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歲的女人,無論身處何境,都不要讓自卑的冰雪侵占心靈,而應燃燒自信的火炬,這樣才能調動生命的潛能,去創造無限美好的生活。
女人無“德”又何妨
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傳承下來,要求女子的規範是“三從四德”。所謂的“德”,便是中國傳統道德中對良家婦女的品德規範。女人不要跟男人爭尊卑論高下,女人天生就不如男人,命裏注定就是男人的附庸品,是家裏的逆來順受的小羔羊和傳宗接代的工具。女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女人天生隻能受製於男人和家庭。所以,數不清的文人儒士推崇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
但是,女子的“德”究竟讓女人得到了什麼?賢惠持家是女人的本職,無私奉獻是女人的美德。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個貧窮的家庭,有一個或多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家裏無法供所有的孩子上學讀書,於是貧窮中的父母為了能有一個出人頭地的希望,讓家中的女孩們輟學,要麼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要麼早早嫁人以換取豐厚的彩禮,用全部的精力來供家中的男孩讀書。這種故事被人們大肆宣揚,作為一種正麵的道德風尚被各種輿論媒體所肯定。但接下去的故事呢?男孩很愛學習,也很爭氣,考上了名牌大學,接著出國深造,成為社會的精英人士,娶了一個美嬌娘,然後風風光光地衣錦還鄉,看望白發蒼蒼操勞一生的爹娘。可那些為了男孩被犧牲掉的女孩們呢?她們似乎從人們眼前消失了。沒有人知道,她們已經被生活磨去了青春光彩,沒有文化,沒有學曆,隻能窩在貧窮的夫家相夫教子。
讀到這裏,二十幾歲的女性是否會感到一絲悲哀。故事中的女人是被犧牲、被遺忘的角色,即使她們得到一些回報,也隻是博得幾聲讚美和男孩發達後一些微薄的資助罷了。可她們的命運卻被定格了,她們仍然是在底層掙紮。
說實在的,傳統要求女人無才便是德,是因為男人怕女人太聰明了,搶了自己的風頭和地位。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理由,就是男人想一代接一代地掌控著女人,讓她們成為自己手中的傀儡。
這種所謂女子的“德行”,我們不要也罷。在現代社會,女人無“德”又何妨呢?
二十幾歲的女人,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不要被所謂的“德行”所束縛,讓自己的大好青春變得索然無味。女人有女人做人處世的方法,不要怕被別人指指點點,更不要去實踐所謂的犧牲美德,讓自己的人生淪落。
有這樣一個女孩子,家貧,有一個弟弟要上學,被父母要求退學供弟弟讀書。但這是一個十分有主見的女孩,這時她已經上高三了,成績非常好,她堅持要上大學,並且以自己假期打工掙學費為條件,換得自己學習的權利。周圍很多人都說這個女孩不懂事,不能體諒家裏。女孩自己也很難受,但她頂住了壓力,憑著自己的實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上大學後,她沒再向家裏要一分錢,學費是申請的貧困助學金,生活費則是通過課餘時間打工獲得。後來女孩留在大城市工作,待遇豐厚,全家都跟著享福。曾經苛刻批評女孩的眾人這時卻反過來用一種羨慕的目光來看她,說她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在大學中就可以掙錢,她無疑是那個貧窮家庭的希望。
曾經被人認為無德的女孩用自己的勇氣獲得了自己的美好未來,曾經被人詆毀譴責的“不孝之女”現在成了眾人點頭稱道的“大孝女”。
在這裏我們要稱讚那個女孩,當她的家人都盼著她“犧牲”自己供弟弟讀書時,她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靠自己的奮鬥改寫了命運,也回報了家人,她的這種遠見較之“自我犧牲”的美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總之,二十幾歲的女人,要先做好自己,才有能力幫助他人。在你羽翼未豐之前,任何“自我犧牲”的美德都是愚蠢的,你要懂得為自己的前途和幸福著想。所以,要想出人頭地,二十幾歲的女人就要拋棄傳統的“德”。
幸福良方
二十幾歲的女人,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不要被所謂的“德行”所束縛,讓自己的大好青春變得索然無味。女人有女人的方法,不要怕被別人指指點點。更不要去實踐所謂的犧牲美德,讓自己的人生淪落。
不再做賢惠的“奴隸”
每個女孩在年輕時都有著浪漫瑰麗的夢幻,希望自己能像瓊瑤劇中的女主人公那樣擁有婀娜的身段、嬌嫩的容顏,跟心儀的白馬王子纏纏綿綿地相親相愛到永遠。女人本該將這種夢想繼續下去,卻為何在行走匆匆的人生中途將它遺棄了呢?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女性,尤其是許多婚後醉心於“柴米油鹽”的女性,恐怕很少有人對自己在婚前婚後的巨大反差進行過思考:我為什麼不見了往日的清純?為什麼不再擁有當年賞花吟月的情懷?沿著這條思路追溯下去,我們得出了這樣一條結論:大多數女性在結婚後是循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維路線生活的。她們一旦結了婚,就會自覺地把絕大部分精力用於家庭之中,而逐漸放棄了原先的夢想和進取精神。傳統的女性靠著“賢惠”來博得人們的讚譽,現代的女性守著“賢惠”的戒律埋沒自己的精彩。
如果說傳統的女性守著“賢惠”還能維持一個安穩牢靠的家,現代女性再固守“賢惠”,情形恐怕就沒那麼樂觀了。
一個女人如果自願放棄對事業的追求和自我的提升而滿足於屋裏屋外的生活,甘願做男人背後的那個“偉大女人”的話,終有一天,歲月的風塵會淹沒她昔日的靈氣,煩瑣的家務會將她的高貴磨平,日複一日的操勞會讓她的青春黯然失色。當心靈與外表都逐漸凋零遠去時,女人的生活是否還能繼續下去?
有這樣一位女性,在上大學時是聲名遠播的美女,能力出眾。她的丈夫“死纏爛打”,“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才把她追到手。兩人從此出雙入對,男友對她一度嗬護備至。後來兩人結婚了,婚後她承擔了家裏所有的家務活,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事業。有一次,在發現自己意外懷孕後,為了不影響丈夫的事業,她竟然一個人去醫院做了流產手術。結果由於身體過度虛弱,她昏倒在了醫院的走廊上。
十幾年過去了,丈夫的事業越來越好,在他35歲那年,當上了國內一家知名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她想這下好了,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該為自己的興趣愛好騰點時間了。正當她“心滿意足”的時候,丈夫卻要求離婚,說自己早就不愛她了。
很長一段時間,她整天以淚洗麵,甚至都想到了死。她想到自己這麼辛苦地操持這個家從來都不是為了“夫榮妻貴”的美景,她隻想讓他知道自己有多麼愛他,讓他因為得到了這個好女人而高興。她想不通自己這麼不顧一切地為了丈夫,他怎能這樣薄情寡義。
這就是現代社會一些女性的“血淚”寫照。看看如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其中有不少失婚女人是起早貪黑、任勞任怨的好女人。她們在以往的歲月裏,不僅要“主內”,還要“兼外”,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還把自己辛苦所得的薪水毫無保留地全部用來補貼家用。她們承受著內外的雙倍壓力,日複一日地勞作,卻換不來男人真心的感動。她們的一切付出,在男人眼裏居然純屬“理所當然”!
“賢惠”自古以來是中國男子對女子的“殷殷期盼”。今天看來,其實就是給女人套了一個“愚民”的枷鎖!女人在“賢惠”裏掙紮著,男人在“賢惠”外享受著,這難道就是女人“賢惠”之後想要得到的?
我們不是說“賢惠”不好,而是說在這個變幻莫測、誘惑遍地的社會中,二十幾歲的女人要學會為自己著想。與其辛辛苦苦換來肝腸寸斷的結局,不如放開手腳創造自己的精彩。
今天的二十幾歲女性不要再為男人而賢惠,要為自己賢惠;對男人少一點賢惠,對自己要多一點賢惠。首先,要賢——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溫柔大方、自尊自重、自愛自強;接著要惠——不是為了男人的惠,而是為了自己的惠。說實話,要是讓你在一個男人和一張“五百萬”支票之間進行選擇,你選哪一個?我們覺得還是選五百萬。有了五百萬,你可以開店,開公司,你也不用再為香水、服飾、化妝品等花銷發愁了。有了光鮮的外表,你就可以去拓展人脈關係,結識些有頭臉的大人物,再跟著投資一下房產、股市等。總之,有了五百萬,好處多多,道路將越走越順。至於男人嘛,不怕,隻要你別“財大氣粗”把他們嚇跑了,好男人還是會等著你的!
當然,以上隻是打個比方而已。意思說的是女人不依靠男人,隻要擁有資本照樣可以創造幸福生活。所謂的“資本”並不局限於金錢,你的美貌、學識、智慧、善良的內心、堅毅的性情統統都是你創造幸福的“資本”。二十幾歲的女人,隻要善於開掘運用自己的資本,無論如何都會比為男人起早貪黑、累死累活過的開心和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