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說好難說的話(3 / 3)

劉氏對這件事的處理是有分寸的,對丈夫的委婉批評也是有理有節的。倘若李克用不聽劉氏的建議,或者劉氏不賢惠,慫恿李克用發兵討伐朱全忠,其結果如何,誰勝誰負、誰是誰非也就難說了。

11.迂回式

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裏謙虛地談到他花了15年時間才發現自己沒有寫作的才能。結果一位讀者來信對他說:“你現在改行還來得及。”班奇利回信說:“親愛的,來不及了。我已無法放棄寫作了,因為我太有名了。”這封信後來被刊登在報紙上,人們為之笑了很長時間。

事實上班奇利的作品聞名遐邇,但他沒有直接指責那位讀者,他以令人愉悅的、迂回的方式回答了問題,既保護了那位讀者的自尊心,也保護了自己的名譽。

12.間接式

這是用借彼喻此的方法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自己醒悟。

馮玉祥向來提倡廉潔簡樸。他在開封時,不準部下穿綢緞衣服,一見到有穿綢緞的,他便要想辦法批評一下。有一次,馮玉祥看見有個士兵穿著一雙緞鞋,連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一個揖,隨著一個90°的鞠躬,而且還左一個大揖,右一個鞠躬,把那個士兵弄得莫名其妙,呆若木雞。最後,馮玉祥告訴他說:“我並不是給你行禮,隻因為你的鞋子太漂亮了,我不敢不低頭下拜哩!”那個士兵嚇得魂飛魄散,連忙脫下新鞋,赤著腳跑回去了。

13.三明治式

美國著名企業家瑪麗·凱在《談人的管理》一書中寫道:“不要隻批評而要讚美,這是我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不管你要批評的是什麼,都必須找出對方的長處來讚美,批評前和批評後都要這麼做。這就是我所謂的‘三明治策略’——夾在大讚美中的小批評。”

接受批評最主要的心理障礙是擔心批評會傷害自己的麵子,損害自己的利益。為此,批評者應該在批評前幫助他打消這個顧慮。打消顧慮的方法就是將批評夾在讚美當中,也就是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批評。

批評的四大內容

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由於他對反動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本質認識不足,懷著過於慈善的心腸來找到列寧論理,說不能鎮壓那些知識分子。列寧巧妙地借一位工人的話說,如果不鎮壓那些頑固堅持反動立場、替沙皇做幫凶的知識分子,蘇維埃政權就一天也不能維持下去。列寧的勸說既有說服力,態度又誠懇,高爾基心悅誠服了。他臨別時還對列寧說:“列寧同誌,您真行,批評了人,還讓人高高興興地走。”

怎樣才能像列寧那樣,做到批評使人口服心服?批評時該說些什麼?又該怎麼說呢?這就涉及批評的內容。

以下是批評的內容。

1.批評要有針對性

批評之前認清批評是針對哪一種行為的,不要把話說得太籠統,避免使對方無端受到冤枉或產生猜疑。如某大學的一名班幹部批評一位同學,可有兩種說法:

(1)你怎麼一點也不關心集體。

(2)你已經有兩個月沒做值日生了。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這兩個都是批評句子。

(1)句說得太籠統,而且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全盤否定人。說話籠統,也就不夠確切了。對方可舉例反駁:“我怎麼一點也不關心集體,上次秋遊活動我不也參加了嗎?那天班級拔河比賽,我不也在拉拉隊裏嗎?”這樣一來,就會引起新的矛盾。

(2)句就比較好,沒有用“一點也”這樣絕對的話,就事論事,向對方指出一件確有其事,又是不應該的行為。受批評的人不認為是受了不公平的攻擊,就容易心平氣和地接受意見。

2.衡量改正的可能性

如果在公共汽車上有人踩了你一腳,如果你的未滿10歲的女兒把飯碗打破了,這些事應不應該批評?這些事都不能動輒批評。別人踩了你,是因為公共汽車太擁擠;女兒打破碗是因為不小心,對這些都應采取寬容、安慰的辦法。

認清了要批評的那件事,在批評之前還必須衡量一下對方是否有能力、有條件改正到你所要求的程度。

美國著名職業籃球明星巴特利,他的個人籃球技術是非常出眾的,但他對別人的失誤就缺乏耐心,見同伴失了一個球,就怒氣衝衝地衝著對方說:“每次都是你,害得我們輸了球。”凡與巴特利同隊一起打球的人,都覺得他“老是在批評別人,像一位完人一樣看不慣別人”。最後,巴特利眾叛親離,淒涼地隱退了。

巴特利這種批評是不明智的,倒是他應該自問:“我是不是也有責任?何況人家已盡了力,怎麼能拿別人當出氣筒呢?”這樣一問,就會知道自己批評不妥,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批評的話就不會衝口而出了。

3.指出“錯”時,也指明“對”

大多數的批評者是把重點放在指出對方“錯”的地方,但卻不能清楚指明“對”的應怎麼做。必須仔細想過後,才能明白你究竟要對方怎樣做,該怎麼把話說出來。比如有的人批評人家說:“你非這樣不可嗎?”這是一句廢話,因為沒有實際內容,隻是純粹表示個人不滿意。又如一位丈夫埋怨妻子說:“家裏一團糟,又有客人要來,你怎麼隻管坐在那兒化妝?”這種話也不會起作用,它隻說了一半。到底期望妻子怎樣做,一句也沒有提。應該這樣說:“客人要來了,你幫我去買點青菜和水果,然後將客廳裏的報紙收拾一下,好嗎?”

說明要求他人應做的事,其實是指示對方改正的方向,讓對方從另一個角度來接受批評的內容。一位車間主任批評一位青年工人說:“你最近比較散漫。”青年工人聽了手足無措,並不清楚。車間主任該說清楚是指上班遲到,還是指沒有參加技能培訓等。

另外,為提高批評的效率,應該“不說我們不滿意的,隻說我們讚成的”,這樣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

一位剛剛搬到新宿舍區的青年人向居民委員會的主任提意見,抱怨這兒摩托車保管站的服務態度太差勁。這位主任及時地把意見轉告了保管站的保管員。幾天以後,這位青年人又送摩托車到保管站,保管員笑臉迎接,主動把他的摩托車安放好,還問他還有什麼要求,使這位青年大為感動。事後他才知道,居委會主任向保管員說:“新來的青年人對你的服務特別滿意,還要感謝你。”秘密就是這樣。

“真正懂得批評的人著重的是‘正’,而不是‘誤’。”這是英國18世紀著名評論家約瑟·亞迪森的名言。

4.“你懂得我的意思嗎”

批評人的話語,一定要讓受批評者聽懂,否則隻是對牛彈琴。常常聽到夫妻倆之間的埋怨:“我們倆總合不到一塊兒。”這句最普通的埋怨話,可能被對方誤認為是要“離婚”。

如果要求證對方是否聽懂你的意思,最簡便的方式就是問一問:“你懂我的意思嗎?”然後聽聽對方口中說出來的是否是你的本意。可惜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問一問對方是否同意你的看法,也是批評別人時可以采取的溝通方式之一。能開口問,起碼排除了對方沉默、生悶氣的可能,如能坦然地提出異議,解決問題就有希望了。因為能明白對方還有哪些問題未想通,或自己有什麼講得不準確的,可以作更深一層次的探討。

用一用聲東擊西法

很多人在批評別人的錯誤時,不經意地觸動了他們的“自尊”,從而火上澆油。倘若能借助不同的表達方式,聲東擊西,結果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

齊景公好打獵,喜歡養老鷹來捉兔子。一次,燭鄒不慎讓一隻老鷹飛走了,景公下令把燭鄒推出斬首。晏子知道了,去拜見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這麼輕易殺他?請讓我一條一條地列舉出來再殺他,可以嗎?”

齊景公說:“可以。”

晏子指著燭鄒的鼻子說:“燭鄒!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了,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得大王為了鳥的緣故又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天下諸侯都會怪大王重鳥輕士,這是第三條罪狀。”

齊景公聽後,對晏子說:“別說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晏子本意是想救燭鄒,但卻沒有替他說情,反而數落其罪狀,似乎是給燭鄒罪上加罪,然而,事實上卻是這“三條罪狀”救了燭鄒的命。原來,晏子用的是“聲東擊西”法,表麵上是在給燭鄒加罪,實則是為其開脫,並批評齊景公重鳥輕士。這樣,既避免了說情之嫌,又救了燭鄒;既指出了齊景公的錯誤,又不丟齊景公的麵子,可謂“一箭雙雕”。

使用聲東擊西批評法時,“聲東”就是製造聲勢,同時也帶有偽裝的色彩,其目的是為了後麵更好地說服。而聲勢越大,偽裝得越像,就為自己提供了越好的批評環境。“擊西”是批評的真實目的,這一步最好在前麵“聲東”中就能表達出來,要把它融進去而又不被對方發現。因此這是較難的一步,實際操作時,要認真對待。

不可不知的說話技巧

批評不是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否則當事人沒有時間和機會考慮你的話,沒有心思對你的批評主題產生印象,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由開始的認同變成為自己辯護。而且這也是不尊重當事人的表現。批評人,話不在多,而在精妙。言語精妙,一語中的,能使聽者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一語道破,能使對方為之震動,幡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