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說好難說的話(2 / 3)

3.先讚揚,後忠告

批評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把對方壓垮,不是整人,而是為了幫助他成長;不是去傷害他的感情,而是幫他把工作做得更好。

有的成功人士之所以善於運用批評,就是他們能采取先揚後抑的方式。比如:“小張,你的調查報告寫得不錯,你肯定下了不少工夫。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要注意涉及……”“小李,自從你調到這個單位來之後,你表現不錯,對你取得的成績,我非常讚賞。就是有一點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我也相信你一定願意改正……”如果對方需要得到忠告批評,要從讚揚其優點開始。這種方式就好像外科醫生手術前用麻醉藥一樣,病人雖然有不舒服的感覺,但麻醉藥卻能消除痛苦。

從讚揚開始,以忠告結束批評,問題也解決了,感情也沒受到傷害,真是奇妙的方法。

4.縮小批評的範圍

人們犯錯時,受不了的是大家對他群起而攻之,因為這傷害了他的自尊,他也許會承認錯誤,但無法接受這種批評方式,這將使他對領導、對同事充滿敵意,一旦有機會,將以牙還牙。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批評取得效果,就絕不能使別人反對自己。我們的目標是取得一些好的效果,或者使對方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而不是去貶低他的人格。即使你的動機是高尚的,是真心誠意的,也要記住,對方的感覺也在起作用。當其他人在場時,哪怕是最溫和的方式也可能引起被批評者的怨恨,不論是否辯解,他已感到他在同事或朋友麵前丟了麵子。對於一些過失,隻要他認識到錯了,就沒有必要當著眾人的麵要求他公開檢討,而隻要在你的辦公室裏麵對麵跟他談,就足以使他反省了。任何具有上進心的人都不願犯錯誤,從他個人角度來說也是如此,何況我們的目的隻是為了讓他改進工作,而不是貶低他的人格。

5.不要新賬舊賬一起算

話說三遍淡如水。要想別人對一個過錯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夠了,批評兩次完全沒有必要,而三次就成了糾纏。如果你總是提起別人過去不愉快的事,或改頭換麵地重談他過去犯的錯誤——揭人瘡疤,會令人不舒服。除非他又重犯類似的錯誤,否則,無緣無故地挑刺兒,他就會認為你對他抱有成見,或者別有用心。要記住批評目標:使這方麵的工作得以改進,順利地完成任務。一旦這種錯誤得到糾正和解決,就忘掉它。一次批評,一次提高。當對方接受批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時,他就已經在新的起跑線上了。

批評不是存款,時間越久,利息越多。總是翻閱別人的老賬,嘮叨個沒完,於做事沒有絲毫的幫助。批評別人時,宜“就事論事”,不要新賬舊賬一起算。在交談結束時,說幾句“我相信你會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的”諸如此類勉勵的話,就會讓人覺得這不是有意打擊,而是變失敗為成功之母,不失為一次有益的經驗。這樣想過之後,他會打起精神,更加踏實地投入工作。

批評的十三種方式

行動失誤,辦了錯事的人,常有保衛自我尊嚴的傾向,如果有人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指責他的想法不夠高明,行動不夠周密,他將更感到尊嚴受到威脅。這時防衛傾向會增強,充耳不聞乃是極自然的反應。有鑒於此,我們在勸說別人的時候,就得多加注意,不要輕易讓“你錯了”說出口,尤其是不要強迫人家當麵承認錯誤,而是采取一些溫和委婉的方式,巧妙地暗示他錯在哪兒。

批評有如下十三種方式。

1.安慰式

年輕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樓拜請教詩歌創作技巧。兩位大師一邊聽莫泊桑朗讀詩作,一邊喝香檳酒。布耶聽完說:“你這首詩,句子雖然疙裏疙瘩,像塊牛蹄筋,不過我讀過更壞的詩。這首詩就像這杯香檳酒,勉強還能吞下。”

這個批評雖嚴厲,但留有餘地,給了對方一些安慰。

2.勸告式

東漢名臣楊震,才高學絕,時人譽為“關西孔子”。他為官清正廉潔,不受私謁,曾官至司徒、太尉。

楊震調任東萊太守時,途經昌邑縣境。此前為楊震所舉薦的昌邑縣令王密,一直想報答楊震的舉薦之恩。這天夜裏,他特地前往驛站拜謁謝恩。為略表酬謝之意,王密暗攜黃金十斤,單獨造訪。楊震對此頗感不快:“我知道你的為人,你卻為何不了解我的秉性?”王密說:“您放心,這麼晚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會說沒有人知道呢?”聽了這番話,王密頓感羞愧難當,隻好歉疚地收禮告辭而去。

3.模糊式

艾爾費雷德因為有詩才而聞名。一天,他給一些朋友朗誦自己的一首詩,頗受大家讚賞。但是事後一個叫查爾斯的朋友說:“艾爾費雷德的詩我非常感興趣——不過這首詩是從一本書中竊來的。”

這話傳到艾爾費雷德的耳朵裏,他非常生氣,要求查爾斯賠禮道歉。查爾斯說:“我承認這一次是說錯了。本來我以為你的詩是從那本書裏竊來的,但我又查了一下,發現那首詩仍在那裏。”

4.暗示式

蘇東坡幼年時,天資非常聰明,由於讀書特別多,書上的字也幾乎都認識,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讚揚。在一片稱讚聲中,蘇東坡有點飄飄然了。於是有一天,他在自己書房門前書上一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後,有的人捧場,更多的人則是不以為然,認為他太不謙虛,口出狂言,因而使他的形象降低了。

有一位長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東坡“求教”,請蘇東坡認一認他拿來的書。書上寫的全是周朝史籀創製的字體。蘇東坡一個也不認識,羞得麵紅耳赤,隻好向長者道歉。長者也沒有說什麼,便含笑而去。蘇東坡這才感到自己門前的對聯名不副實,馬上將對聯各填一字,上聯是:讀盡人間書好,下聯是:識遍天下字難。這件事教育了蘇東坡,最後終於使他成了有名的大文豪。

5.請教式

王祈寫了一首《竹詩》,他將最得意的“葉攢千口劍,莖聳萬條槍”兩句抄給蘇東坡看,希望得到蘇東坡的稱讚。蘇東坡看了後說:“我想請教一下:你這竹子是何品種?為何十根竹子才長一片葉子呀?”

蘇東坡沒有直接批評詩句的不真實,而換了請教的口吻,讓王祈自己感到了自己的失誤。

6.比喻式

有一位化學老師當堂批閱學生的化學實驗報告,見一位女同學所畫的實驗方案示意圖很糟糕,便把學生叫到身邊,調侃地說:“你看你畫的這個燒杯,像個手雷似的!你還用酒精加熱呢,要是爆炸了,不是要了我的老命嗎?”女學生聽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之後,她嚴格地遵循畫圖程序,並用上了各種畫圖工具,而不再信手亂畫了。

這位老師沒有直接批評該學生的畫圖態度,而是用比喻進行提示,詼諧風趣,自然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7.善意式

這是用平常隨和的語氣去批評,其中的語氣親切熱情而不粗暴冷淡,平易近人而不居高臨下。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對偷了寺廟裏和尚木魚的學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的同學喜歡用敲木魚來作為樂曲的節奏,動機是好的,但現在寺廟裏缺掉了一隻木魚,而木魚又是和尚的‘吃飯家私’,我們總不能隻顧自己欣賞音樂,卻斷了人家的生路吧。我相信拿人家木魚的同學是一時糊塗。希望他在沒人的時候,仍舊把木魚歸還到原來的地方去。菩薩會保佑他,我們也不責怪他。”

陶先生的一番話,從“生路”的實處入手,避開了抽象的大道理的訓斥,有希望、有鼓勵,包含了許多真與善的內容,人情味是深厚的。

8.啟發式

批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而言,錯誤的改正還是“內因”起決定作用,而批評者的“外因”隻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對方從根本上改正錯誤還要靠自己的“良知”。所以,高明的批評者,總是逐漸地“敲醒”對方,啟發他的自我批評。

有一個中學生上外語課時看卡通書,老師走到他麵前輕輕敲了下桌子,並沒有馬上批評他。下課後,老師把他找到教研室,親切地對他說:“你是咱班的語文課代表,現在我問你一個成語,專心致誌,是什麼意思?”那個同學回答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聚精會神,一心不可二用。”老師讚揚說:“你回答得很好,但能不能舉個具體例子說明一下?”那個同學聽到這句話時,臉“唰”的一下紅起來,低下頭吞吞吐吐地說:“就拿剛才上外語課來說吧,我沒有注意聽講,在下麵看卡通書,這就沒有做到‘專心致誌’。老師,我錯了,請你原諒我吧!”

在這個批評的故事中,教師未批評學生一句話,而是通過讓學生解釋成語的方式啟發學生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可見啟發式批評多麼有實效。

9.幽默式

這種批評的特點是以不太刺激的方式點到被批評者的要害之處,含而不露,以緩解被批評者的緊張情緒,啟發被批評者的思考,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不但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同時也能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氣氛。

有位領導是山西人,他生性幽默,滿口俏皮話,說話像唱歌一樣帶有韻味,抑揚頓挫,高低婉轉。一次,他在各地區工業書記會上,批評某些人搞工業建設,隻圖眼前不顧將來,在台上將大腿一拍說:“你們不能近視眼,隻圖一時痛快,光考慮眼前這幾個建設,不考慮長遠的整體計劃……還是要考慮如何討媳婦兒建設好這一整個家……”哄堂大笑中,書記們都得到了深刻的啟示。

10.建議式

唐朝末年,李克用奉命帶兵討伐叛逆者。正當李克用整裝待發之時,朱全忠與楊彥洪叛變,倒戈攻擊李克用。李克用氣得發狂,發誓集中兵力,討伐朱全忠,以解心頭之恨。可是,他的夫人劉氏卻不同意,她說:“你此次帶兵伐叛是為國討賊,並不是為了你個人的怨仇。現在,朱全忠叛變要謀害你,你當然很氣憤,我也十分生氣,覺得他該伐該殺。可是,如果你真的帶兵去攻伐他,你的任務就完不成了,而且也改變了事情的性質,變國家大事為個人怨仇小事。我認為,朱全忠叛變的事,你應該上報朝廷。由朝廷興兵討伐他,豈不是更好?”李克用聽了夫人這番話,怒火頓消,便聽從了夫人的意見,不再出兵攻打朱全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