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說話要帶著兩隻耳朵(3 / 3)

規則三:以相應的行動回答對方的問題。對方和你交談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種可感覺到的信息,或者迫使你做某件事情,或者使你改變觀點,等等。這時,你采取適當的行動就是對對方最好的回答方式。

規則四:別逃避交談的責任。作為一個聽話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如果你不明白對方說出的話是什麼意思,你就應該用各種方法使他知道這一點。

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問題,或者積極地表達出你聽到了什麼,或者讓對方糾正你聽錯之處。如果你什麼都不說,誰又能知道你是否聽懂了?

規則五:對對方表示理解。這包括理解對方的語言和情感。有個工作人員這樣說:“謝天謝地,我終於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這就比他簡單說一句“我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充滿情感。

規則六:要觀察對方的表情。交談很多時候是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的,那麼,就不僅要聽對方的語言,而且要注意對方的表情,比如看對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觸、說話的語氣及音調和語速等,同時還要注意對方站著或坐著時與你的距離,從中發現對方的言外之意。

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還有幾個方麵需要努力避免:

第一,別提太多的問題。問題提得太多,容易造成對方思維混亂,談話精力難以集中。

第二,別走神。有的人聽別人說話時,習慣考慮與談話無關的事情,對方的話其實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這樣做不利於交往。

第三,別匆忙下結論。不少人喜歡對談話的主題作出判斷和評價,表示讚許和反對。這些判斷和評價,容易讓對方陷入防禦地位,造成交際的障礙。

再列舉六點令人滿意的聽話態度:

(1)適時反問。

(2)及時點頭。

(3)提出不清楚之處並加以確認。

(4)能聽出說話者對自己的期望。

(5)輔助說話的人或加以補充說明。

(6)有耐心並想深入了解說話的內容。

傾聽能幫助你思考

很多人擅長侃侃而談,並以此為榮。不錯,在很多時候,這些人奔放的思想、精彩的言辭烘托了交際氛圍,使大家能交融在一起,彼此很高興、友善地交流溝通。但對這些人來說,如此的舉止或許能為你贏來朋友,卻得不到對你有用的信息。這樣的方式隻使你付出,卻無法收獲什麼。

人的能力畢竟有限,肯定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個人所無法了解的,通過傾聽別人的談話,我們可以獲取許多有用的信息,可以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為我們的思考提供幫助。

1951年,威爾遜帶著母親、妻子和5個孩子,開車到華盛頓旅行,一路所住的汽車旅館,房間矮小,設施破爛不堪,有的甚至陰暗潮濕,又髒又亂。幾天下來,威爾遜的老母親抱怨地說:“這樣的旅行度假,簡直是花錢買罪受。”善於思考問題的威爾遜聽到母親的抱怨,又通過這次旅行的親身體驗,得到了啟發。他想:我為什麼不能建立一些便利汽車旅行者的旅館呢?他經過反複琢磨,暗自給汽車旅館起了一個名字叫“假日酒店”。

想法雖好,但沒有資金,這對威爾遜來說,確是最大的難題。拉募股份,但別人沒搞清楚假日酒店的模式,不敢入股。威爾遜沒有退縮,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必須想盡辦法,首先建造一家假日酒店,讓有意入股者看到模式後,放心大膽地參與募股。遠見卓識、敢想敢幹的威爾遜,冒著失敗的風險,果斷地將自己的住房和準備建旅館的地皮作為抵押,向銀行借了30萬美元的貸款。1952年,也就是他旅行的第二年,終於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夏日大街旁的一片土地上,建起了第一座假日酒店。5年以後,他將假日旅館開到了國外。

傾聽別人說話,是處世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能夠耐心聽別人說話的人,必定是一個富於思想的人。威爾遜就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的成功,在於他能注意傾聽別人的談話。

我們在吸取他人有益的思想時,必須做的事就是要像威爾遜那樣,學會傾聽,聽別人說什麼,從他人的語言中提煉有價值的信息,便於自己思考時使用。

我們的聽覺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它是由四種不同層麵的感覺組成的:生理層、情緒層、智力層和心靈層。眼睛和耳朵是思維的助手,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感覺到真正的意味。當它們“動作”協調時,我們就能夠真正聽到別人在說些什麼,而不是草率地聽。

傾聽中的插話技巧

一個傾聽高手在傾聽過程中如何插話,才有助於達到最佳的傾聽效果呢?

根據不同對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一,當對方在同你談某事,因擔心你可能對此不感興趣,顯露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你可以趁機說一兩句安慰的話。

你能談談那件事嗎?我不十分了解。

請你繼續說。

我對此也是十分有興趣的。

此時你說的話是為了表明一個意思:我很願意聽你的敘說,不論你說得怎樣,說的是什麼。這樣可以消除對方的猶豫,堅定他傾訴的信心。

第二,當對方由於心煩、憤怒等原因,在敘述中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時,你可用一兩句話來疏導。

你一定感到很氣憤。

你似乎有些心煩。

你心裏很難受嗎?

說這些話後,對方可能會發泄一番,或哭或罵都不足為奇。因為,這些話的目的就是把對方心中鬱結的一股異常情感“誘導”出來,當對方發泄一番後,會感到輕鬆、解脫,從而能夠從容地完成對問題的敘述。

值得注意的是,說這些話時不要陷入盲目安慰的誤區。不應對他人的話作出判斷、評價,說一些諸如“你是對的”、“他不是這樣”一類的話。你的責任不過是順應對方的情緒,為他架設一條“輸導管”,而不應該“火上澆油”,強化他的抑鬱情緒。

第三,當對方在敘述時急切地想讓你理解他的談話內容時,你可以用一兩句話來“綜述”對方話中的含意。

你是說……

你的意見是……

你想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這樣的綜述既能及時地驗證你對對方談話內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對其的印象,又能讓對方感到你的誠意,並能幫助你隨時糾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種傾聽中的談話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對對方的談話內容發表判斷、評論,不對對方的情感作出是與否的表示,始終處於一種中性的態度上。切記,有時在非語言傳遞的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場,但在語言中切不可流露,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試圖超越這個界限,就有陷入傾聽誤區的危險,從而使一場談話失去了方向和意義。

不可不知的說話技巧

誰想要從另一方那裏得到更多的東西,誰就必須做到一點:多聽少說。誰說得越多,誰獲得的東西就越少。

在溝通中,讓對方說得越多,我們了解對方真正意圖的機會就越多。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當你掌握的對方的情況,遠比對方知道的你的情況還要多,你自然就把握住了先機。

那麼,怎樣才能讓別人說得更多呢?秘訣就是——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