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商人說:“我很少有時間和家人待在一起,我隻關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個億萬富翁!”上帝聽罷,默不做聲,也給他打了50分。
這時,第三個商人開口了:“我在塵世時,雖然每天忙著賺錢,但我同時也盡力照顧我的家人。朋友們和我很談得來,我們經常在釣魚或打高爾夫球時,就談成了一筆生意。活著的時候,人生是多麼有意思啊!”上帝聽他講完,立刻給他打了滿分。
在上帝的眼裏,隻有生活與工作實現平衡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一味地專注工作,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當中,而以透支身體健康為代價,絕不是明智的選擇。
億萬富翁約翰·洛克菲勒所擁有的名望不光是錢財,還包括健康與長壽。
由於標準石油公司日常管理的巨大壓力,在洛克菲勒的身上出現了一些過度疲勞的早期症狀。在醫生和家人的奉勸之下,他慢慢地將自己的生活重心從工作轉向了日常生活,並為自己總結了一套養生之道。他合理地控製自己的日常飲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堅持鍛煉身體,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融入大自然。
洛克菲勒在給伊萊紮的信中寫道:“我現在天天吃芹菜,因為我知道芹菜對神經很有益處。”他盡量把下午的時間消磨在福裏斯特山中,“享受伊利湖令人心曠神怡的空氣。”洛克菲勒對草藥和其他民間療法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還向一位助手建議,每天早餐前吃一片桔子皮會有助於戒煙。
對於19世紀80年代紐約上層社會風行的購置遊艇熱,洛克菲勒一貫是持抵製態度,卻對裝有暖氣設備的馬廄中的駿馬非常喜歡。下班後,他時常與弟弟威廉賽上一圈,身邊還坐著興奮不已的小約翰。洛克菲勒十分喜愛賽馬,有一次他對兒子說:“昨天我跑了4圈,兩天加起來一共跑了大約80英裏。”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分講求效率的社會,殘酷的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意識到,效率就是生命。很多人為了追求有成就的事業,為了追逐夢想與利益而不停地奔跑,好像上足了弦的發條一樣拚命工作。洛克菲勒認為,人的生命應當依附於身體,這樣才能展現人生的多姿多彩。不要以為自己的健康體魄是天生始然,並因此毫無忌憚地透支身體能量,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
在猶太人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個安息日即從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的24小時中,他們會放下任何事情,給自己放假。有一人對他們的這個規矩很不解,於是問一個猶太人:“你工作一小時可賺錢80美元以上,如果每天休息一小時,一個月就少賺2400美元,一年就將少賺28800美元,你認為這樣做值得嗎?”
這名猶太人的回答令人十分意外:“假如一天工作8小時不休息,一天可賺640美元,那我的壽命將減少5年。按每年收入20萬美元計算,5年我將減少100萬美元的收入。假如我每天休息一小時,那我除了損失每天1小時的80美元外,將得到5年每天7小時工作所賺的錢。現在我60歲,假設我按時休息可活10年,那麼我將損失288000美元,288000美元和1000000美元哪個多呢?”
如果我們還在透支自己的健康,不妨來看看猶太人教給我們的生命與財富的計算方式。沒有充分的休息就沒有最佳的工作狀態,猶太人的精明之處就在於他們懂得如何計算休息與工作之間所產生的最終利弊得失。
生活的追求永無止境,真正的智者懂得權衡利弊,作出最恰當的選擇。追求固然重要,但在健康麵前,它也隻能退而居其次,因為健康了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選擇和諧:和諧家庭是快樂的港灣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的生命力集中體現在家庭文化上。健康和諧的家庭文化是家人之間情感的“黏合劑”,它會把家庭成員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使家真正成為每一位家人的精神歸宿和心靈港灣。
生活的真諦在於“活得快樂”,因此,我們要用和諧文化滋養和諧家庭,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義務營造和維護家庭的快樂氛圍。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一定要善於化解家庭中隨時可能發生的矛盾和衝突,善於在家庭成員之間及時溝通,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
和諧家庭的重要性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不言而喻的。下麵這個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
在一個寒冷的冬日,女主人一出門就看見四個蜷伏在柴堆旁被凍得發抖的老人。
吃午飯之前,女主人和家人說起了這件事,她先生立馬要她去請四位老人進屋吃飯。女主人來到柴堆前看見四位老人還在,就把先生的意思跟他們說了。四位老人猶豫了一下,說:我們不能一起進去,隻能進去一人。接著又說,我們四人分別叫財富、成功、平安、和諧,你去問一下你先生,看他願意請誰進去。女主人又回頭問先生。先生說“財富”最好,就請“財富”,兒子卻說還是請“成功”吧。在出現分歧的情況下,女主人自己倒是有點想請“平安”,於是她也說了自己的想法。一旁的女兒說話了:“我看最好請‘和諧’”。
先生聽了女兒的話,覺得有道理,全家人終於達成了一致。女主人又出門把他們的決定對四位老人說了,於是她領著“和諧”往家裏走,快進門時她回頭一看,四位老人都跟來了。女主人不明,就問其中原因:“你們不是說好隻來一人嗎?”“和諧”笑著回答:“你們請了其
他三位中的任何一位,就隻來一位,你請了我就等於請了我們四個,我們是不可分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想要擁有財富、成功、平安……時,我們往往要先擁有和諧。和諧的家庭是快樂的港灣,和諧的家庭永遠是幸福的源泉。
家庭需要經營,和諧需要創造。和諧的家庭是謙恭禮讓,是子孝妻賢,是尊老愛幼,是家和業興。和諧家庭,意味著責任、奉獻、寬容和理解。有愛才有責任,有責任才會為之奮鬥,因為愛是一種付出,深沉執著的家庭之愛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改變,不會因容顏的衰老而消失,它宛如陳年老酒,愈釀愈醇,愈醇愈濃……
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既然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家庭呢?下麵這則故事將對我們有怕啟發。
一個老太婆讓老頭子把馬牽到市集上,賣了或交換些什麼回來。老頭子就從牛、羊、鵝、爛蘋果一路換了下來。看似心血來潮的行為,其實每次的交換老頭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都考慮到老太婆會如何地高興。
在酒店,有兩個英國人得知老頭子用馬最後換了一袋爛蘋果,認為老太婆肯定會罵甚至會打老頭子,而老頭子卻認為老太婆會因此而吻他。於是,兩個英國人用一桶金幣和老頭子打賭他會不會挨罵。
回到家,老頭子逐漸告訴自己的交換,而老太婆居然每次都很高興,因為老頭子的每一次交換都在考慮著自己所愛的人的感受。馬換牛,有牛奶;牛換羊,有羊奶、羊毛;羊換鵝,不需喂,在河邊遊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還有鵝肉可吃;鵝換爛蘋果,老太婆更高興,不光因為自己以往把自家樹上隻結的一個蘋果當財富,致使成為爛蘋果也不願意扔,就是現在,她去附近借香菜,人家也會說他們的地裏什麼也不長,連爛蘋果都長不出一個,這下,可以送給他一袋爛蘋果了。
老太婆吻了老頭子,兩位英國人認輸了,同時也認識到老頭子與老太婆這種不計得失、相互理解、保持快樂的生活態度令人羨慕。
那麼,在生活中,有幾個人能如老太婆信任老頭子般大度地對待家庭糾紛呢?如果是你,麵對著各種令人情緒有大起落的局麵,你還能心平氣和、笑臉相迎嗎?如果我們都能理解對方,相信對方的做法必有自己的理由,並能如老太婆般,連老頭子的錯都能解釋成一種關愛,何談家庭戰爭的爆發呢?所以說,信任是建立和諧家庭的基礎。
平凡的日子因為和諧而精彩,平凡的家庭因為和諧而溫馨。和諧是甘泉,它的源頭是真,是善,是美;和諧是大廈,它的根基是誠,是信,是禮;和諧是鮮花,它的芳香是親情、友情和愛情;和諧是明燈,它的光亮是理解、信任和寬容。我們要用自己的努力,來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
選擇孝敬:孝敬是一種傳統美德
人生於世,長於世,源於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給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養育之恩,終生難以回報。所以說,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父母兒女親情,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礎情感,也是今後各種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說明孝親敬老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最美好的道德。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人類應該友愛,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呢?那麼,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曾經聽說過許多關於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令人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換下來的褲子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到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他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隻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裏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褲了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的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他髒衣服都拿去洗得幹幹淨淨,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隻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的兒女學習。
孝敬父母,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這樣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麵時間這麼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報個平安。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
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占線嗎?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的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隻要聽見電話響就覺得是我打來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衝,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時,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但是兒女有如此之心對父母的,往往少見。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裏,發生在我們身邊。
雖然這看似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它卻包含了子女對父母無限的感恩,無限的愛。孝敬父母不僅僅是說在經濟上給父母多大支持,其實它更多的是體現在生活中的小事之中。
不僅是在中國,放眼全球,孝敬父母被廣泛地視作所有美德的基礎。被稱為“乞丐股票超人”的約瑟夫·賀希哈,是紐約成功猶太商人的代表,經曆了從地獄到天堂的滄桑人生,留下了一串從街頭乞丐到股票超人的奮鬥足跡。
當約瑟夫·賀希哈掘到人生第一桶金16.8萬美元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急於把這筆對他來說來之不易的錢全部投資於他迷戀的股市交易,而是拿出了絕大部分為相依為命的母親購置了一幢房子,讓母親走出了低矮潮濕的貧民窟。約瑟夫不僅對與他有重要經濟合作的夥伴是這樣,對他公司的下屬職員也十分關心,甚至對一個開電梯的孩子也是如此。這個可憐的孩子有一個多病的母親,微薄的薪水難以支撐母親的醫藥費,約瑟夫便長期承擔起對這個家庭進行接濟的責任。
毫無疑問,約瑟夫·賀希哈的孝順值得所有人學習。
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回報。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選擇理解:要讀懂你的另一半
在處理與你的伴侶的關係中,有一種感動叫相親相愛,有一種感動叫相濡以沫,還有一種感動叫理解與包容。無論是情侶還是夫妻關係,都像行駛在大海中的一帆小船,有時風平浪靜,一帆風順;有時則有風暴,有暗礁,隻有劃動包容的槳,掛起理解的帆,同心協力,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當一對戀人,帶著戀愛中的轟轟烈烈和溫馨纏綿,帶著對未來生活的甜蜜憧憬走進婚姻時,才會發現在婚姻生活中,體現更多的是平淡。戀愛雖很浪漫,但婚姻卻很真實。再美妙的愛情終有夢醒之時,總要回歸到柴米油鹽的現實中來。婚姻中的愛情最終會慢慢地不再被經常提起,彼此更多的是相互的守候,相互的扶持。在婚姻中,僅僅守住愛情是不夠的,彼此之間要相互理解,用心去維係、去經營。
這是發生在一個叫李莉的女人身上的故事。一天,李莉向她的朋友傾訴婚姻的困惑,說丈夫在家中喜歡開窗,而她不喜歡開窗,總是趁著丈夫不注意把窗關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丈夫對自己日漸冷漠……朋友聽完後,把李莉帶到書房,書房裏掛著一幅巨大的照片,背景是上海著名的足球場。照片上,她與丈夫幸福相擁,她的笑容像綻放的花朵一樣明豔奪目。李莉心中產生了疑問:“你喜歡足球嗎?”她平靜地回答說:“不,我不喜歡足球。”
她又把李莉領到自己的臥室,推開房門,李莉眼前出現了令人意外的一幕:地板全部都是綠色的,房間裏到處懸掛著羅納爾多的畫像,連枕巾上居然都印有足球的圖案。李莉對眼前看到的一切產生了更大的疑問:“你不喜歡足球為什麼把房間布置得像個足球場?”她的朋友仍然以平靜的口吻回答:“我先生喜歡。”李莉越發糊塗了:“但是你不喜歡呀!”這次,她微笑著反問:“想一想,為一個直徑隻有45厘米的足
球而傷害與我共度了那麼多日日夜夜、陪我走過了那麼多風風雨雨的男人,值得嗎?”
聽著朋友的話,李莉想起了美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小說中一段關於婚姻的理解:“婚姻的成功取決於兩個人,而使它失敗,一個人就已足夠。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隻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那天傍晚,李莉早早打開窗戶,站在窗前等候丈夫出現在視野裏。第二天,出門的那一刻,李莉終於看到了丈夫嘴角久違的笑意。
其實,很多人婚姻不美滿,並非彼此不愛了,而是起初就沒弄明白:婚姻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世界,為愛情而攜手走入婚姻的兩個人,沒有誰不愛誰,隻有不適應誰。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包括自己傾心相愛的人,總有不如意的地方。
婚姻需要兩個人互相為彼此去改變、去遷就。一個女人從不適應男人的鼾聲,到習慣沒有他的鼾聲就睡不著覺,這就是婚姻。一個男人習慣了一個女人的任性、撒嬌,甚至無理取鬧,這就是婚姻。婚姻的天長地久就蘊藏在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細節之中,關鍵是要學會理解和寬容。
在星光燦爛的名人圈,事業與家庭在更多情況下是對立的,是隻可取其一的。而對於敬一丹而言,事業與家庭就像女人生命中幸福天平的左邊與右邊,兩邊都是那麼的重要。在為自己的事業贏得輝煌的同時,她也要把自己的家經營得溫馨和睦……
敬一丹的婚姻是美滿的,從戀愛到結婚,再到一起生活了二十幾年,兩個人一路攜手走來,每段回憶都是那麼的甜蜜和幸福, 而其中的奧秘就是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包容。
當知青的日子結束後,敬一丹考取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係,畢業後被分配到黑龍江省人民廣播電台工作。那時候,敬一丹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但追求上進、喜歡挑戰自我的她並不滿足,一心想考取研究生。當時,她已年近30歲,而且英語基礎也不好,因此連續報考了兩次都铩羽而歸,但敬一丹並沒有放棄。
1985年春天,敬一丹滿懷憧憬地第三次走進了考場。就是這次考試,不僅使她夢想成真,而且還收獲了一份甜美永恒的愛情。在考場上相逢的王梓木,最終成為了她的戀人,更讓這對年輕情侶感到幸福的是,他們同時考上了研究生,而且考取的都是北京的院校。
1985年秋天,敬一丹和王梓木雙雙來到了北京求學。在舉目無親的北京,這對清貧的學子相依相偎,彼此是對方最溫暖的依靠。這年10月,二人牽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結婚以後,他們的家裏充滿了溫馨。在讀研究生的3年時間裏,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在繁忙的學習之餘,也時常抽出點時間去香山觀賞紅葉、到北海劃小船、到潭柘寺看鬆林。那段時光既幸福又甜蜜。
如果說相戀、相愛是婚姻幸福的第一步,那麼,婚後敬一丹夫妻在事業與生活中的互相支持與理解,則是他們的婚姻至今仍然幸福美滿的最重要因素。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生活中兩個人的婚姻也是這樣。隻有彼此信任和理解,婚姻才能美滿,生活才能幸福,那份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由愛情演變成的親情才能長久和溫馨。
理解和信任是維係婚姻關係的基礎,這樣既能避免夫妻之間不必要的矛盾,又可以減少婚姻中於己於人的傷害,還能加固兩個人日益摩擦的感情,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請記住:理解不是懦弱,信任不是放縱。婚姻中,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感動,多一份感動就多一份和諧;多一份信任就多一份關懷,多一份關懷就能夠多感受一份溫馨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