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管理機構建設嚴重滯後於產業的發展
目前,浙江省各級信息產業主管機構設置“五花八門”,除杭州、寧波、溫州、嘉興、衢州五個地市單獨成立主管部門外,其餘各市縣均以行業辦或信息辦的名義,掛靠在發展和改革、經貿或科技等部門,具體落實到某科室,由1~2人兼職負責產業的日常管理,同時還存在部分縣尚未明確主管機構。機構設置嚴重落後於上海、江蘇等兄弟省市,勢必造成工作力度不夠。
(3)市場競爭無序
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采用外包、采購等方式從市場獲取高質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務的意識不足,集中采購力度不夠,產用脫節,裝備政策不落實;軟件盜版現象嚴重,軟件市場監管力度不足;用戶對應用軟件需求不清,導致研發投入大、周期長、效益低;軟件招投標過程不規範,市場競爭無序,不講信用現象較為嚴重;軟件及後期服務價值得不到認可,同時行業應用軟件市場受行業景氣度的影響,利潤空間不斷下降。
(4)公共支撐環境亟待改善
公共技術支撐平台、軟件企業與硬件企業及傳統企業的溝通合作平台、海外市場開拓平台、風險投資與融資平台等支撐體係尚未建立,嚴重影響軟件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特別是在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方麵,浙江省尚處於起步階段,落後於有關兄弟省市。如北京市建成了支持軟件企業創新的公共技術支撐體係,內容包括“三庫四平台”,並與青島、南京等軟件園、孵化器開展了資源共享和技術合作;廣東省建成了Linux應用軟件公共服務中心、嵌入式軟件公共技術中心、穗港軟件企業資源共享平台及國內首個RFID公共技術支持中心。浙江省軟件基地(園區)建設也相對滯後。一方麵多點集聚尚未形成,另一方麵軟件基地(園區)建設水平不高,大部分還停留於提供初級物業服務階段,在公共技術支撐、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麵提供的服務與實際需求有較大的差距,滯後於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
為進一步加快浙江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浙江省信息產業廳於2007年6月發布的《浙江省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要按照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加快建設“數字浙江省”的要求,立足“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戰略,把握世界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加快轉移的發展機遇,突出人才建設,著力自主創新,擴大對外合作,改善發展環境,強化公共支撐,完善體製機製,創新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努力實現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強省目標。
加快“數字浙江省”建設步伐,為浙江省軟件產業的發展創造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以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作為主攻方向,突出發展嵌入式軟件,加快軟件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與融合,以提高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的信息化水平為優先發展方向,擴大能源、金融證券、電信等行業應用軟件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以提升浙江省塊狀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為需要,大力推進麵向中小企業、麵向區域、麵向行業,提供各類服務的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為目標,大力發展電子政務軟件。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重要使命,開發適合省情、低成本的“三農”信息係統和產品。
2推動傳統軟件向SaaS轉型
軟件產業中的企業可以分為產品導向和服務導向兩種類型。基於產品導向的軟件企業的創新模式與基於服務導向的軟件企業的創新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況下,產品導向的企業的創新較多依賴於內部優化(inwardoptimization)和自主研發(inhouseR&D),而服務導向的企業的創新則較為關注麵向客戶的優化(Customer/enduserdrivenmodel),對通過外部渠道來獲取知識有較高的依賴性。與客戶的交互、集成、服務個性化及合作生產將是服務導向軟件企業的主要特點。因此,產品導向的軟件企業的商業模式與服務導向的軟件企業的商業模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軟件企業競爭環境的變化、競爭產品的變化及信息技術的發展都促使傳統的以產品為導向的軟件企業需要轉變其商業模式,通過提供軟件服務來創造價值。但產品導向的傳統軟件企業轉移為服務導向的軟件企業並不容易,因為產品和服務有許多本質上的不同。
軟件服務(Softwareasaservice,SaaS)模型為軟件企業如何為其客戶提供在線服務提供了一個參考。軟件服務模型旨在使得軟件企業在能夠獲得服務生產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同時,還能高質量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簡單地說,軟件服務是一個一對多的數字化產品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型,它可以使客戶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製遠程接入一個應用服務器,因此不同客戶在同一時間可以應用同一軟件,從而為客戶提供了更大性價比的軟件服務,同時還使得軟件企業可以更容易實現軟件產品的持續創新。軟件服務模型把軟件企業的業務核心從強調客戶對軟件產品的擁有轉移到了客戶對軟件產品的使用,因此它重點考察的是軟件供應商把軟件作為一種服務提供給客戶的方式。這取代了傳統軟件供應商的軟件外包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