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避開“我”字
《福布斯》雜誌上曾登過一篇“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劑藥方”的文章,其中有幾點值得借鑒:
語言中最重要的5個字是:“我以你為榮!”
語言中最重要的4個字是:“您怎麼看?”
語言中最重要的3個字是:“麻煩您!”
語言中最重要的2個字是:“謝謝!”
語言中最重要的1個字是:“你!”
那麼,語言中最次要的一個字是什麼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農夫甲和農夫乙忙完了田裏的工作,一起回家。他們走在路上,農夫甲忽然發現地上有一把斧頭,就跑過去撿起那把斧頭。他看了看斧頭,覺得還很新,就想帶回家占為己有,說道:“我們撿到了一把斧頭。”農夫乙看到這把斧頭是甲發現的,應該歸甲所有,就對甲說:“你剛才說錯了,你不應該說‘我們發現’。因為這是你先看見,所以你應該改口說‘我發現了一把斧頭’才對。”
他們兩個繼續往前走,農夫甲的手上仍然拿著那把斧頭。過了一會兒,遺失這把斧頭的人走了過來,遠遠地看見農夫甲的手上拿著他的斧頭,就匆匆忙忙地追上來,眼看對方就要追上來了。這時候農夫甲很緊張地看農夫乙一眼,然後說:“怎麼辦?這下子我們就要被他捉到了。”
農夫乙聽他這麼一說,知道甲想把責任歸咎到兩個人的身上。於是農夫乙就很嚴肅地對農夫甲說:“你說錯了,剛才你說斧頭是你發現的,現在人家追來了,你就應該說‘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說‘我們快被他捉到了’。”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
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許多農民懷著對沙皇的刻骨仇恨,堅決要求燒掉沙皇住過的宮殿。
別人做了許多工作,農民都置之不理,非燒不可。最後,列寧親自出麵做說服工作。列寧對農民說:“燒房子可以。在燒房子之前,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幾個問題可以不可以?”“當然可以。”列寧問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誰造的?”農民說:“是我們造的。”列寧又問:“我們自己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我們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農民齊聲回答:“好!”列寧再問:“那麼這房子我們還要不要燒呢?”農民覺得列寧講得好,同意不燒房子了。
有人曾經做過調查,看看人們每天最常用的是哪一個字,就是“我”字。為什麼人們對“我”字特別關心呢?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被人稱讚,也喜愛稱讚自己。因此,你若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與對方爭高低,而要維護他人的自尊心。為了使對方的麵子不受傷害,我們千萬不要常把“我”字掛在嘴上。
“如果我是你”
想讓別人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就無法獲得成功,可如果你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找到別人的興奮點、熱點,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千萬別認為話中的“如果我是你”隻是短短的單純的一句話而已,殊不知它能發揮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而這也就是由於人人都有認為“自己是最可愛”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無意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得當的言詞,但由於你巧妙地運用了這句“如果我是你”,從而彌補了你言詞上的過失,不僅如此,它還能促使對方作自我反省,使對方終於感覺到唯有你的忠言,才是對他自己最有利的。
卡耐基曾用某家旅館的大禮堂講課。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三倍。卡耐基前去與經理交涉。他說:“我接到通知,有點震驚,不過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麼做。因為你是旅館的經理,你的職責是使旅館盡可能盈利。”緊接著,卡耐基為他算了一筆賬,將禮堂用於辦舞會、晚會,當然會獲大利。“但你攆走了我,也等於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們光顧貴旅館,是你花5 000元也買不到的活廣告。那麼,哪個更有利呢?”經理被他說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地說服了經理,在於當他說“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麼做”時,他已經完全站到了經理的角度。接著,他站在經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筆賬,抓住了經理的興奮點——盈利,使經理心甘情願地把天平砝碼加到卡耐基這邊。
汽車大王福特說過一句話:假如有什麼成功秘訣的話,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因為這樣不但能得到你與對方的溝通和理解,而且可以更為清楚地了解了對方的思想軌跡及其中的“要害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人人平等,不要有優越感
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承著人人平等的原則,千萬不要有任何優越感,時時刻刻不忘將“我”放在首位隻會遭人反感。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這句話真是沒錯。因為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還優越,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造成羨慕和嫉妒。有時候,優越感還會使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
子貢去承地時,看見路邊有一個穿著破衣爛衫、名叫丹綽的人。子貢上前,用輕率的口氣,漫不經心地問道:“喂,這裏到承地還有多遠?”
丹綽默不作答。
子貢不高興地說:“人家問你,你卻不回答,是否失禮?”
丹綽掀開身上裹著的破布說:“看見別人卻心存輕視之意,是否有失厚道?看見熟人卻裝作不認識,是否有欠聰明?無故輕視侮辱別人,是否有傷道義?”
子貢一聽此人出言不凡,頓時心生敬意,馬上下車,恭恭敬敬地說:“我確實失禮了!您剛才指出了我三大過失,您還可以再告訴我一些嗎?”
丹綽說:“這些對你已經足夠了,我不必再告訴你。”
此後,子貢對人再也不敢起輕視之心,在路上遇到兩個人就在車上行禮,遇到五個人就下車行禮。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對方高明,這是每個人最起碼的虛榮心。
人人都有虛榮心。有的人為了一點虛名,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有的人為了一點小麵子,不惜捋起袖子拚老命。反過來,如果你滿足了別人的虛榮心,讓他覺得有麵子,就是對他最好的讚美,他一定會對你心存好感,並回報於你。
所以,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斐爾爵士告誡那些向他求教的人說:“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則告訴他的門徒:“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如果連聖賢都不敢對人起輕視之心,我們怎麼敢輕視別人呢?
人如果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在他的言語中自然不會有任何優越感,自然不會傷害別人或者得罪別人。我們發現,強者往往是溫柔的,這種溫柔在很多時候都表現為一種人人平等,正是這種平等,正是這種毫無優越感,才讓強者更加光輝,更加強大。
不可不知的說話技巧
俗話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這是指辦事時要看具體情況,靈活機動,不能拘泥於現成的條文,生搬硬套。說話也是這樣,也要看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因人而異。
《鬼穀子·權篇》將“看人說話”的技巧演繹得淋漓盡致:“與智者談話,要以淵博為原則;與拙者談話,要以強辯為原則;與善辯的人談話,要以簡要為原則;與高貴的人談話,要以鼓吹氣勢為原則;與富人談話,要以高雅瀟灑為原則;與窮人談話,要以利害為原則;與卑賤者談話,要以謙恭為原則;與勇敢者談話,要以果敢為原則;與上進者談話,要以銳意進取為原則。”這些都是我們與人談話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