話。但凡事都有個分寸,如果我們不會把握這個分寸,那就隻能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生活中有許多是非之爭是因為談話多了;話說得愈多,出毛病的機會也就愈多。教人少說廢話多做實事,這是古今中外哲人學者的共識。它飽含著深刻的辯證法則。真正有學問的人大智若愚,不太亂說話,相反那些腹中空空,沒有幾點文墨的人卻喜歡大吹大擂。所以,我們應記住一條原則:在任何地方和場合,最好能少說話。若是到了非說不可時,那你所說的內容、意義,所選用的詞句,所伴隨的姿勢以及說話的聲音,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用什麼方式說,都值得注意。無論是在探討學問、接洽生意、交際應酬或娛樂消遣中,種種從我們口裏說出的話,一定要有中心,要具體、生動,要十分精彩。

在類似座談會的場合中,大家都是踴躍發言,而不注意聽清楚別人的意思。所以,經常產生彼此間的誤會,各想各的,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擅自解釋別人的意見,表麵上看起來,大家討論得十分熱烈,事實上非常散亂。因此,真正有見識的人,會在腦中把眾人的論點分析、整理出來,而當座談會進行到中段以後,才提出他歸納後的要點,讓大家有個一致的方向。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意見,使整個討論的方向更為明確,這種人才是最會表達的人。

為保證說的每一句話為人所重視,不惹人討厭,唯一的方法是少說話,靜靜地思考,耐心地聽別人說話。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要注意六個規則:

規則一:對講話的人表示稱讚。這樣做會造成良好的交往氣氛。對方聽到你的稱讚越多,他就越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聽話中表現出消極態度,就會引起對方的警惕,對你產生不信任感。

規則二:全身心注意傾聽。你可以這樣做:麵向說話者,同他保持目光的親密接觸,同時配合標準的姿勢和手勢。無論你是坐著還是站著,與對方要保持在對於雙方都最適宜的距離上。我們親身的經曆是,隻願意與認真傾聽、舉止活潑的人交往,而不願意與推一下轉一下的石磨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