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是一種令人感覺愉快的麵部表情,它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深入溝通與交往創造溫馨和諧的氛圍。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際交往的潤滑劑。
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誠友善。世界各民族普遍認同微笑是基本笑容或常規表情。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微笑,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麵的作用。
(1)表現心境良好。麵露平和歡愉的微笑,說明心情愉快,充實滿足,樂觀向上,善待人生,這樣的人才會產生吸引別人的魅力。
(2)表現充滿自信。麵帶微笑,表明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與人交往,使人產生信任感,容易被別人真正地接受。
(3)表現真誠友善。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蕩,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實意,而非虛情假意,使人在與其交往中自然放鬆,不知不覺地縮短了心理距離。
(4)表現樂業敬業。工作崗位上保持微笑,說明熱愛本職工作,樂於克盡職守。如在服務崗位,微笑更是可以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讓服務對象倍感愉快和溫暖。
不同的笑展露不同的內心世界。笑型和笑聲,傳達出了一個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也體現出了一個人的禮儀。如果你的微笑可以活潑一點的話,那將更加能夠表現你的熱情。當你向他人施展微笑時,一定要飽含熱情並充滿真誠,假笑、皮笑肉不笑等刻意的笑是令人討厭的。當你的微笑能自然而然地滲入真誠的情感,你就已經擁有引人注意的良好能力了。
3.友好的握手。
你對站在你麵前的人是否有熱情或者是否感興趣,都會很自然地在你的行動上表現出來。
在比較正式的場合,行握手禮時最為重要的禮儀問題。你跟某人握手時要緊緊地握住對方的手說:“我很榮幸能認識你。”而那種畏畏縮縮的握手方式還不如不握,這種方式隻能讓人覺得你是個死氣沉沉的人,沒有一點好感。與成功者握手,表示祝賀;與失敗者握手,表示理解;與同盟者握手,表示期待;與對立者握手,表示和解;與悲傷者握手,表示慰問;與歡送者握手,表示告別。
標準的握手姿勢是平等式,即大方伸出右手手掌和手指,握住對方的手,握手時要有力度。適當多握一會兒,更能表示你的真誠和友好。那麼,握手的雙方應當由誰先伸出手來“發起”握手呢?
根據禮儀規範,握手時雙方伸手的先後次序,應當在尊守“尊者決定”的原則的前提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尊者決定”原則的含義是,在兩人握手時,各自首先應確定握手雙方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後以此而決定伸手的先後。先由位尊者首先伸出手來,即尊者先行。位卑者隻能在此後予以響應,而決不可貿然搶先伸手,不然就是違反禮儀的舉動。
在握手時,之所以要遵守“尊者決定”的原則,既是為了恰到好處地體現對位尊者的尊重,也是為了維護在握手之後的寒暄應酬中位尊者的自尊。因為握手往往意味著進一步的交往的開始,如果位尊者不想與位卑者深交,他是大可不必伸手與之相握的。換言之,如果位尊者主動伸手與位卑者相握,則表明前者對後者印象不壞,而且有與之深交之意。
具體而言,握手時雙方伸手的先後次序大體包括如下幾種情況。
(1)年長者與年幼者握手,應由年長者首先伸出手來。
(2)長輩與晚輩握手,應由長輩首先伸出手來。
(3)老師與學生握手,應由老師首先伸出手來。
(4)女士與男士握手,應由女士首先伸出手來。
(5)已婚者與未婚者握手,應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來。
(6)社交場合的先至者與後來者握手,應由先至者首先伸出手來。
(7)上級與下級握手,應由上級首先伸出手來。
(8)職位、身份高者與職位、身份低者握手,應由職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來。
此外,還有某些特殊情況下的握手方法。
若是一個人需要與多人握手,則握手時亦應講究先後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長者後年幼者,先長輩而晚輩,先老師後學生,先女士後男士,先已婚者後未婚者,先上級後下級,先職位、身份高者後職位、身份低者。
在公務場合,握手時伸手的先後次序主要取決於職位、身分。而在社交、休閑場合,它則主要取決於年紀、性別、婚否。
在接待來訪者時,這一問題變得較為特殊一些:當客人抵達時,應由主人首先伸出手來與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辭時,則應由客人首先伸出手來與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歡迎”,後者則表示“再見”。若這一次序顛倒,則極易讓人發生誤解。
應當強調的是,上述握手時的先後次序可用以律己,卻不必處處苛求於人。要是當自己處於尊者之位,而位卑者搶先伸手要來相握時,最得體的做法,還是要與之配合,立即伸出自己的手去。若是過份拘泥於禮儀,對其視若不見,“置之不理”,使其進退兩難,當場出醜,也是失禮於對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