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調控,這次來得狠 (2)(2 / 2)

幾家歡喜幾家愁。

中國的房價節節攀升,高興壞了眾多炒房客,大把鈔票落入他們的口袋。有房族也可以得到大大的滿足,雖然房子是自己住的,賣了隻能睡大街,但賬麵的財富仍讓人心裏美滋滋的。

但高房價卻害苦了大多數人,高房價的後遺症接踵而至。

在京滬穗深四個超大城市,一套小兩房,動輒上百萬元,這讓普通的上班族望而卻步。東拚西湊,啃啃老,首付都不是太難解決,但麵對每個月五六千七八千元的月供,估計會讓很多普通打工者的心髒受不了。

我們經常聽到什麼不吃不喝也要多少年才能買起一套房的說法。但人是鐵,飯是鋼,不吃不喝的假設根本不可能成立。這也說明了一個最殘酷的現實,普通的小老百姓基本上與商品房絕緣了,這輩子想都不要想。

這對於眾多小白領、普通的打工者及農民工無疑是一個殘酷的打擊。無論你怎麼努力,你可能永遠不屬於這個城市,隻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你來自哪裏,最後仍隻有回到哪裏。

到一個城市打工,圖個啥呢?無非是想擁有一個窩,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一個可以自由支配的天地,但高房價把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夢想都打碎了。

當我們背井離鄉在大城市裏為生活而打拚時,什麼最重要呢,顯然是一個家,自己在外揮汗如雨時,心中有一個寄托。

中國人對家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和其他民族相比,中國人對家有獨特的理解。

“春運”被譽為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徙。在40天左右的時間裏,將有2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占世界人口的1/3。中國春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運輸高峰,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春運給中國帶來巨大的交通壓力,公路、鐵路、民航等都會在這段時間經受最嚴峻的考驗。

春運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中國人何苦來著,既消耗精力,又浪費時間。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很多事都會停下來,其他事都不用幹了,為什麼不選個其他時候呢?

為解決中國春運問題,各方都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中國某些經濟學家如茅於軾等人,開出的藥方則是大幅提高票價。有那麼大的需求,中國鐵道部有什麼理由拒絕高價,收入增加了,把問題也解決了。

外國人不理解,大多是因為對中華文化的不理解。民族間的隔膜多多少少是存在的。但中國的經濟學家卻有些腦殘了,在他們眼裏,窮人一年一度回家團聚的權利都可以隨意剝奪,認為沒有錢還過什麼年呢?

在改革開放之前,每年春節並沒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但改革開放之後,沿海經濟率先發達起來,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紛紛湧向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隻想讓小日子過得不再寒酸。

由於工作地和輸出地跨越數個省份,中國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便形成了。長年在外奔波,一年總得回家過個年,在除夕夜和老人、小孩團聚一下,一同守歲,共迎新春佳節。這個時候也趁著大家都回到老家,走親訪友、拜見師長等,不也其樂融融。

一年之中,似乎也隻有春節才是最好的時機,才讓無數中國人衝破一切艱難險阻,也要回家一趟。

提到家對於一個普通打工者的意義,一個小小的寓言故事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某一天,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為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會讓很多人有無限的感慨。普通的老百姓,既沒有老祖宗留下的萬貫家財,也不可能來個一夜暴富,一切都還要靠自己的奮鬥。

在中國人的思維裏,家是一種歸宿,是情感的最後寄托,家可以給親情一個庇護所,有家才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