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Part1 基礎篇——問源禮儀,開啟禮儀人生(1)(1 / 3)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以最恰當的方式去待人接物。這個時候“禮”就成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禮儀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藝術,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禮儀是人際關係中必須遵守的一種慣例,是一種習慣形式,即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做法。要想取得人生和事業的成功,必須學習一定的禮儀知識。

第1課 禮儀是什麼:揭開禮儀的麵紗

禮者,敬人也,是做人的要求;儀,是要把禮表現出來的形式,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禮儀是一種交往藝術,強調互動,追求結果;禮儀也是一種溝通技巧,強調理解,重在交流;禮儀還是一種行為規範,講究標準,奉行原則。中國人講禮儀是一種自我修煉,是律己行為;而國際禮儀講的是交往藝術,是待人接物之道。

致福為禮,成義稱儀

《禮記》中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曆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一種既能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這個規範和準則就叫做禮儀。

簡單點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就是以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對他人的尊重。禮儀的“禮”即尊重,它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古人講“禮儀者敬人也”,就是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儀”,顧名思義,表示儀式,即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形式來表達對自己和別人的尊重。而在古代,“禮”和“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製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係統而完整的程序。

我國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所以,禮儀對於我們來說,更多的時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品位。真正講究禮儀的人,不會隻在某個特定的場合才注重禮儀規範,而是時時處處都遵守和保持著禮儀風範和修養。

禮儀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一種溝通技巧。按不同的應用範圍和場合,可以將禮儀大致分為個人禮儀、商務禮儀、職場禮儀、社交禮儀、生活禮儀和涉外禮儀等幾方麵。這些禮儀分支在內容上都是彼此相關、相互通融的。

禮儀緣何而起

禮儀作為必要的交際行為準則和規範,並不是主觀臆造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使人們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關於禮儀的起源,曆史上並未有過明確的定論,經過研究者的總結和歸納,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可供參考。

一、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此時的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內容包括:製定了明確血緣關係的婚嫁禮儀;區別部族內部尊卑等級的禮製;為祭天敬神而確定的一些祭典儀式;製定一些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禮節和表示恭敬的動作。

二、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禮”字做了這樣的解釋:“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可見 “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近代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也提到了禮儀的起源:“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製。”

三、禮儀起源於法庭的規定。在西方,“禮儀”一詞源於法語“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後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四、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人們之間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便形成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成為了交際固定的禮儀。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拉近了人們彼此間的關係和距離。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麵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穩定的秩序和保持交際的和諧而產生和形成,並逐步達到完善的。

為什麼一定要講究禮儀

禮儀是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人們可以根據各種禮儀規範正確把握交往尺度,合理地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沒有這些禮儀規範的約束,人們在交往中就會恣意而為,我行我素,甚至失禮於人,鬧出笑話,所以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禮儀,就可以在人際交往上做到遊刃有餘,在待人接物上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