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律師去世時,這座城市再度陷於興奮的旋渦之中。黃色的文件與備忘錄一起被人們發現。這文件正是那個女人原來的遺書。先前單身律師所簽訂的那份遺書,竟是他模仿女人簽名的偽造文件。備忘錄有如下的文字:“為打倒敵對的同行,我故意做了這事情,我要使他的兒子成為無用的軟骨頭。為達此目的,我將……”
這個故事,也許是杜撰的,然而就其要義而言,倒是千真萬確。
現實中許多光耀顯赫的富翁們雖然掌握著巨額錢財,但終因不能有效地管理和使用這些錢財,而未能長遠地持續其繁榮。
美國有一位叫貝特羅的年輕人,他的父親,在墨西哥持有金銀小礦山。貝特羅起先很勤勉地工作,使礦山的生產十分景氣。然而當錢財滾滾而來時,他竟異想天開,建築了堂皇的宮殿,購進了巴黎的家具。當時,那個村裏沒有一家浴室,而他倒有一打以上。此外,他還有15架大鋼琴配置在各處大廳裏。
貝特羅沉溺於如此奢華的生活中,再也不聞不問生產的情況,任其礦山廢棄。後來,他身邊留下的除了那座宮殿,別無他物。最終,他就在那宮殿裏的兩間塵埃彌漫的屋子裏,了結餘生。
想想職業拳擊手吧!他們不少人都賺過幾十萬上百萬以上的報酬,為了比賽,都受過長時期的嚴酷訓練。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在比賽中獲勝,而大多數人的目標也僅僅如此。所以許多人發財之後,就過上了糜爛的生活,而終於隱於貧困之中。
不論是什麼職業,往往有些人在達到了某種程度的經濟獨立後,便不再做更進一步的努力了。他們在賺取了需要的錢財之後,就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安於現狀,無所作為。
據心理學家說:“好運氣時常是不幸的前奏。”
受到良機青睞的人,往往沉溺其中,而拋卻了努力。眼光隻注視腳尖的人,稍有富餘,就自我滿足,不思進取。他們變得怠惰、慵懶,消費多於生產。他們手裏有些金錢,就以為有資格享受。倘若突然再遇拮據,他們才會發覺,自己是那麼軟弱無能,連先前做過的事都做不了了。他們的眼光太短淺。他們僅能看見眼前的事情而已。
不要以現狀為滿足,同時也不要因現狀而失望。這樣,幸福與快樂才屬於你。
既不滿足現狀又能為遠大目標而奮鬥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有錢人。
向錢看,更向前看
關於錢途和前途,是每個青年人都非常關心的事。然而,怎樣決定和造就自己的錢途和前途,有時真是很難把握。這正如丘吉爾所說:“向前看總是明智的,但要做到高瞻遠矚並非易事。”
譚盾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位音樂家和作曲家,初到美國後的譚盾也曾有過在街頭拉琴謀生的經曆。街頭賣藝必須爭個人流量大的地盤,才能賺到錢;而地段差的地方,當然生意就較差。
很走運,譚盾和一位認識的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那裏人流量很大!
過了好一段時日,譚盾賺到了不少賣藝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了,因為他想進入音樂學府進修。
在大學裏,雖然譚盾不像以前在街頭拉琴一樣能賺很多錢,但他的眼光超越了金錢,投向那更遠大的目標和未來。多年後,譚盾有一次路過那家商業銀行,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而他的表情一如往昔,臉上流露出得意、滿足與陶醉。當黑人琴手看見譚盾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停下拉琴的手,熱情地說道:“兄弟啊,好久沒見啦,你現在在哪裏拉琴啊?”
譚盾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還好啦,生意還不錯啦!”譚盾隻淡淡地說著。
那黑人琴手哪裏知道,此時的譚盾,早已不是往日的譚盾。1986年,譚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隨大衛·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1989年,譚盾以一首自製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問世後,終於在國際樂壇獲得成功,並不斷以令人驚奇的創作成為越來越被國際樂壇矚目的作曲家。
人生之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判斷和方向。如果沒有目標,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標渺小,也成不了大氣候;人要有更大的目標才能成大器。
我們會不會也像黑人琴手一樣,一直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不放”,甚至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潛力、我們的前程,會不會因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白白地斷送掉?
譚盾的故事,讓我們很自然地想到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是一個真理。”
人,必須懂得及時抽手,離開那看似最賺錢,卻不再進步的地方;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再去開創生命的另一高峰!
個人的事業發展如此,做企業的又如何呢?
聯想的創業者柳傳誌講過這樣的一段經曆:
“1993—1994年,正是房地產發展的時候,很多好點的中關村企業都想介入,因為資金的回籠很快。當時聯想也想在煙台與福州兩個地方買地,但覺得應該慎重,應該將目標推得更遠,於是就開會討論:我們到底要幹什麼?掙了錢後應該幹什麼?將這些問題討論明白後,就確定了做電腦的大方向,長本事的錢就賺,不長本事又夾雜著風險的錢就不賺。”
在1993年房地產發展迅猛的時候,地產特別便宜,很多人用銀行貸款去炒房地產,但隨後房地產市場突然下跌,於是大部分房地產商虧損。
在回顧這一段經曆後,柳傳誌說,我們當時沒有去做這個,現在看來就對了。目標堅定,方向清晰,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情況下,有時可妥協,但總目標本身,一定要堅定。
理想決定我們的觀念和行為。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就沒有成功。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們經常會麵臨種種困難和誘惑,一不小心就會失去生活的目標,或是偏離原定的目標。譚盾到街頭賣藝賺錢,但決不放棄更高的人生追求;柳傳誌和他的聯想,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不為眼前的短期效應所迷惑而動搖。關於錢途和前途,我們很難將它們區分開來,因為,沒有錢途,也許前途很難發展,我們更不能以孰善孰惡來將它們分離,隻是我們在謀求發展的時候,需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去做罷了。
勤奮努力,別讓懶惰占上風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找釋圓大師,沮喪地對他說:“人生總是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著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最後才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不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一壺溫水,釋圓把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茶幾上,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刹怎麼喝茶?”
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細品味,不由地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啊!”
釋圓說:“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
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
又過了一會兒,小和尚提著一壺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幾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翻騰,一縷醇厚、醉人的茶香在禪房裏彌漫開來。釋圓這樣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裏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索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水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複幾次,茶葉沉沉浮浮,才能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冬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也和沏茶是同一個道理。沏茶的水溫度不夠,想要沏出散發誘人香味的茶水是不可能的;你自己的功力不足,要想處處得力、事事順心自然很難。要想擺脫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練內功,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輕人茅塞頓開,回去後立即開始了刻苦的學習。
水溫夠了茶自香,功夫到了自然成。曆史上凡有建樹的人,往往都是很勤奮、夠努力的人。任何一項技能的獲得,都是與勤奮和努力分不開的。
人生中成功和幸福的獲取,大都始之於勤而且成之於勤。勤,勞也。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黽勉從事,就叫做勤。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
勤,總是同“苦”字聯係在一起。甘於吃苦,勤奮努力,盡管有時還沒得到成功的報答,卻先磨煉了我們的意誌,培養了我們的堅韌,這不也是一種收獲嗎?
有形財產總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那些永遠屬於自身的學問、技藝等無形財產,這些是終生不會被別人剝奪的東西。而這些人生資產必須靠勤勉努力才能獲得。
一個人,不管他曾經犯了什麼錯誤,如果他勤奮勞動,努力工作,單就這一點也是令人欣賞的。在職場裏,勤勉努力的工作人員也是被優先采用的,也比較容易拿高薪或獎金。
人們應在年輕的時候,就培養“勤勉努力”的習性。等到年紀大了,想改變懶惰而變得勤勉,就很困難了。所以,必須自年輕時就養成勤勉的習慣才行。
日本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鬆下幸之助說:“我在當學徒的7年當中,在老板的教導之下,不得不勤勉從事學藝,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性,所以被他人視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我自己卻不覺得辛苦,甚至有人安慰我說‘何必這麼辛苦’,我卻反而覺得很快樂。青年時代,我始終一貫地被教導要勤勉努力。當時我想,如果把勤勉努力去掉,那麼一個年輕人還所剩幾何?因為年輕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則。”
20幾歲的男人們,把眼光望遠一點,再望遠一點。要看到自己與先進的差距,與時代要求的差距,讓這些差距變成動力,使你重新振作,繼續奮鬥,永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