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丟下不切實際的誓言(1 / 1)

二十幾歲,正是我們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不該再像小孩子一樣說一些不切實際的誓言了。因為這樣難免會挫傷自己的勇氣和信心,凡事都要量力而行。

在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人們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師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學一些武功秘籍。

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在山穀裏挑水。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裏的水都沒有裝滿。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於是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得多,而在於夠用。一味貪多,隻會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

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該怎麼估計呢?”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眾人望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就不用看那條線了,隻要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但更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在什麼位置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不僅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而且會培養起一個人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更穩。”

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如果超過了這個底線,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麼再強健的人也會跌倒。

許多時候,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有一定的距離。如果我們不根據自身的條件進行調整,就難免會弄得身心俱疲,而且也不會有任何結果。無論如何,人不該為不切實際的誓言和願望活著,而應該為可預見的目標努力奮鬥。

一隻鷹從高岩上飛過,以非常優美的姿勢急速俯衝而下,把一隻羊羔抓走了。一隻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如果我也能這樣去抓一隻羊,而不用天天吃腐爛的食物,那該多好呀!於是它就反複練習鷹俯衝的姿勢,希望能像鷹一樣也去抓一隻羊。

一天,這隻烏鴉覺得練習得差不多了,就呼啦啦地從山崖上急速俯衝而下,猛撲到一隻羊身上,想狠命地把它抓走。盡管它不斷地使勁拍打翅膀,可是仍飛不起來。它想放棄羊飛走,但它的腳爪卻被羊毛纏住了,無論如何都拔不出來。

牧羊人看到後,跑過去將它一把抓住,並且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傍晚,他帶著烏鴉回家,交給他的孩子們玩。孩子們問這是什麼鳥,牧羊人回答說:“這是一隻烏鴉,可是它卻想當老鷹。”

這雖是一個笑話,但這樣的事情依然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生,看到別人在某方麵成功就去模仿,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二十幾歲的我們要正確地估量自己,丟掉那些不切實際的誓言,從可以實現的目標開始做,再慢慢做到最好。成功不是異想天開獲得的,而是一步步慢慢走,直到有一天,回頭看看,才發覺自己已經走到了非常高的地方。

處世感悟

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有一定的距離。如果我們不根據自身的條件進行調整,就難免會弄得身心俱疲,而且也不會有任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