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道歉是門學問(1 / 3)

——18歲後要懂點道歉的技巧

可怕的是不承認錯誤

私塾裏有一個老師瞌睡特多,經常在課堂上讓學生們看書或練字,而他自己則趴在講台上鼾聲大作。

有學生不服氣,便去問老師:“先生,為什麼你要在課堂上睡覺?”

老師便對他的學生們說:“我是為了在夢裏去見古代的聖賢們才要睡會兒。這就像孔子夢周公一樣,孔子醒來把聖人講的話告訴弟子,我也得常去向聖賢們請教請教。”

有一天,學生們見老師又在課堂上睡著了,也合上書趴在桌子上睡。老師醒來後看見學生在睡覺,很是生氣,狠狠地訓斥了他們一頓。學生們理直氣壯地說是學老師去見古聖先賢,向他們請教問題。

老師於是問道:“那他們都對你們說了些什麼?”

“我們在夢裏遇見古聖先賢,就問他們,我們的先生是不是每天都來?但聖賢們卻說從來沒有見過您!”

老師不禁啞然。

不要為自己的過錯編造任何借口,也不要把責任強加於別人的頭上。既然自己都無法做到,又如何讓他人心悅誠服?

一個人犯了錯誤並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認錯誤,不改正錯誤。

鬆下幸之助說:“偶爾犯了錯誤無可厚非,但從處理錯誤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清楚一個人。”老板欣賞的是那些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錯誤以補救的職員。那些一犯錯誤就辯解開脫的員工,隻會引起老板的反感。

有一個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工程師,有學識,有經驗,但犯錯誤後總是自我辯解。他應聘到一家工廠時,廠長對他很信賴,事事讓他放手去幹。結果,卻發生了多次失敗,每次失敗都是他的錯,可他都有一條或數條理由為自己辯解,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廠長不懂技術,常被他駁得無言以對,理屈詞窮。廠長看到他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推脫責任,心裏很惱火,隻好讓他卷鋪蓋走人。

能坦誠地麵對自己的錯誤,再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麵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結果,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謹慎行事,而且別人也會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

在犯了錯誤之後,絕對不要采取下麵的行動。

1.撒謊否認

說謊的人總說“我沒做那件事”,或者“不,不,那不是我幹的”,或者“我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還有“我發誓”等之類的話。還有一類人犯了錯誤後,習慣於說:“噢,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情況會好起來的。”或者:“出錯了嗎?哪裏出錯了?”或:“不要著急,事情會如你所願的。”

2.指責別人

這種人犯錯後會說:“這是你的錯,不是我的錯。”他們也會說:“我的雇員對我不忠實。”“他們說得不清楚。”“這是老板的錯。”等等。還有些人會說:“如果再給我點時間的話,我會做好的。”或者:“人人都這樣,我為何不可。”

3.半途而廢

這種人經常說:“我早就告訴過你那樣做不管用!”“這件事太難了,不值得我投入這麼多的精力,還是換個簡單一點的吧。”“瞧,我都做了些什麼啊?我不想自找麻煩了。”

當我們犯了錯時,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就要迅速而誠懇地承認。這樣不但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而且比為自己爭辯好得多。如果你總是害怕向別人承認錯誤,那麼,你不妨試試下麵的辦法:

(1)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錯,應該立即向領導彙報,這樣雖有可能被大罵一頓,可是在上司的心目中你將是一個誠實的人,將來會更加信任你,你所得到的將比你失去的多。

(2)如果你的錯必須向別人承認,與其找借口逃避,不如勇於認錯,在別人還沒有來得及把你的錯誤到處宣揚之前,盡早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3)如果你的錯誤影響到其他人的工作成績,無論他是否發現,都要主動向他道歉、承認錯誤,不要自我辯護、推卸責任,否則隻會令對方更加惱火。

坦誠地檢討自己

一位教授在社會科學的課堂上向學生們介紹阿米西人的生活形態與風俗習慣,並播放一部影片。那是教授特地到賓州許多阿米西人聚居的城市蘭開斯特所拍攝的,內容是蘭開斯特的風光以及阿米西人的風俗民情。看完了精彩的影片,同學們紛紛向教授提出不少與阿米西人有關的問題。

突然,有一位女同學站起來對教授說:“我覺得你不該拍這部影片,我認為你這麼做,侵犯了阿米西人的人身自由。他們跟我們一樣是人,難道隻因為他們保持傳統的生活習慣,就得被當成動物觀賞?這樣太不公平,我覺得你做錯了。”

為了教學而精心製作這部影片的教授,仿佛突然被潑了一大桶冷水,當眾被學生指責實在尷尬。他說:“我不認為我有什麼不對,我是為了教學,才到那裏拍攝影片,何況那兒原來就是觀光勝地,並沒有不能拍影片的限製,很多人也這麼做啊。”

女學生不讚同這種說法,繼續與教授爭辯,氣氛愈來愈僵,兩人各執其詞,互不相讓。最後,女學生氣衝衝地說:“我不聽你的課了,我要走了。”

教授也說:“你走吧,我不會在乎。”

那時已近期末,眼見就要拿到學分,如果那名女同學退了這一堂課,不但得不到學分,成績單上也會留下記錄。

通常隻有讀不下去的學生才會退修課程。接下來的一堂課沒見到她,同學們都為她感到惋惜。

但是,再接下來的那堂課,她又出現了。教授走進教室時,她主動走上前向他道歉,她說:“教授,我真心地向你說聲對不起。這幾天我一直在檢討自己,雖然我有我的想法和信仰,但是我忽略了你對教學所付出的心力,忽略了你是盡心盡力地對教學負責任。我有不對的地方,請你原諒我。”

教授也說:“真高興你回來了,我知道我也有錯,我隻顧著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卻疏忽了對別人應有的尊重與關懷。我也要感謝你,教了我寶貴的一課。”他倆握手言和,相視而笑。

自己批評自己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可能會被人指責時,不妨以先發製人的方式先數落自己一番。因為人心是很奇特的,當對方發覺你已承認錯誤時,便不好再多加指責。如當你有求於對方時,一開始你就說:“我這可能是無理的要求。”“我說這些話可能有點囉唆。”或:“我說的話可能過分點。”

此時,即使你說的話確實令對方感到厭煩,對方也不會因此當麵指責你。如果反複使用,反而更能加強效果,使對方能聽完你的要求並可能答應它。

卡耐基從家步行一分鍾,就可以到達森林公園。他常常帶著一隻叫雷斯的小獵狗到公園散步。因為在公園裏很少碰到人,又因為這條狗友善而不傷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替雷斯係狗鏈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在公園遇見一位騎馬的警察,警察嚴厲地說:“你為什麼讓你的狗跑來跑去而不給它係上鏈子或戴上口罩?你難道不曉得這是違法嗎?”

“是的,我曉得,”卡耐基低聲地說,“不過,我認為它不至於在這兒咬人。”

“你不認為!你不認為!法律是不管你怎麼認為的。它可能在這裏咬死鬆鼠,或咬傷小孩,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須跟法官解釋了。”

卡耐基的確照辦了。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歡戴口罩,他也不喜歡它那樣。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坡上賽跑,突然,他看見那位執法大人正騎在一匹棕色的馬上。

卡耐基想,這下栽了!他決定不等警察開口就先發製人。他說:“先生,這下你當場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過我,若是再帶小狗出來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罰我。”

“好說,好說,”警察回答的聲調很柔和,“我曉得沒有人的時候,誰都忍不住要帶這樣一條小狗出來溜達。”

“的確忍不住,”卡耐基說道,“但這是違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警察說,“我們這樣吧,你隻要讓它跑過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