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寄望於有一天自己的財富忽然達到了自己理想的狀況,然而大部分時候人們會發現,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樣的好運似乎並沒有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要想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你身上,不妨就從給自己製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理財目標做起。從某種意義上,一個明確的理財目標就相當於夢想相簿,它可以把你的夢想變得“可視化”,讓你充滿了實現夢想的動力。
“現實性”是製定理財目標時需要具備的第一要素。理財專家們分析,無論什麼樣的目標,都要從自己現有的財務基礎和能力出發,理財目標不宜製定得過高,脫離現實的目標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目標也就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比如你現在剛剛大學畢業,月收入不足5000元,要想在一年之內實現擁有一套價值幾千萬元的別墅的目標顯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可是對於一位擁有百萬家產,年收入幾十萬的人來說,這樣的目標就可能成為自己努力的動力。與之相反,過於保守的理財目標雖然容易實現,但是也會讓你失去了奮鬥的方向,不經意之間你可能喪失了原本可以達到的水平。
“具體化”則是對目標的第二個要求。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有一些期望,要想真正實現這些願望,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目標具體地描述出來。就像很多人都有成為“有車一族”這個目標,但是如果你把成為有車族這個目標具體地描述為“在2年之內,購置一部15萬元的家庭用車”,那麼實現起來目的性就會更強。從這個意義上說,目標就和錢錢所說的相簿一樣,是你夢想的“可視化”。
“長短結合”也是製定理財目標時必須考慮的。有時候人們在設想財務目標的時候,往往隻考慮比較長遠的目標,擁有長遠的規劃並不是一件壞事情,但是隻考慮這些目標往往會讓人們感覺到“疲憊”。
有一位25歲的年輕人曾說:“理財好像就是要考慮孩子上學的費用,怎麼樣去買一個大房子,年老後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好像所有的錢都應該為這些目標去儲蓄、去投資,時間長了覺得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思啊,還不如該花就花,該用就用。”
設定理財目標的初衷在於保證人們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有長遠的目標固然是對的,但是因此而犧牲了現在的生活就不可取了。這就好比運動員在進行長跑比賽時需要繞著運動場跑上很多圈,教練員不僅會告訴運動員,最終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成績,還會為運動員製定出不同進程中的途中跑成績目標。理財有時候也很類似於長跑,在長期目標中加入一些短期的理財目標,可以讓你的生活更加幸福,也減少了實現長期目標中所遭遇的枯燥。像上述這位年輕人就可以考慮一些“新年的時候給自己買一件名牌大衣”或是“每年和家人一起去旅遊度假”這樣的短期目標。
長短結合的理財目標才能夠保證各個階段財富與生活的良好銜接。
行動起來,不要空想
隻有21歲的張亞捷,在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孤身一個人到澳大利亞留學。那個時候的張亞捷,在異國就開始了創業生涯,開了2年的服裝店。現在他不但拿到了學位,還把自己賺的第一桶金帶了回來,在北京開了一家600平方米的酒吧。
22歲的吳誌雄,已經當了3、4年的老板。他中專畢業以後,放棄了自己那份收入穩定的工作,開了一家小書店,現在這家小書店已經發展成了教材發行、培訓公司。在創業過程中,吳誌雄雖然有很多次想放棄,但隨著經驗的積累,一再堅持的信念,離當初的理想目標已經越來越近。吳誌雄說,人生中最寶貴的歲月是20多歲,這個時候有創業的希望,千萬不要放棄,要行動起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確立自己的目標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找到實現目標的途徑,竭盡全力地付諸實施。有的人在明確自己的目標之後往往會說:“我來試試看吧。”對於希望“嚐試”去做某件事情的人來說,往往容易以失敗而告終。原因也很簡單,在“嚐試”的同時他們已經為失敗找到了借口。很多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常人沒有的稟賦,而是在於他們更加執著於自己的目標。
因此,如果希望實現自己的理財目標,不妨就從目標的細化和分解開始做起,按期完成定額的目標,你會發現很多看上去很遙遠的目標實現起來也並沒有那麼難。
像人們所頭痛的養老問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養老金籌備的重要性,要想在退休之後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就必須及早建立起自己的養老賬戶。可是說歸說,真正開始為自己的養老進行籌劃的人並不多。為什麼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部分人覺得養老是一件遙遠的事情,而想保證養老生活的品質所需要的“天文數字”也讓他們覺得無所適從。
於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按照於先生現在的收入水平,他依然覺得富裕養老離自己有點遠。“盡管家庭月收入能夠達到2萬元,但是要想在退休前積累起近200萬元的養老費用對我來說還是有點遙不可及。”200萬元的數字來自理財師根據於先生的養老需求所進行的測算。“要供房,要養車,要負擔父母的一些費用,要為女兒的教育做一些計劃……”於先生列出的一長串單子,足以成為他放棄養老籌劃的理由。
可是當理財師為於先生製訂出養老金籌備的定期定額投資計劃時,結果顯然讓於先生吃了一驚。理財師告訴於先生,如果從零開始的話,他每個月大約需要投入3400元的資金到自己的養老投資計劃中去,以8%的年收益率來計算,20年後於先生退休的時候就可以達到200萬元的養老儲備。“和積攢下200萬元的資金相比,3400元的月投入顯然是容易實現的。”於先生沒有想到,原來把目標分解之後,做起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我已經建立了定投的計劃,為富裕養老而努力。”
所以,如果你像於先生那樣,希望實現一個看上去遙不可及的目標,不如去看看實現這個目標有哪些途徑可循,也許你會發現做起來並不那麼難。不要一味地空想,要行動起來,沒有一項工作是艱難的,除了那個你一直沒敢開始的工作以外,有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困難是自己想象出來的。
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富人擁有財富,也不是從來就有的。隻要你能正確地去認知它、理解它、改變它,窮人也可以變成富翁。一盤棋需要幾分鍾,而人生卻需要幾十年。試問誰能輸得起,誰還給你悔棋的機會?所以,不要浪費你人生中的時間,努力把自己心中的夢想變成現實吧,否則,可能帶來的將會是一生的遺憾!而如果你做到了,你也就從一個窮人變成了一個富人!窮人,應該有夢想,有夢想就有希望;窮人,不能幻想世事,有夢想就要實現,有希望就要努力!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不是失敗,而是既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過!人隻要時時刻刻都不失去完成自己夢想的恒心,那麼,終究有一天,窮人會變成富人的。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去嚐一嚐。”這個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不行動永遠不會有結果。窮人之所以窮,多數情況下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夢想,而是沒有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生活源於追求,在實際生活中,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想擁有自己的事業,這一點對於窮人來說更為強烈。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窮人總是怕失敗,他們都是想等到“條件成熟”再去做,其實,並不是條件不成熟,條件總是逐漸趨於成熟的,在實際行動上不斷完善,不成熟的條件也變得成熟了。而富人會為了他們的夢想不斷地努力、奮鬥,所以他們越來越富有,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要為賺到小錢而滿足
永不滿足是使事業成功的強有力的刺激,尤其是與特定的目標相結合的時候。
青年時期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若從此而心滿意足,那將是獲得最終成功的障礙。“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年隻是平平凡凡的人了。”這句俗語,說透了其中的含義。
貧困的人常能白手起家;反之,繼承父母財產的人,卻往往家道中落。如此看來,沒有欲望的人,就好比沒有上發條的表一樣,毫無動力可言。有一位母親就說了下麵的話,為她的兒子上緊了發條:“沒有人比你更優秀。但是,倘若你不做番事業來證明,那麼,你與別人也是毫無差異的。”
不能堅持正確目標並為之奮鬥的年輕人,就猶如正在玩耍卻又感到無聊的孩子一樣——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總是撅著嘴。
突然,你意想不到地得到了10萬美元,你要怎麼利用呢?
曾有心理學者向知識階層提出這個問題。然而,因為被問及的人大部分都有固定的收入,以致所答大體一致:要把一部分當養老金,以旅行或玩樂度其餘生。
要把這一筆意外的財富用來完成人生某個大目標者,一個也沒有。這恐怕是因為持有大目標的人太少了。
意外得來的財富常使受益者大部分脫離了生產者的行列,變成僅僅為消費而生活的人。
在新英格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某鎮上住著兩個律師。他們彼此相互競爭,在法庭上以極刻薄的言詞互相斥責,有時甚至訴諸武力。這兩人其中的一個是單身漢;另一個是鰥夫,帶有一個男孩。
在這條街上,還住著一個富裕的年老女人,她一生未嫁,沒有子女,終生篤信宗教。在鰥夫律師的男孩18歲那年,女人死了。單身的律師在去查證遺囑時,整條街道為之騷動。她的遺產將送給哪個教堂?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紛紛猜測。
可是誰曾料到,這筆遺產卻是留給了鰥夫律師的兒子,人們無不目瞪口呆。
從此之後,這個18歲的青年,處處受著人們畢恭畢敬的禮遇,朝夕被自作多情的女郎簇擁著。他是酒店裏最受歡迎的人。
時光流逝。單身的律師接來自己的外甥,並對其教育培養,使自己在工作上有了一個得力的助手。他們成了這個地方一流的律師。人們認為這個外甥聰明能幹,凡有案件都來請他出庭。
鰥夫律師隨著年邁,逐漸衰老而不能工作了。而他的兒子卻根本不願工作,終日東遊西蕩,不務正業。他染上了富家子弟所有的惡習,一點也沒有儲蓄的概念。
將兩者的情形比較一下,何者的事業興盛,何者該沒落,就不言而喻了。單身的律師得到能幹外甥的幫助,自然屬於前者;鰥夫律師卻為無能的兒子而感到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