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處世要有藝術,20幾歲男人要懂點人情世故(上)(2 / 3)

社交距離的遠距離範圍在2.1~3.7米之間,表現的是更加正式的社交關係。公司經理常用一張大而寬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辦公桌有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招聘時的麵談,大學生論文答辯等場合,雙方之間也會隔一張桌子,保持一定距離,這樣會增加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

公眾距離的近距離範圍在3.7~7.6米之間,這種距離是適合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距離,當演講者試圖與某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公眾距離的遠距離範圍在7.6米之外,這是一個開放空間,人們在這一空間內,完全可以對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可能沒有任何聯係。

盡管以上四種距離都有一些數字範圍,但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對交往的定義也不盡相同。這種差距是由於人們對“自我距離”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大學剛畢業的楊明找了一份廣告設計的工作,由於剛剛畢業,自知沒什麼經驗,需要公司前輩們多多幫助,所以,楊明進入公司之後表現得格外謙虛,對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百般熱心,不論誰有困難,他都全力以赴,幫人家解決。

開始時大家都喜歡他,可是,一段時間過去了,大家開始疏遠他。每次得到他熱心幫助後,被幫助者表現得很不樂意。為此,楊明很困惑。

心理學家分析了楊明的困惑:對一個頭腦清醒、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得到、付出都是自身的需要。人際交往中,這兩種需要應該基本保持平衡,如果嚴重失衡,付出的遠遠大於得到的,或者得到的遠遠大於付出的,相互之間的關係維持起來是很困難的。

像楊明那樣,一味地付出,而不給別人回報的機會,就會給別人心理上造成壓力,這種壓力使彼此的關係失去平衡,愧疚感使受惠一方隻能選擇逃避。

人際交往要留有餘地,即使是好事,也不能一次做盡。初入社交圈的人認為自己全心全意幫助別人會使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如果一味地接受別人的付出而沒有機會回報,就會心理失衡。中國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諺語,這其實是一種保持關係平衡的做法。

彼此心靈都需要一定的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想和別人維持長久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回報的機會,這樣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影響了雙方關係。

博得他人的好感和善意

一個處世高手,不僅能體察別人的內心世界,而且還能聽取別人的意見,體諒別人各種複雜的情感,從而獲得別人的好感和善意。比如,他會以饒有興趣、欣賞、友善的目光看著對方,觀察對方的動作和表情。對方看到他那種友善的目光時,就會像春風解凍一樣,渾身上下都有一種輕鬆的感覺。

1.少責備,多鼓勵

當別人犯錯誤時,我們自然會去責備他們,發泄我們心中的不滿。但是你可能沒有仔細想過,當你責備別人的時候他很難接受,他會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你的責備不能解決問題,隻能在你們之間結下怨恨,讓事情變得更糟。

也許他確實犯下了愚蠢的錯誤,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換作是你,你能做得更好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我們為什麼不能寬容一點呢?也許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能平息你的怒氣,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卡耐基先生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的侄女喬瑟芬·卡耐基到紐約去擔任他的秘書。她當時隻有19歲,剛剛高中畢業,沒有什麼做事的經驗。剛開始的時候,她十分敏感脆弱。有一次她又犯了錯誤,卡耐基先生準備指責她,卻又馬上對自己說:“等一下,戴爾·卡耐基,等一下。你幾乎有喬瑟芬2倍的年紀,做事經驗更是多出好幾倍,怎麼可以要求她能有你的看法、判斷和主動自發的精神——何況你自己也並不是很出色?還有,戴爾,你在19歲的時候是什麼德行?記得你像蠢驢一樣犯下的錯誤嗎?記得你做過這些……還有那些……嗎?”

一想到這裏,他不得不如實地下個結論:喬瑟芬比他19歲時要好得多。而他從來沒有稱讚過她,這令卡耐基感到慚愧。於是,一遇到喬瑟芬犯錯時,卡耐基總是這樣說:“喬瑟芬,你犯下了一項錯誤。但是,老天知道,我以前也常常如此。判斷力並非生來具備,那全得靠自己的經驗,何況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還比不上你呢。我實在沒有資格批評你或別人,但是,依我的經驗,假如你這麼做的話,不是好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