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經常說“免費”和“易用”是Internet的基本法則。這個法則讓網易在今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幾年前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認為的。丁磊拿著免費郵箱的可行性分析四處尋求合作,都沒有結果。遇到最多的質疑就是“這個項目什麼時候可以賺錢?”“免費的東西怎麼賺錢?”在他們看來,這個免費的東西無法賺錢。永久的用戶是不是企業的真正財富,人們無法肯定。
丁磊老實地告訴人家:“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賺錢,但我知道這個項目很有前途。”他相信163.net或163.com的郵箱一定能成為中國最好的郵箱。
“第一,免費郵箱肯定很多人都想要一個,而且要永久的;第二,每個人上網的時候不一定要去其他網站,但是郵箱是一定要用的,所以你這個免費郵箱做出來以後,這個網的點擊率就會很高,還有就是每個人用免費郵件的時候都要登記一個資料,這個資料將來可以做電子商務。”
這樣的回答不能讓人滿意,大家想到的都是短期利益,不能立即賺錢的項目沒有多少人會關心。
就在這時,美國《商業周刊》1997年11月份中期的刊物封麵以及封麵故事非常吸引人,講的是Hotmail的網站太火爆了,它的封麵很酷,就是Hotmail的CEO拿著一個滅火器在電腦麵前說:“我要滅火,我的電腦太火爆了!”就在這篇文章刊登後不到2個禮拜,互聯網上傳來消息:Hotmail被微軟以3.5億美元收購。當時這個消息通過國內媒體廣泛傳開之後,那些丁磊曾經找過的電信局的領導一個個打電話找丁磊,要買他的軟件。
“我們的產品不賣,隻要合作。”丁磊陷入為難境地。幾乎所有的人都提出來要買不要合作。他們都看到了一個產品的價值所在。
1998年初,丁磊覺得不能再拖下去了,軟件的價值在於應用,不用就永遠體現不出它的價值。於是他忍痛割愛,將中文免費郵箱係統出售給廣州電信局數據分局所屬的飛華電信工程有限公司。1998年1月24日,飛華以119萬元從網易手中購買了免費電子郵件係統。飛華提出要同時附送163域名。丁磊覺得沒有好的域名根本無法成功,考慮到免費郵箱係統很重要,是否成功將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銷售,於是送給了廣州電信163.net域名。丁磊說當時目的是讓163.net在中國打響。
“這一送,我也知道裏麵的價值含量有多少。廣州電信建163.net,連硬件投資隻用了100多萬元,其中的硬件和數據庫係統占整個投入的75%,我們稅後利潤很少。但網易的發展需要資金注入,不得不為之。”丁磊回憶道,“當初做這個決定是我人生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為我成立網易想做一個網站,但我做軟件就意味著要做一個軟件公司。所以當我決定要把這個郵件作為軟件賣掉的時候,它的價值是很低的,同時也告訴我要想成立一個軟件公司,就必須幫客戶把它的網站建好,這樣你才有可能實現第二套軟件、第三套軟件。”出售免費郵件係統為丁磊賺得了第一桶金。
163.net於1998年2月16日開放使用,市場反應很強烈,很多網友紛紛搶注163.net郵箱的賬號。注冊用戶數也以每天2000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有了163.net這個樣板,網易乘此東風,不到一年又賣了263、188、371、china.com、ynmail等,免費郵箱服務遍地開花,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一道風景。看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如此好的結果,他自然是高興極了,“讓163.net在中國打響”的夢想實現了。
幾個月下來,163.net流量劇增,後來首都在線也來找到網易,這次網易賣了10萬美元一套。163.net的成功,使很多公司紛紛打電話到網易公司要求購買該係統。1998年下半年,丁磊作為公司的老板兼推銷員,走遍了大江南北。首都在線沒想到的是,評選1998十大中文網站時,首都在線(263.net)取代了瀛海威,並且排名在前5名之中。
這時,網易成立才剛剛一年多,人數不到10人。
“1998年度中國互聯網絡十佳網站”評選出的網站中,有2個網站是廣州網易計算機係統有限公司創辦的,其中第一名是網易(http://www.netease.com),第七名是其公司的“yeah!”搜索引擎(http://www.yeah.net)。排在前11名的網站中,第四名163.net、第五名263.net、第十一名188.net都是使用的網易公司的電子郵件係統,網易由此一鳴驚人。
鬆下幸之助:商海逐浪享譽全球
在日本的企業家中,鬆下幸之助無疑建立起了一座豐碑。他不但創立了一個神話般的企業,而且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經營管理哲學。從少年輟學轉當學徒工開始,他一步步摸爬滾打,在商海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獨特道路。鬆下幸之助的管理思想,同他的成長經曆密不可分。如果沒有實踐中的錘煉,就不可能產生鬆下幸之助的經營之道。商海中獲得成功的企業家雖然不計其數,但能夠提煉出經營之道的企業家卻寥寥無幾,能夠成為眾口一詞推崇膜拜的“神聖”級別人物,則隻有鬆下幸之助一人當之無愧。在當代日本實業界,有“經營四聖”的說法。所謂“經營四聖”,是指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本田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的創始人稻盛和夫和鬆下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在這“四聖”之中,鬆下幸之助更是被譽為“經營大師”。
1918年,鬆下幸之助以100日元、3名員工起家,創建了鬆下電器製造所。之後,經曆80多年的發展,鬆下電器成為了世界500強之一。鬆下幸之助不僅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經營管理大師,更是一個人生智慧的大師。在成功學領域,鬆下幸之助是與戴爾·卡耐基、拿破侖·希爾齊名的世界三大成功學導師之一。他的名字,已經不僅僅是個稱呼,而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他一生共出版了60多種著作,累計達數百萬字。他的著作被譯成英、法、德、中等20多個國家的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
年輕時,鬆下幸之助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年僅9歲就被送到一家火盆店當學徒工,火盆店倒閉後又去五代腳踏車商店當學徒工,幾經輾轉到大阪電燈公司工作。以其背景和最初經曆,如果按部就班,鬆下幸之助至多在一個中等公司中謀求一個穩定的生計。
但是,由於當時大阪電燈公司經理不願采納他提出的生產新型電燈插座的建議,鬆下幸之助毅然辭職,決定自己生產這種產品。1918年,100日元起家的鬆下電器公司成立了。
從一開始,鬆下幸之助就非常重視公司和員工的關係,他在公司內部公開經營數據,實施透明化經營,即使現在,這都是個非常大膽的做法。
公司成立之初,鬆下幸之助提出企業7個指導性精神:品質,公正,團隊合作,努力工作,謙遜,社會意識,感恩心。這是屬於鬆下幸之助的領導藝術:從日常領悟出發,堅持不懈與員工溝通,由此強化公司凝聚力,並使其在每個工作環節中得以落實。這一點,是當年鬆下公司或者說日本企業集體振興的原因之一。
順著這條思路,當時還隻有20多歲的鬆下幸之助創造了50年後世界上的許多大公司仍在沿用的經營理念:首先創造優秀員工,然後是製造電器的公司。在西方,這被稱為“以人為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鬆下幸之助有感於當時日本社會的局麵,進一步發展出注重顧客、交貨速度、產品質量、協作精神,以及向員工放權的公司文化。同時,在公司內推行“堤壩式經營”的觀念,在部門之間建立調節機製,保證穩定發展。鬆下公司迅速擺脫戰爭陰影,20世紀50年代末期,已成為受世界矚目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生產商之一。
40歲之後,鬆下幸之助逐漸成為一個商界領袖,他的領導思想促進了日本現代商業精神的形成。
晚年的鬆下幸之助超越了原有的企業家身份,對公司與社會關係的思考日益深入。56歲時,他提出“厚利多銷”之道:透過合理化經營,得到合理公平的利益,再把利益公平分配。他堅信,這才是社會和公司共同繁榮的基礎。這個理論提出10年後,經過深思熟慮的鬆下提出辭去公司董事長的職位,守望公司的成長。
鬆下幸之助的成功是因為他那種融合了東西方雙重智慧的治理方式,不是因為壟斷經營、技術領先……他將東方人的家族觀念融入到西方的先進管理體係中,創造出了“事業部”、“終身雇傭製”、“年功序列”等一係列影響世界的管理製度。鬆下幸之助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使他手下的員工都把自己看作是公司的主人,因而具有了難以想象的團隊理念和奮鬥精神。
營造和諧的公司氣氛,是鬆下幸之助精神的重要內容。鬆下幸之助認為,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談不上精誠團結,相互扯皮,扯不出企業效率。
高懸在各工廠、各事業部、各關係公司的“鬆下七精神”,涉及人際關係的就有3條,即光明正大精神、團結友好精神和禮節謙讓精神。可見鬆下幸之助對養成良好人際關係的高度重視。
鬆下幸之助說:“大家都推心置腹,坦誠相見,互相了解對方的長處和短處,懷著這樣的心情與周圍的人相處,是合作共事、順利前進的重要保證。”
遠道而來的地方子公司經理,在彙報完工作後,常有一種忐忑不安的心理,擔心自己的工作經不起“經營大師”的檢驗。事實上,鬆下幸之助並不是愛挑毛病的人,他總是先以讚賞的語氣對經理們的工作加以肯定,然後再指出今後工作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這正是鬆下幸之助的談話藝術。
鬆下幸之助用“自來水哲學”比喻企業的使命,要求企業承擔起消除貧困的責任;他提出“堤壩式經營”,是避免企業周期性震蕩,減少不確定性對企業衝擊的指導思想;他提出“玻璃式經營”,是管理活動公開化、透明化的手段,以建立企業中的坦誠和信任,鬆下幸之助在人本理念上,結合日本實際有著創造性的發展。在鬆下幸之助那裏,管理固然有科學,然而更多的是藝術。對企業的思考,使他最終發展到對人類前景的關注。不明究竟者往往隻看到鬆下公司的社歌和團隊,而鬆下公司的真正精神在於人性的發掘。能夠獲利的企業家如過江之鯽,而能夠像鬆下幸之助那樣思考的企業家則屈指可數。鬥轉星移,鬆下幸之助的具體做法可能會過時,但他的精神已經載入管理思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