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就是要靠自己,就算你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驚人的外貌,你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
知識改變女人的命運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其中知識的更新更是越來越迅速,沒有知識就會落伍已成不爭的事實。女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得靠知識。隻有擁有知識的女人才能擁有精彩、完美的人生。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女人沒有知識,猶如白天沒有太陽,黑夜沒有月亮。在職場上,創造驕人的成績需要知識;在家庭中,擁有幸福的生活需要知識。知識是女人永遠都探索不完的財富,它包含的養分是我們每個人用一生的時間都無法完全汲取的;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女人隻有勤奮學習知識,再去實踐,才能改變一生的命運。
最新調查顯示,學習知識已成為當今高層白領的第一大需要。當今高層白領的求知欲越來越強,而高層白領對知識改變命運這一概念的認識,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作為女性,我們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用知識改變我們的生活境況,用知識給社會創造財富,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我們身邊,靠知識改變了命運的例子數不勝數。
楊瀾,1968年生於北京,1990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上學時,楊瀾的成績一直都很好。在中央電視台的招考中,她從一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一舉奪得“金話筒”獎。之後,楊瀾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深造,並取得碩士學位。楊瀾常說:“是知識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張海迪,5歲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在殘酷的命運麵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卻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又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外表,而是大腦裏麵存儲的知識、性格和思想。性格和思想的成因比較複雜,但是,知識卻可以通過學習得到,還可以不斷充實我們的大腦。
知識的作用不僅僅是充實人生,它還有實用性,可以提高你的競爭力和自身價值。有知識的女人和沒知識的女人,她們的思維是不一樣的,做事的方式也不相同。她們的生產能力不同,創造的價值不同,得到的收益當然也不同。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信息、知識、技術不斷更新發展。在這種形勢下,終生學習應該成為女性整個人生的第一需要。
有人說過:“學習是一個人真正的看家本領,是人的第一特點、第一長處、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學習的結果、學習的恩澤。”人來到世界上既十分不易,又十分榮幸,那麼,就一定要倍加珍惜身邊的一切,活出豐富,活出精彩。而孜孜不倦地學習,可以使人明目,使人醒腦,使人提升,使人開朗,使人健康,使人高尚,使人得到全麵的發展。一句話,學習可以使你的人生價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現。
讓我們牢記“知識改變命運”這一至理名言。擁有知識的女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擁有知識的女人,命運一定與其他人不一樣。
幸福良方
女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得靠知識。隻有擁有知識的女人才能擁有精彩、完美的人生。
沒有做不到,隻怕想不到
當你看到一塊鐵時,你能否留意到它的用途?恐怕對於大多數二十幾歲的女人來說,頂多想到它能被做成鐵鎖、刀、鋼筋這些常規的東西。這些想法在二十幾歲女人的大腦中一閃而過,隨即被拋到九霄雲外,之後大腦裏立刻湧現出逛街、聊天、上網之類的想法——對於二十幾歲的女性來說,生活就是這樣不需思索的事情。
二十幾歲女人的大腦裏很少去思考一些深刻的或者與眾不同的事情,她們習慣於墨守成規、按部就班,她們認為生活無非就是自己每天所能看到、所能觸摸到的那些東西。至於另辟蹊徑,她們認為那簡直是無稽之談,周圍的人都是這麼生活的,自己憑什麼就要費力去思考那些“傻傻”的問題。每天照常上上班,做做家務,與朋友聊聊天、娛樂娛樂就行了。日子嘛,不就是這麼回事嗎,幹嗎整得那麼複雜——庸人自擾!
可事情真是這樣嗎?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機會,隻要你善於發現,即使白手起家你也照樣可以創造輝煌。這個世界上沒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隻要你敢想,善於想,你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成功機會。下麵,讓我們來看看一塊鐵究竟有哪些用途。
首先來了個工匠,他認為這個鐵塊的最佳用途莫過於把它製成馬掌,他為此自鳴得意。他認為這個粗鐵塊每磅隻值1美元,所以不值得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加工它。他強健的肌肉和三腳貓的技術已經把這塊鐵的價值從1美元提高到10美元了,對此他很滿意。
在他之後,第二個工匠把這塊粗鐵看得更深些,他研究過很多煆冶的工序,他想辦法把鐵塊熔化掉,碳化成鋼,然後取出來,經過煆冶,被加熱到白熱狀態,然後投入冷水或石油中以增強韌度,最後細致耐心地進行壓磨拋光。當所有這些都完成之後,奇跡出現了,他竟然製成了價值2000美元的刀片。
這時又來了個工匠。與前兩個工匠相比,這個工匠的眼光更犀利,他有著更高的理想和更堅強的意誌力,他能更深入地看到這塊鐵的分子——不再囿於馬掌和刀片——他用顯微鏡般精準的雙眼和靈巧的雙手把生鐵變成了最精致的繡花針。
這時又來了一個技藝更高超的工匠,他的頭腦更靈活,手藝更精湛,更有耐心,而且受過頂級的專業訓練。他對馬掌、刀片、繡花針都不屑一顧,他用這塊鐵做成了精細的鍾表發條。別的工匠隻能看到價值僅幾千美元的刀片或繡花針,他那雙犀利的眼睛卻看到了價值10萬美元的產品。
也許你認為故事應該結束了,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又一個更出色的工匠出現了。他告訴我們,這塊生鐵還沒有物盡其用,他可以讓這塊鐵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在他的眼裏,即使鍾表發條也算不上上乘之作。
他知道用這種生鐵可以製成一種彈性物質,而一般粗通冶金學的人是無能為力的。他知道,如果煆鐵時再細心些,它就不會再堅硬鋒利,而會變成一種特殊的金屬,富含許多新的品質。
這個工匠用一種犀利的、明察秋毫的眼光看出:鍾表發條的每一道製作工序還可以改進,每一個加工步驟還能更完善,金屬質地還可以精益求精,它的每一條纖維、每一個紋理都能做得更完善。於是,他采用了許多精加工和細致煆冶的工序,成功地把這塊鐵變成了幾乎看不見的精細的遊絲線圈。一番艱苦的勞作之後,他夢想成真,把僅值1美元的鐵塊變成了價值100萬美元的產品,同樣重量的黃金都比不上它的價格。
但是,鐵塊的價值還沒有完全被發掘出來,還有一個工匠,他拿來一塊鐵,精雕細刻之下所呈現出的東西使鍾表發條和遊絲線圈都黯然失色。待他的工作完成之後,你見到了幾個牙醫常用來勾出最細微牙神經的精致鉤狀物。如果能收集到1磅這種柔細的帶鉤鋼絲的話,那它要比黃金貴幾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