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知識競爭的年代,是學習力競爭的年代,20幾歲的男人如果還不具備幾招過人的本領,那麼你將被無情的市場競爭所淘汰。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重要規律。在激烈的競爭下,20幾歲的男人必須要讓自己變得強大。時刻都要有這樣的想法:用知識豐富你的頭腦,用學習增強你的能力。
強化頭腦的兩劑良藥
戰國學者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無論什麼事情當你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解決大量的問題,一個具有豐富知識的頭腦,才能順應變化,得心應手地處理問題。而積累和移植無疑是強化頭腦的兩劑良藥。
許多天賦很高的人,卻終生平庸,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不思進取。而不思進取的突出表現是不讀書、不學習。事實證明,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一個人難以在工作和事業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難以向更高處發展。
在某名校的課堂上,一位同學向著名的法學教授提出了一個很普通的問題: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律師?
教授回答道:“咱們先別著急討論這個問題,讓我先給你講一個故事。我上大學的時候有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畢業以後就去了律師事務所工作,而另外一個則選擇繼續學習深造。他們畢業的時候才23歲。轉眼10年過去了,那個參加工作的同學已經成了鼎鼎有名的大律師,而繼續深造的另一個同學也結束了學習生涯,跨入了律師的行業。到他們都是35歲的時候,這位33歲才成為律師的同學已經和做了12年律師的另一位同學做得一樣好,一樣有名。可是到了43歲,也就是他們畢業20年以後,後者由於10年深造積累的知識不斷地派上用場,生意越做越大;而前者卻受自己的知識所限,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日漸沉寂。現在不用我說,你們大家都知道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律師了吧?”
聰明的人懂得厚積而薄發。人生的成功之路更像一場馬拉鬆賽跑而不是百米衝刺,前100米領先者不一定就能成為全程的優秀者,甚至都不可能跑完全程。在這漫長的征途上,知識的積累將會起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你自覺先天不足而又已然踏上征程,那就更要格外注意隨時給自己補充營養。
一個人在成功之前,需要不斷積蓄力量。在這方麵,托馬斯·金曾受到加利福尼亞的一棵參天大樹的啟發,他說:“在它的身體裏蘊藏著積蓄力量的精神,這使我久久不能平靜。崇山峻嶺賜予它豐富的養料,山丘為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雲朵給它帶來充足的雨水,而無數次的四季輪回在它巨大的根係周圍積累了豐富的養分,所有這些都為它的成長提供了能量。”這就是參天大樹,彙聚了這麼多的能量。
在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是你將來成功的基礎,也將是你一生中最有價值的財富。積累是一項長時期不間斷的艱苦勞動,今天積累一點,明天積累一點,久而久之,小溪就會彙成海洋,知識的台階就會鋪向智慧之巔。所有的成功都是心血和智慧的結晶。積累知識,必須細心、耐心,堅持不懈。要做到腦勤、手勤,處處做有心人,無論在讀書、看報、工作、生活中,隻要看到有價值的素材、知識,就要隨時記下來;對已經收集到的材料,也要經常翻檢、熟悉,做到心中有數,以便用起來得心應手,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在豐富頭腦的方法中,除了對知識的積累外,還有一種更加快捷的方法就是知識的移植。人類浩瀚曆史所蘊藏的知識是無限豐富的,對於個人來說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要我們親自去實踐然後再得出結論的,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把他人積累的知識移植過來,這樣就加速豐富了我們的大腦。
有一位地理老師在給學生介紹有關海魚的知識時,有位同學站起來問:“老師,大黃魚和小黃魚有什麼區別?”這位老師想了想,毅然地說:“不知道。”課後,這位地理老師對這個問題怎麼也丟不下,他請教了別的老師,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他跑到農貿市場去向賣魚的人請教,終於找到了答案。
這是生活中極其平常的一件小事,因為這位老師懂得移植別人的知識,輕鬆解決了問題!所以說,在我們進入某個領域的時候,不是所有的工作經驗都要我們親曆,再一點點總結來實現的。很多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的東西,我們隻要把它移植過來,就會省去我們很多的時間,讓我們的工作少走很多的彎路。
今天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化的繁榮,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無一不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知識也被作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的標準。所以,我們必須擁有一個知識豐富的頭腦,利用好積累和移植這兩劑強化頭腦的良藥。
愛上學習,空杯心態汲取智慧
美國西點軍校前校長米爾斯曾說:“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你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
而人生剩下的路,你要邊走邊學習。這次的學習,沒有人教你,但是你通過自己的勤奮和聰明獲取的知識比別人傳授給你的知識更為有用,也更為持久。這將是一筆屬於你自己的財富。它可以迅速轉化為才能,幫助你獲得成功。
1.先裝滿腦袋,再裝滿口袋
汽車大王福特年少時,曾在一家機械商店當店員,周薪隻有2.05美元,但他卻每周都要花2.03美元來買機械方麵的書。當他結婚時,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機械雜誌和書籍,其他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就是這些書籍,使福特向他向往已久的機械世界邁進,開創出一番大事業。功成名就之後,福特曾說道:“對年輕人而言,學得將來賺錢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遠比蓄財來得重要。”
然而,眼下的事實是,許多人花幾百塊錢買一件高級衣服一點不嫌貴,但要從錢包裏掏出幾十塊錢買本好書倒覺得不能承受。很早以前,羅曼·羅蘭就說:“成年人慢慢被時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學習熱忱的減退。”不能始終保持學習熱忱,走出校門後不繼續學習,這不僅不利於不斷取得成功,而且必將被時代淘汰。
富蘭克林說:“花錢求學問,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如果有誰把所有的錢都倒進了腦袋中,那就絕對沒有人能把它拿走了!”可見,學習是一項伴隨終身最劃算、最有效、最安全的投資。任何一項投資都比不上這項投資。古人尚且懂得“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受過這麼多年人類文明熏陶的我們,該如何應對?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說最不可寬恕的是一個人晚上上床時還像早上起床時一樣無知。該學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我們出生時一無所知,但隻有蠢人才永遠如此。任何時候都不要驕傲自滿於自己目前所知道的,這個世界上需要學習的太多了。
杜魯門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總統。他沒有讀過大學,曾經營農場,後來經營一間布店,經曆過多次失敗,當他最終擔任政府職務時,已年過五旬。但他有一個好習慣,就是不斷地閱讀。多年的閱讀,使杜魯門的知識非常淵博。他一卷一卷地讀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及所有查理斯·狄更斯和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此外,他還讀過威廉·莎士比亞的所有戲劇和十四行詩等。
杜魯門的廣泛閱讀和由此得到的豐富知識,使他能帶領美國順利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時期,並使這個國家很快進入戰後繁榮。他懂得讀書是成為一流領導人的基礎。讀書還使他在麵對各種有爭議的、棘手的問題時,能迅速做出正確的決定。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他頂住壓力把人們敬愛的戰爭英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解職。
他的信條是:“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是一名領袖,然而每一位領袖必須是讀書人。”不知道博覽群書的奧巴馬有沒有讀到過他這句話,想必他們兩個會惺惺相惜。
2.空杯心態讓你收獲更多
何謂“空杯心態”?來看個故事:
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裏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嗎還倒呢?”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嘛還要到我這裏求教?這就是“空杯心態”的起源,象征意義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所謂“空杯心態”,並不是一味地否定過去,而是要懷著否定或者說放空過去的一種態度,去融入新的環境,對待新的工作,新的事物。
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也非常推崇這個理念,他說:“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
我們要想不被時代大潮拋下,就要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調整,清空過時的,為新知識、新能力的進入留出空間,保證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總是最新的。也許你已經滿腹經綸並在某個行業十分成功,也許你已經具備了豐富的技能,但是對於新的環境,新的政策,新的對手,你仍然沒有任何特別。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態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現在的、別人的、正確的、優秀的東西。如果你不去領悟,不去感受,不去學習,仍然高枕無憂地躺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之上,那將是很不妙的。
隻有你具備了永不滿足的挑戰自我的精神,才會真的擁有空杯心態。才會永遠不自滿,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保持身心的活力。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下一座山峰,才是最有魅力的。攀越的過程,最讓人沉醉,因為這個過程,充滿了新奇和挑戰,空杯心態將使你的人生不斷漸入佳境。
養成“空杯心態”後,你的學習效果會大不一樣。你不會再有偏見,不會總是拿新學得的知識印證自己過去的經曆,一樣的就接受,不一樣的就固執己見。你會接受一切知識,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
找到學習的榜樣
說到學習的重要性可能誰都知道,但是大家往往很迷茫,學什麼?跟誰學?學習什麼後麵再講解,現在先來說跟誰學。如果你打算找到一位全能的人生導師,從此就萬事大吉了,這樣的想法是不現實的。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你可以選擇的餘地是很大的,上司、師長、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都可以是學習的對象。
1.向優秀者學習
孔子早就說過“無友不如己者”,比爾·蓋茨也說:“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會受到良好的影響。”是的,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選定一個有能力的人,借由他們的成功經驗、成功模式,能使我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產生非常大的效益。而他們失敗時所做錯的事情也讓我們知道,哪些是我們不要做、不能犯的錯誤。這會讓我們找對方向,少走彎路,省下非常多的時間。
有一位名叫阿瑟·華卡的美國少年,一直非常羨慕那些商界的成功人士。有一天在雜誌上讀了大實業家亞斯達的故事,他很羨慕亞斯達能有這樣巨大的成功,於是轉念一想:何不向他請教,對他的成功經曆了解得更詳細些,並得到他的忠告,這樣自己或許也能取得成功。
有這樣的想法與動力後,他跑到了紐約,也不管幾點開始辦公,早上7點就來到亞斯達的事務所。在第二間辦公室裏,華卡立刻認出麵前這位體格結實,濃眉大眼的人就是亞斯達,這讓他興奮不已。一開始,高個子的亞斯達覺得這少年有點討厭,然而一聽少年問他“我很想知道,我怎麼才能賺到百萬美元”時,他的表情變得柔和並微笑起來,兩人竟談了差不多一個小時。隨後亞斯達還告訴華卡該怎樣去訪問其他實業界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