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幸福快樂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心靈所養成的習慣,培養歡暢的心境,養成快樂的習慣,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精彩。
不必讓自己品嚐太多的苦
吃苦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沒有吃苦的精神,就不會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成為“人上人”。但是,我們卻不要被吃苦所誤導,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苦都可以變成甜。看看現實中,有很多人整日勤奮不輟、孜孜不倦、日夜辛勞,但他們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
許多女孩都有意無意中將幸福當做一種奢侈品,認為自己隻能在儲存了許多的“苦”後,才能有資格享受“昂貴”的“甜”。比如有的女孩在上學的時候,明明家裏不缺錢,還省吃儉用,每天用白菜蘿卜填飽肚子。這種精神雖然可嘉,可青春期的女孩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平時學習又辛苦,不注意調節營養怎麼行呢?到頭來,不少女生因此落下了痛經、月經不調、貧血等一大堆的毛病。
還有的女人更厲害,竟然采取一種自虐性的進取方式,她們規定自己每天工作或學習要達到十二個小時,也不管身體是否受得了。一旦某天工作或學習狀態不理想,尤其在受到別人“奮發圖強”精神的刺激後,她們會義無反顧地甚至“開夜車”到天亮,用以懲罰自己的“不刻苦”。我們在這裏可能覺得難以置信,可真正用心一想,其實生活中這種女人到處都是。日複一日地懲罰和約束自己,會令大腦失去創造熱情,也會加重身心的負擔,不利於個人健康。
敢於吃苦是一件好事,但我們卻不要甘於吃苦。要知道,凡事沒有絕對,吃得苦中苦,也不一定成為人上人。
二十幾歲的女人往往會被“吃苦就是福”這樣的觀點所迷惑。我們確實想要有所成就,想要出人頭地,想要得到幸福,想要獲得自己所向往的一切,但吃苦並不是唯一的途徑。人還有智慧,有些能免去的苦,我們又何必要吃?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在這個故事裏麵隻有四個人——四個都為20歲的年輕人。一次,他們去銀行貸款,銀行答應借給他們每人一筆巨款,條件是他們必須在50年內還清本息。
第一個年輕人先揮霍了25年,用生命的最後25年努力工作償還,結果他活到70歲時仍然一事無成,死去時負債累累。他的名字叫“奢侈”。
第二個年輕人用前25年拚命工作,45歲時他還清了所有的欠款,但是那一天他卻累倒了,不久就死了。他的遺照旁放著一個小牌,上麵寫著他的名字——“吃苦”。
第三個年輕人在70歲時還清了債務,然後沒過幾天他去世了,他的死亡通知上寫著他的名字——“執著”。
第四個年輕人工作了30年,50歲時他還完了所有的債務。生命的最後20年,他成了一個冒險家,地球上的多數國家他都去過了。70歲死去的時候,他麵帶微笑。人們至今都記得他的名字——“智慧”。
這四個年輕人所貸的巨款就是時間,而當年貸款給他們的那家銀行叫“生命銀行”。
這則寓言隱喻了四種人生態度——奢侈、吃苦、執著和智慧,而真正獲得幸福的隻有智慧。奢侈與執著自不必說,吃苦不當也不會得到回報。要知道,我們的人生並非隻是“苦”,並不是“苦”都可以變成甜。人生短暫,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何不學做那個叫“智慧”的年輕人,苦樂俱享呢?
不是所有的苦都可以變成甜,二十幾歲的女人應當清楚這一點,不要年紀輕輕就背上沉重的負擔。人的精力有限,所做的事情也有限。對於女人來說,時間更為苛刻。所以,不要把力氣浪費在不必要的“苦”中,讓自己成為“吃苦”的犧牲者,這樣做並不偉大,你的犧牲也沒有價值。
任何人的生命都隻有一次,任何一秒對於人們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無法再生的。幸福無法“零存整取”,你需要在每分每秒中去體會幸福,而不要把所有的幸福“儲存”起來,嚐遍了所有的苦再一次性享受幸福。
活著,就盡情地享受人生!有人說:“幸福與否不在於目的的達到,而在於追求的本身及其過程。”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情景就是這樣的。珍惜現在,盡可能地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吧!
幸福良方
我們的人生並非隻是“苦”,並不是“苦”都可以變成甜。人生短暫,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何不學做那個叫“智慧”的年輕人,苦樂俱享呢?
欣賞自己的生活
有些二十幾歲的女人羨慕那些明星日日淹沒在鮮花和掌聲中,名利雙收,以為世間的苦痛都與他們無緣。事實上,二十幾歲的女人,一旦走進明星的生活,就會發現他們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名導謝晉的兒子是弱智;美國前總統裏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不孝子的敲詐、虐待;戴安娜如果沒有魂斷天涯,又有幾人知道她與查爾斯王子那場“經典婚姻”竟是那般糟糕……
俗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宮殿裏也會有悲慟,茅屋同樣也會有笑聲。
二十幾歲的女人,總是站在城裏,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圍城,就會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有許多我們一直很在意的東西,對於別人來說,也許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有位哲人說過,與他人比是懦夫的行為,與自己比才是英雄。這句話乍一聽不好理解,但細細品味,卻也有它的道理。
所以,奉勸二十幾歲的女人,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在和別人的比較上,而應該抓緊時間與自己的心靈賽跑。
一對青年男女雙雙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甜蜜的愛情高潮過去之後,他們開始麵對日益艱難的生計。妻子整天為缺米少油而憂鬱不樂,她想要很多很多的錢,一萬,十萬,最好有一百萬。有了錢才能買房子,買家具、家電,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他們的錢太少了,少得隻夠維持最基本的日常開支。
她的丈夫卻是個很樂觀的人。丈夫不斷尋找機會開導妻子。
有一天,他們去醫院看望一個朋友。朋友說,他的病是累出來的,常常為了掙錢不吃飯、不睡覺。回到家裏,丈夫就問妻子:“如果給你錢,但同時讓你跟他一樣躺在醫院裏,你要不要?”妻子想了想,說:“不要。”
過了幾天,他們去郊外散步。他們經過的路邊有一幢漂亮的別墅,從別墅裏走出來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婦。丈夫又問妻子:“假如現在就讓你住上這樣的別墅,同時變得跟他們一樣老,你願意不願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願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