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父愛如山母愛似海,20幾歲懂得孝敬雙親(1 / 3)

男人在做孩子的時候,怎麼也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懂得父母對子女的無私奉獻。20幾歲的男人應該懂得孝敬父母。

父愛和母愛,就是一個無聲的動作,一個溫柔的眼神,一次靜靜地傾訴,一次不經意的回眸,一份潛藏的祝福,一份超越時空的關愛……

父愛和母愛飽蘸著幾十年人生風雨積澱起來的濃情,喚醒了許多曾經被遺忘、被漠視、被躁動所淹沒的記憶、體驗和希冀,隱隱約約的,又是沉甸甸的。

一個母親一生的8個謊言

兒時,小男孩家很窮,吃飯時,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裏的飯分給孩子吃。母親說,孩子們,快吃吧,我不餓!

——母親撒的第一個謊

男孩長身體的時候,勤勞的母親常用周日休息時間去縣郊農村河溝裏撈些魚來給孩子們補鈣。魚很好吃,魚湯也很鮮。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就在一旁啃魚骨頭,用舌頭舔魚骨頭上的肉漬。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裏的魚夾到母親碗裏。母親不吃,母親又用筷子把魚夾回男孩的碗裏。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

——母親撒的第二個謊

上初中了,為了繳夠男孩和哥姐的學費,當縫紉工的母親就去居委會領些火柴盒拿回家來,晚上糊了掙點錢補貼家用。有個冬天,男孩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弓著身子在油燈下糊火柴盒。男孩說,母親,睡吧,明早您還要上班呢。母親笑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母親撒的第三個謊

高考那年,母親請了假天天站在考點門口為參加高考的男孩助陣。時逢盛夏,烈日當頭,固執的母親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考試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茶亦濃,情更濃。望著母親幹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將手中的罐頭瓶反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母親撒的四個謊

父親病逝之後,母親又當爹又當娘,靠著自己在縫紉社裏那點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著幾個孩子,供他們念書,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電線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後,大事小事就找機會過來打個幫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錢糧來幫補男孩的家裏。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左鄰右舍對此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都勸母親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守身如玉,始終不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

——母親撒的第五個謊

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下了崗的母親就在附近農貿市場擺了個小攤維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們知道後就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並將錢退了回去。母親說,我有錢!

——母親撒的六個謊

男孩留校任教2年,後又考取了美國一所名牌大學的博士生,畢業後留在美國一家科研機構工作,待遇相當豐厚,條件好了,身在異國的男孩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慣!

——母親撒的七個謊

晚年,母親患了重病,住進了醫院,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飛機趕回來時,術後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母親老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男孩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別哭,我不疼。

——母親撒的最後一個謊

說完,在“謊言”裏度過了一生的母親終於閉上了眼睛。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真實的謊言往往可以把人們拋入萬丈深淵,毀人於無形,而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卻能催生出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

母親一生的8個謊言便是這世上最美麗的花朵,母親窮其一生的時間,濃縮為8個善意的謊言,讓子女心安理得,讓子女在庇護下成長,而自己在謊言中度過一生……

美麗的謊言,善意的欺騙,崇高的母愛,偉大的母親,向天下的母親致敬!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做人的良知,多少人為自己沒有機會侍奉父母而抱憾終身。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生命是母親給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血汗灌養的。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我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終前吃的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

季羨林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季先生的家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他的家更是貧中之貧。離開家幾年後的一天,已成為清華學子的他,突然接到母親去世的噩耗,趕回家鄉後看到的隻有母親的棺材。他於是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季羨林先生在文章中寫道:“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蕭乾先生在回憶母親時說:“就在我領到第一個月工資的那一天,媽媽含著我用自己勞動掙來的錢買的一點兒果汁,就與世長辭了。我哭天喊地,她想睜開眼皮再看我一眼,但她連那點兒力氣也沒有了。”

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遠無法彌補。老舍、季羨林、蕭乾三位先生可以說幾乎都達到了他們所從事的事業的巔峰,可是他們在憶起父母的時候都傷痛於“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心底深處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有一名演員在電視台做訪談節目時說,年幼時,懵懂無知頂撞過父母;成年後,為事業拚搏,疏忽了父母;年富力強時,事業有成,可他們都已經離開人世。說著,他在億萬電視觀眾麵前,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遺憾的故事,當我們有一天站在父母的墓前,咀嚼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哀,這種遺憾的況味是如此淒涼,如此無奈。

20幾歲了,我們總以為自己還年輕,我們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機會多多,可是我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人世間有太多的偶然和遺憾。它們都是無法挽回和彌補的!它們都將永遠啃噬你的良心,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孝敬父母,我們不要等,父母要求我們的並不多,我們能常回家看看,常問候他們,陪陪他們,他們就會很高興了。

父母有所能,有所不能

釋迦牟尼曾經說過:“假如有人左肩荷父,右肩荷母,行萬裏路也不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假如有人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和血為墨盡情抒寫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不能書盡。”

讀著這樣的佛語,每個人的心靈都會為之深深震撼。世界上最偉大的是父母,最能幹的也是父母。盡管如此,父母有些事能為你做,有些事卻不能為你做。

父母能給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父母能教你許多東西,但不能強迫你學習。

父母能指導你如何做人,但不能為你所有的行為負責。

父母能教給你做人的優良品質,但不能確保你成為善良的人。

父母能責備你的過失,但不能保證你因此而成為有道德的人。

父母能告訴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但不能給你永恒的生命。

父母能告訴你怎樣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作出選擇。

父母能為你奉獻濃濃愛心,但不能強迫你照單全收。

父母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證你受人尊重。

父母能告訴你真摯的友誼是什麼,但不能替你選擇朋友。

父母能對你進行性教育,但不能保持你純潔。

父母能對你談人生的真諦,但不能替你贏得聲譽。

父母能告訴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證你遠離它。

父母能告訴你必須為人生確定崇高的目標,但不能替你實現這些目標。

父母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你最美好的東西,但不能給予你前程和事業。

父母能為你做很多,因為父母愛你;但是,你要明白,即使父母願意永遠和你在一起,也還是要由你自己作出那些重要決定。為此,作為父母,隻求燦爛陽光永遠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總能作出正確的決定。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

不知是誰說過:“恩情,不一定會以世俗恩情的形式呈現在你我麵前,它有時會變換不同的容顏來幫助你。不要用決裂的行為對待所有的關係,因為有時是你錯解了它;不要讓遺憾發生,用感恩的心情看待世界,可防止一切不幸發生。”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做人的最基礎情感是孝敬父母雙親。一個人對父母無情,對何人何物還複有情?“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孝是發自內心的愛。

用愛心喚醒兒子的良知的故事:

有一位老母親,因為身體衰老而逐漸喪失了工作的能力。她的兒子千方百計想遺棄她,於是狠心地背著她往深山裏走。這個兒子一路上都聽到老母親折斷樹枝的聲音,他心想:“一定是老母親怕被遺棄之後,無法自己識路下山,因此在沿路做上記號。”他不以為意地繼續往深山裏麵走,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之後,他放下背上的老母親,毫無感情地對她說:“我們就在這裏分別吧!”這時候,他母親慈祥地說著:“沿途都有折斷的樹枝作記號,你隻要順著記號下山,就可以安然回家了。”這位老母親並不在意兒子的大逆不道,反而沿途幫他做了記號,以使他在返家的路途中不會迷路。這種無比慈悲的偉大胸襟,終於喚醒了她兒子的良知。“不孝子”趕緊向母親賠罪,又將她背回家,從此對母親百依百順,盡了人子孝養之道。

有一個男孩,在他20歲時,父母親相繼去世了,隻剩下一個妹妹與他相依為命。為了賺錢養家,他按照報紙的招聘廣告去尋找工作。麵試時,老板問他一個不同尋常的問題:“你有什麼宗教信仰?”這個男孩回答:“沒有。不過,盡管我沒有宗教信仰,可是已經過世的雙親卻一直活在我的心中,隻要一想到他們,我就不會做出壞事了。我告訴自己,絕不做讓父母親傷心的事情,我一直秉持這個原則生活著。”老板被他的孝心所感動,終於錄用了他。

《詩經》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養我育我,不辭勞苦。”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各種社會福利和服務機構日趨健全和完善,其結果從好的方麵看,意味著現代人可以從家庭和親友之外獲得更多的幫助;但從另一方麵說,這樣一來同時也削弱了人際情感交流的重要意義,首當其衝的,便是對親情觀念的淡薄。一個在服務上乘的全托幼兒園裏長大的孩子,能指望他對父母產生深厚的感情嗎?當老年人住進舒適的養老院之後,子女還會有盡孝的機會和習慣嗎?

家庭結構正在發生分解,先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然後是父母雙親,接著就是夫妻之間,最後輪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於是現代社會一方麵汽車成群,高樓林立,另一方麵則是人為造成的鰥寡孤獨比比皆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重新呼喚漸漸被人遺忘的家庭親情,其重要性已經不次於恢複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

孝是中華傳統倫理的基礎,因了這份情感,華夏兒女的人生才會充實、幸福。

從小到大,我們的每一步都拉扯著父母的心,都牽動著父母的情。年輕時,我們隻知道一味地、理所當然地向父母索取。他們再苦再累也總是毫無怨言地盡量滿足我們的一切要求,即使是那些在今天看來極其無理的要求。等我們真正能夠意識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不易時,歲月的風霜已經染白了他們的雙鬢,深深的皺紋也已爬滿了他們的額頭。趁父母還健在,盡心孝敬他們吧。或許某一天,他們就會永遠離我們而去。那時真的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

附:他們的20幾歲

任正非:我的父親母親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從小就經曆了戰爭與貧困的折磨。任氏兄妹七個,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維持。當時家裏每餐實行嚴格分飯製,以保證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時,常常餓得心慌,也隻能用米糠充饑。他家當時是兩三人合用一條被子,破舊被單下麵鋪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隻是吃一個白麵饅頭!可以想見,任正非青少年時代是在怎樣的貧困中度過的。生活的艱辛以及心靈承受的磨難,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隱忍與堅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任正非能夠將華為公司做成世界通信製造業的巨頭,與他年輕時候父母的教誨有著極大的關係。

2001年2月8日,任正非寫了一篇《我的父親母親》的文章,讀來感人肺腑,本文引述如下,讓我們看一看“華為教父”為人子的心路曆程:

20世紀末最後一天,我總算良心發現,在公務結束之後,買了一張從北京去昆明的機票,去看看媽媽。買好機票後,我沒有給她電話,我知道一打電話她一下午都會忙碌,不管多晚到達,都會給我做一些我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直到飛機起飛,我才告訴她,讓她不要告訴別人,不要車來接,我自己打出租車回家,目的就是好好陪陪她。前幾年我每年也去“麥加朝聖”,但一下飛機就給辦事處接走了,說這個客戶很重要要拜見一下,那個客戶很重要要陪他們吃頓飯,忙來忙去,忙到上飛機時回家取行李,與父母匆匆一別。媽媽盼星星、盼月亮,盼盼嘮嘮家常,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他們總是說你工作重要,先工作,先工作。

由於我3日要趕回北京,隨胡錦濤副主席訪問伊朗,在昆明我隻能待一天。這次我終於良心發現,與母親約好,今年春節我不工作,哪兒也不去,與幾個弟妹陪她在海南過春節,好好聊一聊,痛痛快快聊一聊。以前,我節假日多為出國,因中國過節,外國這時不過節,正好多一些時間工作,這次我是徹底想明白了,要陪陪媽媽,我這一生還沒有好好陪過他們。沒想到終成泡影。

在伊朗時,國內旅行社還不斷發郵件給我,熱情地介紹安排,我說,不需要太多的參觀,我們主要想坐在沙灘上、池邊多聊聊天。有一首歌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隻圖個團團圓圓,聊聊家常。”結果,8日圓滿結束對伊朗的訪問,我們剛把胡副主席送上飛機,就接到紀平的電話,說我母親上午10時左右,從菜市場出來,提著兩小包菜,被汽車撞成重傷,孫總已前往昆明組織搶救。由於相隔千萬裏,伊朗的通信太差,真使人心急火燎。飛機要多次中轉才能回來,在巴林轉機要待6.5小時,真是心如煎熬,又遇巴林雷雨,飛機又延誤2個小時,到曼穀時又再晚了10分鍾,沒有及時趕上回昆明的飛機,直到深夜才趕到昆明。

回到昆明,就知道媽媽不行了,她的頭部全部給撞壞了,當時的心跳、呼吸全是靠藥物和機器維持,之所以在電話上不告訴我,是怕我在旅途中出事。我看見媽媽一聲不響地安詳地躺在病床上,不用操勞、煩心,好像她一生也沒有這麼休息過。

我真後悔沒有在伊朗給母親一個電話。7日胡副主席接見我們8個隨行的企業負責人,我彙報了兩三分鍾,說到我是華為公司的時候,胡副主席伸出4個指頭,說4個公司之一。我本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說中央首長還知道我們華為。但我沒有打,因為以前不管我在國內、國外給我母親電話時,她都嘮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體還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皺紋比媽媽還多呢”,“非非你走路還不如我呢,你這麼年紀輕輕就這麼多病”,“非非,糖尿病參加宴會多了,壞得更快呢,你心髒又不好”。我想伊朗條件這麼差,我一打電話,媽媽又嘮叨,反正過不了幾天就見麵了,就沒有打。而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由於時差,我隻能在中國時間8日上午一早打,告訴她這個喜訊,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兩分鍾出門,也許就躲過了這場災難。這種悔恨的心情,真是難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