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少說“我”多說“你”(1 / 3)

——18歲後要懂點換位說話的技巧

換位思考是溝通的第一步

人的本性習慣總是從自身的角度、立場去看問題。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數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考慮問題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要學會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首先要了解他人的想法,並在此基礎上巧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常聽人說:“在今天無法解決的事情,一旦到了明天便能得到啟示。”或者:“熟讀曆史可以鑒古知今。”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說話。

聽聽看,這個說法是不是很熟悉:“我的老師就是偏心,因此,我就和他搗亂。”有時候當事情的後果不如我們所想象或期待時,我們多半會覺得委屈,發出“好心沒好報”的感歎。是別人真的不明白我們嗎?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種換位思考不是真的換位思考,而是以個人本位來了解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所謂的“好心辦壞事”就是這種。

說任何話之前,我們要在腦海中替別人想一想。這樣說出的話才不會引起矛盾和誤會,也大體上不會犯錯誤了。

以前的人不太顧慮他人對事物的看法、想法和觀念的不相同,認為隻要用正確的言語傳達自己的意思就行了。其實所謂正確與否,並非說話者單方麵就能決定的。如果我們在說話之前忽視了聽話者的心理和反應,那麼,無論如何慎重地斟酌詞句,依然會產生料想不到的差錯和誤解。所以必須在語言上下工夫,說話時不忘換位思考,力求使說的每句話對方肯聽、愛聽,打動他的心靈。

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犯的錯誤往往來自隻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就得學會換位思考,並在此基礎上調整行為的方式。換位思考就是完全轉換到對方的角度思考,從而更理解人、寬容人,就是要求在觀察處理問題,做思想工作的過程中,把自己擺放在對方的角度,對事物進行再認識、再把握,以便得到更準確的判斷,說出的話也才能真正說到別人的心窩裏。

《聖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有些人要砸死一個行淫的婦人。耶穌說:“可以,可是你們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誰沒有犯過錯誤,那他就可以動手。”那些人都自覺問心有愧,最後誰也沒有砸她。

為何那些人在耶穌的這個問題前變得不敢動手了呢?因為沒有一個人有動手的資格——隻要想到自己原來也有可能犯錯,就能同情這位行淫的婦人了。

即使是最沒本事的人,在責備別人時往往也能夠大發議論;即使是最聰明的人,在對待自己缺陷時也往往糊塗。我們隻要經常用指責別人的態度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思去對待別人,怎麼可能沒有大進步呢?

兒時常做一種遊戲:兩腿叉開,頭向下從兩腿之間往後看過去,本來習以為常的鄉間景色便有了新意,讓人百玩不厭,常玩常新。成年後多了些社會生活經驗,又讀了些書,知道那種看似簡單的遊戲實際上蘊藏著並不簡單的道理:換位思考。

仔細想來,生活中諸多不快、諸多矛盾的引發,未必有多麼複雜、多麼嚴重的理由,如果能夠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許就根本不會發生。而換位思考就是達到互相理解的一種有效途徑。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的男同學,當即阻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麵,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隻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用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處於逆反時期的青少年,麵對無視尊嚴的訓斥,隻會產生反抗心理,把老師當成敵人。陶行知先生不忘換位思考,諄諄教誨中,既盈滿愛心,又不忘尊重,尤其是用四顆糖果收服了一顆迷失的心,充滿創意,達到了目的。

少說“我”多說“你”

說話好像駕駛汽車,應隨時注意交通標誌,也就是要隨時注意聽者的態度與反應。如果紅燈已經亮了仍然向前開,闖禍就是必然了。無聊的人是把拳頭往自己嘴裏塞的人,也是“我”字的專賣者。

人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談論自己的事情,而對於那些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事情,眾多的人覺得索然無味,對於你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不僅常常很難引起別人的興趣,而且還令人覺得好笑。年輕的母親會熱情地對人說:“我們的寶寶會叫‘媽媽’了。”她這時的心情是高興的,可是旁人聽了會和她一樣高興嗎?不一定。誰家的孩子不會叫媽媽呢?你可不要為此而大驚小怪!這是正常的事情,孩子不會叫媽媽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來是充滿了喜悅,別人不一定有同感,這是人之常情。

放學回家的路上,吳歡遇到了王老師,她氣鼓鼓地說:“王老師,你說江珊多可恨,我和她吵起來了。”“為什麼?”王老師一臉不解。“她非說張學友是最好的歌星,張學友鼻子那麼大,醜死了。我就和她吵起來了,”吳歡接著說,“江珊太不夠朋友,本來在班裏我和她是最要好的朋友,可是她有什麼心裏話都不告訴我!”王老師問:“你從來都是把任何心裏話都告訴江珊嗎?你想一想是不是每個人的喜好都一樣呢?”一句話使吳歡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也沒把什麼話都告訴她。”

自己喜歡的要求別人也要喜歡,自己沒有把什麼心裏話都告訴好朋友,卻要求別人對自己毫無秘密,全部公開,世界的豐富多彩就是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包括他們的個性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怎麼能要求別人公開隱私呢?即使是好朋友也沒有這個權力。

竭力忘記你自己,不要總是談你個人的事情,人們喜歡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麼,在交際上你就可以明白別人的弱點,而盡量去引導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這是使對方高興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滿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敘述,你一定會給對方以最佳的印象,並且對方會熱情歡迎你、熱情接待你。

說話時,把“我的”變為“我們的”,可以巧妙地拉近雙方的距離,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話。

如果你在說話中,不管聽者的情緒或反應如何,隻是一個勁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麼必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如果改變一下,把“我的”改為“我們的”,這對你並不會有任何損失,隻會獲得對方的好感,使你同別人的友誼進一步地加深。

我們經常看到記者這樣采訪:“請問我們這項工作……”或者:“請問我們廠……”經常發現演講者使用“我們是否應該這樣”、“讓我們……”等表達方式。這樣說話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接近,聽來和緩親切。因為“我們”這個詞,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

比如說,“你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便拉開了聽眾與演講者的距離,使聽眾無法與你產生共鳴。如果改為“我們最好再做更深一層的討論”就會縮短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氣氛立刻活躍起來。

把別人放在心上

有一位名人說:“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於這種人。”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說,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為很重要。如果對方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一定會對你產生好感——沒有人會討厭一個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有些人自視甚高,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卻忘了別人也需要這種感覺。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人的輕視,於是受到大家的疏遠。隻有使別人產生自己很重要的感覺,你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例如在演講活動中,一個演講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現意識,因為適當的表現欲能激勵演講者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成為推動演講者嶄露頭角、自強不息的內在動力。但表現欲過於強烈,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公眾接受的限度,就會把崇高的演講活動變成純粹的自我表現,這樣的演講者,在演講前會顯得躍躍欲試,急於想贏得聽眾的掌聲和喝彩聲,對自己的期待很高。如果演講成功,贏得了掌聲,他會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自豪感;而要是聽眾並不買賬,會場掌聲稀疏,會後評價不高,頗高的期待值和一己的虛榮心得不到滿足,他又會氣急敗壞,惱羞成怒,或自輕自賤,悲觀喪氣,成了泄了氣的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