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幾歲的男人能經常在反省中捫心自問: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哪些東西對自己最為重要?自己能否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這樣的心路曆程將會成為你在成長過程中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質疑自己的思路和鍛煉自己的判斷力的最好方法。經過了這種方法的考驗,一個人會變得更強大、更自信,其人生目標也會更加明確。
我是誰
我是誰?我能幹什麼?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係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3分鍾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受暗示性越強。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你究竟認識自己多少?你對自我形象的固有認識對你的成功有幫助嗎?讓我們來做個試驗。
首先,你需要把能夠描述你自己的一切特征或人格特質,以及相信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的想法都寫出來。請注意:不是你認為別人會如何看你,而是你如何看你自己,把這些以任意的順序寫出來。我們的人格都有多個方向,而每一個方向對於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成就,都會有一些影響。如果你想開始得容易一點,就按下麵這個技巧去做——先寫出你覺得足以描述你自己的一些詞語,如“老實”或“自信”,“專心致誌”或“心胸開闊”。
接著,要注意,寫的時候要用你平時不慣用的那隻手,例如,如果你是慣用右手的話,就用你的左手,反之則用右手。這樣做也許會有困難,而且你也許必須要把字寫得大大的,但是隻要你繼續做下去,你就會發現,事情變得越來越容易了。隻要你在事後能夠將每一個字辨認出來,你就不需要為你的字寫得歪歪扭扭而操心。現在就開始寫出你的清單吧,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如果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能夠保持放鬆的話,是會有幫助的。當你減少了有意識的左腦的幹擾之後,更深入的、誠實的洞察就會顯現出來。
人的大腦的左半邊與語言和邏輯有關,而右半邊則與直覺和感覺有關。你慣用的那隻手和你身體的同一邊,都是由你大腦的另一邊來指揮的,例如,你的右手和右半邊由左腦來指揮。因此,當你在做上述試驗的時候,你的左右腦中比較不慣用或屬於潛意識的那一邊會在某種程度上被運用出來。這個簡單的試驗可以從意識下帶出一些洞察,而這些洞察,如果你用自己慣用的那隻手來寫的話,可能就會寫不出來了。隻有當它們被你發現了,你才會意識到它們是真實的。你最先所寫的一些勉強可以認得出來的字,也許是可以預測的,而且也和你用較常用的手寫出來的那些是一致的。但是當你繼續寫你的清單,並且容許你的潛意識自由發揮的時候,你就會得到更多具有透露性的自我形象的詞語了。當有明顯的矛盾——即對平時的印象構成巨大衝突——發生的時候,你需要對自己完全誠實,分辨哪一個才是真正適用的。通常使用慣用的手所寫出來的那張清單,看起來會像是為了供“大眾消費”而寫的,並不會明確指出更深層的自我信念。例如,你用慣用的手寫出來的“聰明”,在用非慣用的手來寫時,就可能變成“圓滑”,甚至是“投機取巧”。在很多試驗的例子中,親戚和親近的朋友會確認說,用非慣用的手所寫出來的比較接近事實。
仔細審視你單子上所列的每一個詞語,如果你不能夠確定你所寫下來的某一些詞語的確定意義,試著把每一個詞都用一個句子來加以表達——不過你要再次用你非慣用的那一隻手來寫。這些詞語的每一個都可以予以擴大,成為一個或更多的特定概念的敘述句。例如,“友好”可能會包括“我喜歡別人來我家做客”這個特定的信念,而“腳踏實地”則可能涵蓋“我很會自己動手做東西”。這一些使用非慣用的手寫下來並且擴大成為更明顯的句子的信念,才是有可能解釋你的行為和結果的信念,而不是那些你立刻就可以察覺的少數信念。
接下來是“自我催眠”,將每一個信念都放在你的心裏來加以測試。首先,先選擇一個你認為是正麵的信念,然後想象你自己現在正處於這樣一個實際發生的狀況中,而且在這個狀況裏,你的這個信念正在付諸實現。舉例來說,如果你很擅長於吸引兒童的興趣,比如講故事、唱兒歌,你就想象你自己正在這樣做,而且正在享受自己做得很好的感覺。這個例子也許正是受到你的清單上“友好的”或“令人喜歡的”這些詞語激發而產生出來的。為了讓感受更真實,你需要想象一些視覺上的東西——可以是小孩的臉、故事書以及你周圍的任何事物。如果你可以感覺自己聽到的任何聲音,包括你自己講話、唱歌的聲音,或是體驗到任何與你正在做的事情有關的感覺,那麼這種真實性就更為強烈了。換句話說,你最好動用起自己的感官,必要時五種都要用到,其中視覺、聽覺和感覺是最為重要的。這種感覺很像是自我的催眠,你必須讓自己先進入一個放鬆的狀態。
現在將情景轉到一些不會令你覺得喜悅的事情上,也就是那些負麵的自我信念。舉例來說,你的同事正在熱烈討論著什麼,但你卻插不上嘴,你不喜歡看到自己正在這麼做或處於這樣的狀態。這也許就是“拘束的”“害羞的”“難以交流的”這些詞語所激發出來的。你可以回想一次過去的不好的經曆,也可以去想象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件事情,如同上麵一樣,把它感覺得越真實越好。
通過上述的兩個步驟,你已經體驗到自己的兩個不同的形象——正麵的和負麵的,分別反映出某一個特定的自我信念。把這兩種想象加以比較,你會開始看到一些差異。這並不是指這兩個情景在內容方麵的差異,如講故事、唱兒歌和難以與同事交流兩個事情上的差異,而是視覺、聽覺和感覺等方麵的差異。
也許這是你第一次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了解你的自我形象。在重新審視之後,你就可以運用那些令人產生力量的詞語,創造你希望擁有的信念,改變那些不再有用的信念,進而把自己的潛能開發出來。
我能幹什麼
2009年6月的一天,張宇對朋友說:“最近正在求職,拜金融危機所賜,相關的行業職位不多,薪水也不如以前。前天麵試了一家公司,很有希望進去,但是自己不大滿意也很不甘心。新工作的缺點是:工作不是自己最擅長的;離家很遠;隻交社保、醫保,住房公積金沒有;工資也比以前低了3成。年紀大了,實在不想在一家不喜歡的公司將就著幹,希望能一步到位,想再等等又不知道要等多久……好猶豫啊!”
成功者的原則是:去選擇最能夠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夠讓自己的品格和長處得以充分發揮的職業。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也許興趣廣泛,掌握多種技能。但是,在所有的長處中,總是有你的強項。唯有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長處,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你總是選擇自己的短處,你的人生就隻能貶值了。
正如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所指出的:“寶貝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我們一定要發現自己,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什麼工作。擇業時多“講究”點,把自己放對地方,等待我們去采摘的,就會是人生甘甜的果實。反之,把自己放錯位置,就會像毛驢拉磨一樣,雖然周而複始,卻無法改變命運,終致碌碌無為一生。
馬克·吐溫開始經商的經曆就是把寶貝放錯了地方;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績斐然,廣為人知,就是因為他懂得把寶貝放對地方。當愛因斯坦成為著名科學家後,以色列人民曾邀請他出任以色列的總統,愛因斯坦婉拒了這種至尊的名利,稱自己隻適合麵對客觀事物,在行政與人際交往方麵一無所長。他明白自己的誌趣不在政治而在科學,他成功把握了人生發展的方向,最終將自己鑄造成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由此可見,“將就”害人不淺,“講究”卻讓人受益匪淺,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是多麼重要。過高估計自己,就會使自己眼高手低,好高騖遠;過低估計自己,就會自卑消極,不求上進。二者都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正常發揮,不能使自己釋放出最大的能量。如果對自己的形象和身體、品德和才能、優點和缺點、特長和不足、過去和現狀,以及自己的價值和責任,都有一定的認識,那麼一生都將受用無窮。反之,就會走向成功的反麵。
有個青年,寫七八行信都有十幾個錯別字,卻做著“作家夢”。寫了不少文理不通的稿子,四處投稿,均沒被采用。他不知反省自己的不足,卻一味埋怨別人沒有眼光,不識人才;自己運氣不好,沒有遇見伯樂。妻子叫他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幹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他卻責怪妻子不理解他,不支持他的事業。久而久之家庭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妻子無法忍受他那種長期執迷不悟,無所作為卻牢騷滿腹的行為,毅然離他而去,好端端的一個家庭毀滅了。這就是不了解自己的情況,從而斷送了自己的前途。
如果你覺得無法對自己做出相對準確的認識,那麼實踐是個不錯的選擇。實踐過程會讓人清醒地認識自我,在實踐的風風雨雨中通過成功或失敗,檢驗自己方方麵麵的素質,重新認識自己該擺放在什麼地方。
有些人認為自己應該當老板,就辭去公職,下海經商。在實踐中,有的人成功了,新的事業蒸蒸日上;有的人卻失敗了,下海嗆了一肚子苦水,隻得踏上歸途,去做原來的工作。實踐過程最容易讓人清醒地認識自我,對自己做出比較正確的估計。一旦人有了自知,就能明察自我,正確審視自我,充分發揮潛能。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年輕時曾經無所事事,遊戲人生。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反躬自省,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種種缺點:缺乏反省,缺乏毅力,自欺欺人,少年輕浮,很不謙虛,脾氣太躁,生活放縱。他找到了自己的缺點,逐步克服後,潛心寫作,先後創作了《戰爭與和平》、《複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成為著名的作家。
自知是人們對自我認識的正確態度,是成功者的重要經驗之一。自知能使人明辨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和與他人的關係,自知能使自己清醒處事,冷靜評價個人的能力,能夠促使自己更為貼切地把握個人的抉擇,並有效地進行人生設計和自我訓練。
在綜合分析個性、個人能力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的職業優勢和劣勢在哪裏,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再結合職場狀況、行業和崗位的情況,給自己找到一個坐標點,在那個位置上不斷努力,如果你願意這樣努力著,如果你努力著並愉悅著,那麼恭喜你,因為你沒有把寶貝放錯地方。然後,隨著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對職業發展做適當的修正和調整。這樣,你的潛能將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是什麼造成了差異
胡旭蒼畢業了。為了他找工作的事情,父親跑遍了所有關係,最後終於在當地的稅務部門為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當父親問胡旭蒼畢業後有什麼打算時,胡旭蒼的回答讓父親吃了一驚:我要去辦公司,即使失敗了也不要在企業裏打工!
胡旭蒼的回答讓父親感到很失望:這份工作可是我托了多少關係才找到的,多少人想進都進不來,每天不用太辛苦,工資待遇又高。但是看到胡旭蒼堅決的態度,父親也隻好搖了搖頭,歎了一口氣。
胡旭蒼開始創業了,雖然遭遇了很多困難,但他還是堅持住了,並取得了成功。2年後,年僅22歲的胡旭蒼創立了中美合資中國佑利控股集團,自任董事長。後來,他還參與起草了CPVC管道製品的國家行業標準。2002年,胡旭蒼當選為市人大代表。2008年,胡旭蒼和馬雲等人一起當選為“2007浙江經濟年度人物”。此時,他不過30歲!
是什麼讓胡旭蒼快速走向成功的呢?
20幾歲的年輕人大多是畢業想找個工作,安安心心地上班,這當然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們習慣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日複一日,任憑歲月消逝,而且滿足這種狀態,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在30幾歲還在如此辛勞地為生活打拚,我們在20幾歲時的想法一定不要過於簡單和滿足。
看到很多人富有,很多人成功,我們不禁想要尋找原因,是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呢?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得到巨額財富,而我們卻不能呢?他們比我們富1000倍,就能說明他們比我們聰明1000倍嗎?絕對不是。人的資質相差並不多,差異其實是後天造成的。想想看,我們的同學在畢業時大家起點一樣,而過了5年、10年、15年後,同學再聚會時,大家會各不相同,有的人開著奔馳、寶馬,有的人開著帕薩特、寶來,而有的人騎著自行車,大家的差距由此可見,同學之間的智力差距真的有那麼多嗎?絕對不是,真正的差距在於思想!
一個人貧窮,主要是頭腦貧窮,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個缺乏創業欲望的人,是很有所成就的。想過富有的生活,要先有富有的思想。頭腦富有,口袋就能富有,擁有富有的思想,就能遠離貧窮。
一個積極想要賺錢的人,絕不應以溫飽為滿足,一定想要讓生活多彩多姿,天天充滿賺錢的活力,充滿成功、致富的欲望。隻有那些不滿足現狀的人,才能真正成為富翁。隻有要求的越多,欲望越強烈,我們才能得到的越多。
胡旭蒼不甘心平平常常,有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敢想、敢幹、敢闖,所以,他才能迅速走向成功。不甘平庸、渴望致富,一心想要有所作為,讓胡旭蒼最終成為同齡人之中的佼佼者。思想與魄力,決定了一個人一生成績的大小。
20幾歲時,我們都還沒有什麼特殊的背景,沒有傲人的業績,沒有資本,甚至因為沒有經驗而找不到工作。但是,我們年輕,我們敢闖,我們應該敢幹一些我們沒有幹過的事情。男人,就應該有點闖勁!
如果我們在20幾歲時隻是想簡簡單單賺一點錢,養家糊口,對於未來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耽誤了自己,埋沒了自己的才華。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在20幾歲時奔波勞累,為了養活自己而不辭勞苦。但是,我們決不允許我們在30歲、40歲時還在為明天要吃什麼、住在哪裏而到處奔忙。如果你沒有為明天做太多的準備與努力,那麼明天也不會給你太多的回報。
《福布斯》世界富豪、韓裔日籍富豪孫正義19歲的時候曾做過一個50年生涯規劃:20多歲時,要向所投身的行業,宣布自己的存在;30多歲時,要有1億美元的種子資金,足夠做一件大事情;40多歲時,要選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然後把重點都放在這個行業上,並在這個行業中取得第一,公司擁有10億美元以上的資產用於投資,整個集團擁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50歲時,完成自己的事業,公司營業額超過100億美元;60歲時,把事業傳給下一代,自己回歸家庭,頤養天年。孫正義正在逐步實現著他的計劃,從一個彈子房小老板的兒子,到今天聞名世界的大富豪,孫正義隻用了短短的十幾年。
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沒有準備、沒有想法的人,連機會都不認識,更不要談抓住機會了。一個人的想法決定了他將來的命運,一個人的思路決定了他未來的方向與出路。20幾歲時,我們不一定要馬上創業,但是我們一定要及早準備、及早規劃,盡最大的可能為自己尋找最好的出路,經過5年、10年、15年的努力,直至取得成功。你在20幾歲時的選擇與努力,將決定你在30幾歲是貧窮、中產、還是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