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如果不能走在前麵,那麼也不要落在後麵(1 / 1)

俄羅斯學者布留索夫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時代的前麵;如果不可能,那就絕不要落在時代的後麵。”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的思考方法,就要善於在工作中捕捉知識,掌握更多的工作技巧,構建更加科學的知識結構。隻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適應工作和時代的要求。

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份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於是他很珍惜,下決心要好好幹。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板說:“不錯,就這麼幹!”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幹得更加起勁,但是他隻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10棵樹。工人覺得很慚愧,於是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

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裏有工夫磨斧子!”

現今社會,沒有打不破的鐵飯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並不意味著明天這個職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無論是誰,除了努力工作外,都應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學習上。隻有經常磨斧子,斧子才能更加鋒利,才能更好地披荊斬棘。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有米勒·佩利的學習意識,那麼就會做得像米勒一樣好,甚至比他更優秀。隻有不斷學習,才能在變化的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米勒·佩利生活在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中,因為兄弟姐妹比較多,所以他高中畢業,就不得不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到一家百貨公司去打工,每周隻能賺3美元。但是,他不甘心就這樣工作下去,於是他每天都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想辦法充實自己。

經過幾個星期的觀察,他注意到主管每次總要認真檢查那些進口商品的賬單。由於那些賬單用的都是法文和德文,於是他便開始在每天上班時仔細研究那些賬單,並努力學習法文和德文。

有一天,他看到主管十分疲憊,就主動要求幫助主管檢查。由於他幹得非常出色,所以以後的賬單就由他接手了。過了兩個月,他被叫到一間辦公室裏接受一個部門經理的麵試。他感到困惑,因為自己目前的職位是部門中最低的,而且加入公司的時間也不長。於是他便問經理為何選自己當接班人,經理說:“我在這個行業裏幹了40年,根據我的觀察,你是唯一一個每天都在要求自己進步,不斷在工作中改變自己,以適應工作要求的人。從這個公司成立開始,我就一直從事外貿這項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個像你這樣的助手。因為這項工作所涉及的麵太廣,工作比較繁雜,不僅需要的知識很龐雜,而且對工作適應能力的要求也特別高。我認為你是一個十分合適的人選,我相信這一選擇沒有錯。”盡管米勒·佩利對這項業務一竅不通,但是,憑著他對工作不斷鑽研、學習的精神,他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半年後,他已經能勝任這項工作了。一年後,他接替了經理的工作,成了這個部門的經理。

有一句美國諺語說:“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都是錯失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幸運從後門進入的機會。”隻有對工作勇於負責,每天都有所改變、有所進步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卓越的職員,才能抓住機遇,順勢而上。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已不再被認為是上學時的事。學習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已經沒有時間的分隔、人員的界定和場所的限製。在這個變化的環境中,學習已變成了終身的事情,人們必須隨時隨地學習知識,隻有不斷地改進思考問題的方法,才能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處世感悟

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都是錯失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幸運從後門進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