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軟件產業繼續呈快速增長態勢,增幅始終高於電子信息產業平均水平,產業規模繼續擴大,軟件出口平穩增長,產業結構與布局不斷調整,成為拉動電子信息產業增長的重要力量,並在促進信息化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7年,我國軟件產業的收入達到5834億元,在全球軟件產業中的份額也提升至8.7%,位居世界第四位。隨著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規模、產品結構、研發水平和人員構成都得到了進一步調整,市場不斷向大企業集中,產品不斷向服務型轉化,技術不斷向國際前沿推進,人員不斷向知識性技術性高學曆聚集。從產業規模看,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大企業優勢日趨明顯。2007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達14388家,比上年增加了近2000家,是5年前的3.1倍。從技術水平看,各企業都注重提升創新能力,加大研發力度,不斷向國際前沿推進。2007年全行業完成基礎軟件收入190億元,占軟件產品收入的10.6%(2002年為2.4%),是5年前的9.5倍;中間件收入109.4億元,占軟件產品收入的6.1%(2002年為3.9%),是5年前的3.4倍;IC設計收入193億元,比上年增長80.6%,占軟件業的比重由上年的2.2%提高到3.3%。從人員構成看,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知識結構更趨優化。2007年我國軟件產業從業人員為152.8萬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占總人數的37.5%,比5年前提高了11.2個百分點。同時,企業不斷注重品牌效益,進一步強化產品研發、品牌定位、市場銷售和技術服務,生產與服務、軟件與硬件的融合概念進一步增強。軟件服務外包趨勢明顯,外包內容更加綜合,由原來的ITO(信息技術外包)、BPO(業務流程外包)日益轉向KPO(知識流程外包)、BTO(業務轉型外包)。2007年我國軟件外包服務收入140.6億元,同比增長34.9%,占軟件技術服務的比重為10.2%,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軟件出口規模繼續擴大,增勢仍然看好。2007年,軟件出口額達到10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68.9%。

2007年以來浙江省軟件產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全年共實現軟件業務收入354.3億元,同比增長15.4%,產業規模保持全國前列。其中,實現係統集成收入112.7億元,同比增長26.2%;軟件技術服務收入49.3億元,同比增長33.6%;實現利潤總額36.3億元,同比增長30.1%;上繳稅金15.8億元,同比增長30.4%,經濟效益呈現良好態勢。2007年,浙江省軟件企業總數超過10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擁有浙大網新、浙大中控、杭州恒生、信雅達等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優秀軟件企業。2007年,進入全國軟件企業百強11家,列入國家規劃布局內軟件企業15家,超千人企業5家。培育了一批特色優勢軟件產品,浙江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軟件產品累計登記2000餘項,並以每年超過500項的數量快速增長,特別是在金融、證券、紡織印染和服裝CAD、醫療衛生、工業控製等應用領域,形成了浙江省應用軟件的特色和優勢,其市場占有率在國內居領先地位。產業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浙江省軟件出口達到5.99億美元。

從軟件產業內部構成來看,軟件產品收入、係統集成收入、軟件技術服務收入、嵌入式係統軟件收入和IC設計收入五大業務收入構成252∶318∶139∶263∶28的格局,係統集成收入和嵌入式係統軟件收入對浙江省軟件產業的快速增長起著重要作用。從區域分布狀況來看,軟件產業聚集度高度集中,其中杭州軟件收入占浙江省軟件收入的比重達到86.4%,寧波占10.2%,其他地區占3.4%。

軟件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和尖端型產業。“十五”期間,浙江省軟件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實現了產業規模從幾十億元到數百億元的跨越,超額完成“十五”各項目標任務,總體水平躍居全國前列。但從總體來看,浙江省的軟件產業的發展與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肩負的重要作用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近年來上海、江蘇、山東、遼寧等省市高度重視發展軟件產業,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產業增長速度均高於浙江省,對浙江省軟件業的發展形成了壓力。當前浙江省軟件產業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1)高端人才匱乏成為瓶頸

軟件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人才。當前,浙江省軟件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軟件高端人才、複合型人才、國際化人才、傳統行業軟件應用人才等嚴重短缺,難以適應軟件產業發展和信息技術應用與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麵:一是教育與需求脫節,高校計算機及軟件類的畢業生麵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而軟件企業又招不到急需適用的人才;二是再培訓再教育力度不足,IT培訓機構數量少、規模小,沒有一家培訓機構形成了品牌效應;三是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人才政策相對不足、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如住房)、工資福利相對較低造成大量高端優秀軟件人才流向北京、上海、廣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