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李世民又親自選拔了一批正直無私、斷獄公平的人擔任法官,並親自檢查法官對案件的處理情況,以保證律、令、格、式的貫徹執行,並將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案。同時,唐太宗還規定對死刑要三次上報中央,被批準後才可執行。

製訂法律以後,李世民以身作則,執法如山,對自己的親屬和部屬要求非常嚴格,如有觸犯刑法者,嚴格依法處理,從不徇私枉法。這就使得法律得以順利地貫徹,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起了積極的作用,使貞觀初期逐漸形成了執法嚴謹,令行天下的好風氣。

唐太宗提倡戒奢崇簡,並以身作則。他即位的第二年,關內發生了嚴重幹旱,百姓無以為生,隻得賣兒賣女。唐太宗知道後,立即下令用自己專用財物贖回被賣出的孩子,歸還其父母。唐太宗即位後,居住的還是隋朝建造的宮殿,這些宮殿大都破舊不堪。作為一個新王朝的君主,李世民本來可以大興土木,另建新的宮殿,加上他自己患有“氣疾”,住房地勢偏低,夏季暑熱,常常犯病。大臣們勸他重建高樓深苑,他嫌勞民傷財,沒有同意。

唐太宗還嚴厲禁止厚葬和奢侈行為,因而逐漸形成祟尚節儉的風氣,出現了一大批以節儉聞名的大臣,這就減輕了國家和人民的負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為休養生息、社會安定創造了條件。李世民還特別重視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

當時,由於長期戰爭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經濟破敗、民戶凋殘。麵對這種困境,唐太宗一方麵大力提倡戒奢祟簡,節省開支;另一方麵又積極地推行輕搖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農民得以逐步恢複生產,重建家園。他全麵推行、推廣均田製,招撫失去逃亡的農民,給他們土地,鼓勵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為解決耕地不足的問題,他一再縮減苑囿占地麵積,以增加農民耕地。由於均田製得到貫徹、推行,貞觀年間的農民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為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碰到自然災害,李世民還下令減免租賦,同時還大力倡導興修水利,以增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在經曆了隋末農民起義,地主軍閥混戰和唐朝統一天下的戰爭後,全國勞動力普遍缺乏。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令將男女結婚的年齡提前,規定男20歲、女15歲就可以結婚,並把婚姻和戶口的增加列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標準。這就迅速增加了全國戶數,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由於唐太宗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農業發展的積極措施,使社會經濟很快得到了恢複。貞觀初年,中原一帶還是“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到貞觀中期,中原出現了牛馬遍野、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升平景象,成為太平盛世。由於社會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日益顯著,並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以人為鏡從諫如流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的名言。唐太宗作為一個擁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能夠做到虛懷若穀,從諫如流,是中國曆史上比較少見的。他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且將相和睦,同心輔政。貞觀時期君臣的所作所為,成為後世稱頌的楷模。

由於唐太宗虛心納諫的開明作風,使朝廷中出現了一大批敢於直諫的大臣。貞觀前期著名的有魏征、王圭、杜如晦、房玄齡等;後期著名的有馬周、劉泊、褚遂良等。這些人對當時的政治形勢起了良好的作用,其中最傑出的當數魏征。

魏征在天下紛亂的時候,曾經感到茫然而出家當了道士,舊日的好朋友,隋武陽郡的郡丞元寶藏起兵反隋後,請他出山,掌管軍中的文書,瓦崗軍的李密極為賞識魏征的才華,也把他請去掌管軍中的文書。後來李密的瓦崗軍與據守洛陽的隋朝大將王世充展開生死搏鬥,結果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起義軍想速戰速決,反而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徹底擊敗。李密不得不率殘部投降李淵,不久又在洛陽一帶招撫舊部,重新起兵,反對李淵,兵敗被殺。被魏征招撫李密的舊部徐世在征得了李淵的同意之後,以國君之禮葬了李密。魏征則為李密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把他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評價李密,竟不怕李淵的追究,而能實事求是地描述李密的一生。魏征的這種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讚揚。

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既有才華又有才能,就把他找來,封他為太子洗馬,負責管理圖書經籍。魏征雖有文名,實際上並未發揮多大的作用,而他給李建成提過很多對付李世民的建議,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