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調控,這次來得狠 (2)(1 / 2)

如果說以前的房地產調控都是小打小鬧,看見房價高了,吼一嗓子,撂句狠話,事後怎麼發展也由它去吧。但這一次完全不同,中央政府似乎動真格了,大有一副房價不降絕不罷休的架勢。

房地產行業真要麵臨滅頂之災嗎?是不是中央政府對房地產的末日審判?它預示著什麼?政府是心血來潮還是運籌帷幄,今朝引弓發射一氣嗬成。

為何下此重手?

“新國十條”的出台似乎是情理之中,但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大家的預料。

意料之中的是,在高房價麵前,政府顯然不能再袖手旁觀,不出手就不正常了。

最近幾年,房價已經成為社會上最為關注的話題,其風頭估計沒有任何人能及,這也正所謂槍打出頭鳥,不給老百姓一個交代有些過意不去。

更深一層的意思在“新國十條”的第一條中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了。房地產已經不隻是一個簡單的行業,牽連太廣,高房價影響甚壞。

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最中心的主題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但在高房價麵前,幸福從何談起,尊嚴可能蕩然無存。

而超出大家預料的地方,則是房地產受到如此高規格的“禮遇”,國務院親自出馬,下手如此之狠,出乎大家意料。

一個小孩子,要是淘氣,今天掏個鳥蛋,明天摘了鄰居家的西紅柿,這可能被看成是一種可愛的表現,從小就規規矩矩的,會讓你感覺死氣沉沉、不活潑。對於家長來說,最嚴厲的體罰無非是備個長的戒尺打手掌心,罰站,責罵幾句,最終還是要教育為主,以暴製暴可能會適得其反。

但現在的情況下,房地產行業並不是那個滿腹委屈的孩子,扮個可憐相就能求得大人的原諒,在這場對房地產的戰爭中,政府早沒有了心思再扮演一回慈父的角色。

現在房地產給人的感覺早已不再是一個純情的少年,更像一個吸毒者,對高房價深度上癮。在這個時候如再不對其采取強製措施,不關進“戒毒所”,恐怕就會把房地產全給毀了。

有時為了體現自己的滄桑感,我們喜歡說誰誰誰是自己看著長大的。房價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問題,似乎並不是一個遙遠的故事,它就發生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轉眼間中國房地產由一個懵懂的小孩子一下就成為妖嬈嫵媚的大姑娘,讓大夥都有些不敢正視一眼。

1978年以前,中國哪有房地產,城裏人都眼巴巴盼著單位分房,就算分了也沒有產權,農村的都是申請一個宅基地,在四鄰八鄉的幫助下,搭一個自己的窩。

1978年到2002年左右,中國房地產幾經波折,也給中央政府捅了幾次婁子。最嚴重的是海南島及北海的房地產泡沫,大堆的爛尾樓暴曬在太陽底下,數百億元人民幣丟在水裏硬是沒有一點聲響,但整體上還是讓人感覺比較平順,並沒有長時間霸占各大媒體的頭條。

如1994年的房地產泡沫來得快,去得也快,房價瘋漲上去後,也迅速地回落了。這當中穿插了數萬炒房客大喜大悲的故事罷了,幸運的人如日後大名鼎鼎的潘石屹、馮侖等迅速退出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淘到了第一桶金,而更多的人隻有眼看著自己的財富夢想轟然坍塌。

更重要的是1994年的房地產泡沫影響的範圍並不大,也僅僅局限於三亞、海口、北海、珠海等少數幾個城市。當時中國其他省區市的芸芸眾生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係,大多數人還躺在體製內享受著政府實物分房的幸福。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房地產被寄予厚望,承擔起擴大消費的重任,直到2004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是比較健康的。各地房價不溫不火,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住宅均價一般都在每平方米5000元。普通的打工者隻要不斷努力,咬咬牙,基本上都可以實現置業的夢想,可以留一個念想,讓大家感覺有奔頭。

然而房價從自2005年開始便一路狂奔,沒有最高,隻有更高。上海向北京看齊。深圳等地也向上海看齊。到了2010年前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住宅均價基本上都在每平方米2萬元附近波動。

大量購房者不斷湧向售樓處,排隊購房無所不在,買房變成了搶房,開發商不坐地起價實在對不起那些苦苦等待的購房者。

短短五六年時間,房價上漲了三四倍,不斷刷新著高房價的紀錄。二線城市也不甘寂寞,房價也是一個勁地往上躥。一個城市要是房價低了,市長都不好意思給其他市長書記打招呼。

在這幾年時間裏,“地王”滿天飛,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詞。開發商財大氣粗,全國範圍內搶地,就比誰更有錢。地價緊盯著房價,房價當然不甘居於地價之下,房價和地價上演了一場相互攀比,相互追逐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