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人心各異,各有各的理想,各有各的追求,人與人之間交織著利益的糾葛和思想的碰撞,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時時牽動著20幾歲男人的心。名利場上布滿陷阱和暗礁,處世不知進退,鋒芒畢露,恃才傲物,必將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失敗了還不知道原因的“出頭鳥”。智慧的男人能夠窺破處世中的秘密,鷹立如睡,虎行似病,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能屈能伸,剛柔相濟,在鉤心鬥角、明爭暗鬥的人世中出乎之內遊於之外,進退自如,笑傲人生。
把握最佳的交往距離
叔本華曾經講過一個“豪豬哲學”:一群豪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為的是通過彼此的體溫取暖以避免凍死,可是很快它們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開,當取暖的需要又使它們靠近時,又重複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於它們在兩種痛苦之間轉來轉去,直至發現一種適當的距離使它們能夠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傷為止。人與人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身體距離”即“私人空間”;“心理距離”即“孤獨感”。
所謂“私人空間”,是環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範圍,用眼睛沒有辦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無論在擁擠的車廂或者電梯內,你都會在意他人與自己的空間距離。當別人過於接近你時,你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位置來逃避這種接近的不快感;但是擠滿了人就無法改變,於是就隻能以對其他乘客漠不關心的態度來傳達心中的不快,所以看上去神態木然。
有關資料介紹:私人空間的形狀與大小可利用所謂接近(或被接近)實驗的方法來確定。專家們在廣場中心位置安排一個人站著,然後讓受試者一步步地接近目標人物,這時就會發現,“過分接近對方而引起不快”的位置。這一位置就是“私人空間”的界限。實驗表明:當受試者與目標人物認識時,“私人空間”比互不認識要小,而異性之間的私人空間卻要比同性之間大。尤其是女性受試者去接近男性目標人物時,私人空間擴張到最大。
人們把自己關閉在家裏,不容許別人擅自闖入,是因為隻有在家裏才感到安全和放鬆,這就是“私人空間”保護作用的心理。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第一位讀者坐下閱讀刊物時,心理學家走進去,緊挨著這位讀者坐下,然後觀察他有什麼反應。試驗進行了80人次,結果證明:在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時,絕大部分人會默默地坐到別處,有人則幹脆問道:“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說明每個人周圍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空間、身體空間,當這個空間被人觸犯時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因此而惱怒。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是如何界定的呢?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距離。
1.親密距離
這個距離就是平時說的“親密無間”,是人際交往中最小的間隔,其最近距離在15厘米之內,彼此間能夠肌膚相處,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氣息。稍遠的範圍是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表現為挽臂執手,勾肩搭背。隻有情感密切的人才能達到如此距離。兩個人之間能達到這種距離的,異性是愛人、戀人,同性是最好的朋友。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距離不夠接近或過於接近,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遭到排斥。
2.朋友距離
朋友距離的近距離範圍在46~76厘米之間,身體上沒有親密接觸,剛好能相互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交往時如果進入這個距離,就會對對方構成侵犯。朋友距離的遠距離範圍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距離更靠近遠距離範圍的近距離(76厘米)一端,而不熟悉的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距離範圍的遠距離(1.2米)一端。
實際生活中,親密距離與朋友距離通常都是非正式社交場合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
3.社交距離
這一距離體現了社交性和禮節上的較正式的關係,社交距離的近距離範圍在1.2米~2.1米之間,這是一般的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的標準距離。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次座談會,工作人員安排座位時有個疏忽: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間沒有擺放增加距離的茶幾。結果,客人不得不盡量靠到沙發外側的扶手上,身體呈向後仰的姿勢。可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關係,要有不同的人際距離,如果距離和情境不對應,一方或雙方就會心理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