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生活是什麼?它的涵義是,不隻是用金錢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的智慧和品位,對愛人要忠貞,對工作要敬業,對學業要精心,對感情要真誠,對理想要執著,對財富要取之有道,在生活中要學會取舍,這才是追求優質生活的健康心態。隻有在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麵上的生存狀態都得到滿足,才能說是擁有了優質生活。精神上不富有,所擁有的物質財富再多,生活也是蒼白的。所以,我們在35歲前,一定要
作出以下11個生活選擇。
選擇節儉:有時錢是省出來的
“勤以補拙,儉以養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中華民族一直以節儉為值得彰揚的美德。“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先人的諄諄告誡應該為我們所記憶、所稱道、所發揚光大。
的確,隨著時代的發展、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富裕,人們對節儉有了不同的認識,甚至有些人開始倡導豪華,倡導奢侈。然而,節儉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因為節儉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消費取向,還是一種精神品質、價值觀念、道德修養。試看當今世界,多少人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墮落於萬劫不複之境地。而那些真正成功,真正擁有財富的人卻始終把節儉當做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美國19世紀三大富翁之一。他一生至少賺過10億美元,捐出的就有7.5 億美元,但他自己平時花錢十分節儉。
有一次,洛克菲勒下班想搭公車回家,差一毛錢,就向秘書借錢並說:“你一定得提醒我,免得我忘了。”秘書說:“請別介意,一毛錢算不了什麼。”他卻正色地說:“怎麼能說算不了什麼,把一塊錢存在銀行裏,要整整兩年才有一毛錢的利息啊。”
洛克菲勒平時習慣到一家熟識的餐廳用餐。餐後,給了服務生一毛五分錢的小費。有一天,不知何故,他隻給了服務生五分錢。服務生不禁埋怨說:“如果我像你那麼有錢的話,我絕不吝惜那一毛錢。”
洛克菲勒聽後笑了笑說:“這就是你一輩子當服務生的緣故。”還有一次,洛克菲勒來到紐約一家旅館,要住最便宜的房間。他向經理問道:“這裏最便宜的房間一晚多少錢?我是一個人住,隻需要一個很小的房間。”
經理告訴他後說:“您為什麼要住這樣簡陋的房間?您的兒子來我
們這裏向來都是住最貴的房間,您卻要住最便宜的房間。”洛克菲勒打趣地說:“是的,因為他的爸爸是個富翁,但我的爸爸不是!”
洛克菲勒的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習慣的執行都源自一種理念,洛克菲勒節儉的習慣就來自於他一輩子節儉的理念。洛克菲勒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孩子們要勤儉節約。每當家裏收到包裹,洛克菲勒拆看過包裹後,總會把包裹紙和繩子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但在對待鄰居孩子身上,洛克菲勒卻盡可能地在金錢和其他方麵給予幫助。
在洛克菲勒的影響下,其家族的後代們一直堅信著這樣一條真理:每個人都應該善用財富,要知道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財富的意義並真心地去珍惜,好好地利用財富。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幸福。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應注意節儉,因為,合理利用財富比擁有多少財富更為重要。
伊麗莎白很富有。據說,她的財產價值不下25億英鎊。倫敦市股票交易所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女王掌握的股票至少值20億英鎊,從中可得紅利70萬英鎊。僅她所用的白金漢宮,價值就超過10億美元。她擁有許多藝術珍寶和使任何私人集郵者都遜色的郵票,還擁有一些商店、劇場、私人住宅、森林、旅遊區等等。
雖然如此富有,女王仍然十分注意節約。有句英國諺語常掛在女王的嘴邊:“節約便士,英鎊自來。”
在白金漢宮,不僅照明,而且供暖也是保持在最低限度,因女王用小電爐來暖和寬敞的大廳。應邀到郊外農村的皇家住宅去作客的人,被告知需帶毛衣,因為那裏“暖氣並非整天24小時都供”。而且還請應邀者自帶酒水,因為“我們並不是大酒鬼”。為了節約,提取皇家食品儲藏室的食物需通過電子計算機計算。自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以來,皇宮裏的家具從未更新過。當參觀皇宮者看到經過修補的沙發和地毯、已經很不像樣的掛毯、滿是灰塵的書房時,無不為之驚歎。為了節約,女秘書們要用電子計算機來回複白金漢宮收到的數以千計的信件。
縱然作為尊貴無比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擁有億萬的財富,但她還是注意節儉,她為哪怕是最小的浪費而生氣。作為普普通通的我們,更應選擇節儉,更應該相信“錢是省出來的”。
當然,節儉並不是要求我們去做“苦行僧”、什麼都不用,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去消費,那麼節儉又有什麼意義呢?下麵這個故事就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李嘉誠先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多年來一直保持華人首富的地位。有一次,他從賓館出來準備坐車去辦事,一不小心掉下了一個硬幣,恰好滾到了車子下麵,他立刻彎下腰去撿。這時,酒店的服務生看到了,替李嘉誠先生撿回了硬幣。
當服務生準備交還這枚硬幣時,李嘉誠說,這枚硬幣就送給你吧。為了表示感謝,李嘉誠又給了服務生100元港幣。事後有人問李嘉誠,區區一枚硬幣弄丟了,根本算不了什麼,為什麼還要去撿呢,而且撿回來後自己並沒有要,反而花去了更多的。李嘉誠回答說,如果不去撿,硬幣很可能會隨著汽車的輪子或行人的腳步最後進了下水道,那這枚硬幣就浪費了,製造這枚硬幣的金屬也同時被浪費。錢可以花,但是不可以被浪費,如果你送給別人,別人還可以繼續發揮它的價值。
李嘉誠的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其實,節儉的真諦就在於把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在這種情況下,資源能夠發揮其最大的價值。而浪費就是把資源用在了並不需要它的地方,資源本身的價值並沒有得到實現。
節儉是中華民族應該永遠發揚光大的傳統美德。無論在任何時候,即使是我們的物質財富極為富裕,也必須要堅持節儉的美德。節儉,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一種崇高的精神、優秀的道德。我們應將節儉的意識滲透於工作、生活的全過程,讓節儉的美德世世代代永遠傳承。
選擇理財: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收入和投資渠道不斷豐富、經濟生活呈現多元化。我們不難從我們周圍的人群中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一個人的資產情況與其知識水平甚至與其收入水平沒有太大的關係,其擁有資產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其理財的能力。因此,科學的理財是現代人士的必然選擇。
理財就是對個人、家庭財富進行科學、有計劃和係統的管理和安排。簡單地說,就是關於投資賺錢、花錢和省錢的學問。下麵這個故事就是對投資理財理念與投資方法的最好詮釋。
有一個叫“杯子哲理”的故事,說固執人、馬大哈、懶惰者和機靈鬼四個人結伴出遊,結果在沙漠中迷了路。這時,他們身上帶的水已經喝光。正當四人麵臨死亡威脅的時候,上帝給了他們四個杯子,並為他們祈來了一場雨。但這四個杯子中,有一個是沒有底兒的,有兩個盛了半杯髒水,隻有一個杯子是拿來就能用的。
固執人得到的是那個拿來就能用的好杯子。但他當時已經絕望至極,他認為,即使喝了水,他們也走不出沙漠。所以,在下雨的時候,他幹脆把杯子口朝下,拒絕接水。
馬大哈得到的是沒有底兒的壞杯子。由於他做事太馬虎,根本就沒有發現自己杯子的缺陷。結果,下雨的時候,杯子成了漏鬥,最終一滴水也沒有接到。
懶惰者拿到的是一個盛有髒水的杯子,但他懶得將髒水倒掉,下雨時繼續用它接水,雖然很快接滿了,可他把這杯被汙染的水喝下後卻得了急症,不久便不治而亡。
機靈鬼得到的也是一個盛有髒水的杯子。他首先將髒水倒掉,重新
接了一杯幹淨的雨水。最後,隻有他平安地走出了沙漠。
這個故事,不但蘊涵著“性格和智慧決定生存”的哲理,同時,也與當前人們的投資理財方式和觀念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個人理財時代。拒絕貧窮、做個有錢人,已成為大眾理財的最大追求。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人就和故事中的“固執人”一樣,認準了銀行儲蓄這一條路,拒絕接受各種新的理財方式,致使自己的理財收益難以抵禦物價上漲,造成了家財的貶值。
“杯子哲理”告訴我們,理財中的固執、馬虎和懶惰行為,隻能使你越來越貧窮。積極借鑒“機靈鬼”式的理財方式,轉變理財觀念,調整和優化家庭的投資結構,讓新鮮雨水不斷注入你的杯子,這樣,你才能離財富越來越近。
下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理財的第一步應該從儲蓄開始。
一個富人有一位窮親戚,他覺得自己的這位窮親戚很可憐,就發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告訴窮親戚:“我送你一頭牛,你好好地開荒,春天的時候,我再送你一些種子,你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獲得豐收、遠離貧窮了。”
窮親戚滿懷希望開始開荒。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反而比以前更難過了。窮親戚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小羊長大後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他將計劃付諸實施了。可是當他吃完一隻羊的時候,小羊還沒有生下來,日子又開始艱難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隻。他想,這樣下去不行,不如把羊賣了換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點,雞蛋可以馬上賣錢,日子就可以好轉了。
他的計劃又付諸實施了。可窮日子還是沒有改變,反而日漸艱難。他忍不住又開始殺雞,最後,殺到隻剩下一隻的時候,他的理想徹底破滅了。他想致富算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春天來了,富人興致勃勃地給窮親戚送來了種子。他發現,這位窮親戚正就著鹹菜喝酒呢,牛早就沒了,房子裏依然是家徒四壁,他依然是一貧如洗。
理財就是要樹立一種積極的、樂觀的、著眼於未來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對無儲蓄習慣的人來講,他們就像這個故事中的窮親戚一樣,吃幹花淨,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喝涼水,這種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是理財的大忌。
不可否認,很多陷入困境的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一位非常有名的富人曾經說過,沒錢時,不管怎麼困難,也不要動用積蓄。要養成好的習慣,壓力越大,越會讓你找到賺錢的機會。
有這麼一位“月光先生”,他擁有某名牌高校的博士學位,就職於一家外企的中國分部,任部門經理,不算獎金,年薪30萬元。他穿著名牌西裝,開著奔馳車,出入高檔消費場所,真可謂是風光無限,羨煞無數人。可是這位仁兄,每月的薪水都花光了,年終不但沒有積攢下一分錢,而且還欠銀行貸款十萬餘元。
有這麼高的收入,為什麼也會成為“月光族”呢?原來,這位先生覺得自己在大型企業工作,收入頗高,職務也不低,自我感覺良好,儼然已是一位成功人士,而成功人士就要學會享受人生,就算自己現在還不是富人,至少在生活上也要看起來像一個富人。
於是,他貸款買了奔馳車,租住高級公寓,香檳隻喝法國的,牛排隻要裏脊肉,咖啡隻喝卡布其諾,吃飯隻去西餐廳……這樣下來,雖然他掙了不少,可是花的錢更多,不成為“月光族”才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人窮,不是因為他掙得少,而是因為他花得太多。擺闊、要麵子、虛榮心作祟引起的消費,讓自己的財務入不敷出,甚至負債累累。
如果不想真正貧困,永遠待在窮人的行列裏,就要立即行動,養成定期儲蓄的習慣。學會控製自己的欲望,節約用錢,拒絕揮霍浪費,千萬不要在今天就把明天的錢花掉了。
理財是一個規劃、一個係統、一個過程,一個與生命周期一樣漫長的過程。通過這個係統和過程,能保障我們終生生活無憂,實現人生的理想。因此,我們要追求這樣一個理財目標:建立一個安心、健康、富足的生活體係,讓理想成為現實。
選擇興趣:興趣是事業成功的催化劑
我國近代思想家、學者梁啟超對興趣的重要作用曾有過精辟的闡述,他說:“總而言之,趣味是活動的源泉,趣味幹竭,活動便跟著停止,好像機器房裏沒有原料,發不出蒸氣,任憑你多大的機器,總要停擺……人類若到把趣味完全喪失掉的時候,老實說,便是生活得不耐煩,那人雖然勉強留在世間,也不過是行屍走肉。”這段話形象地描述了興趣的重要功能。興趣在人們活動中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現為定向與動力兩方麵。
興趣的定向功能是指一個人現在和將來要做的事情往往是由自己的興趣來定向的,它可以奠定一個人事業的基礎和進取的方向。興趣的動力功能是說人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動機,成為激勵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推動力。
當然,人們對於任何事物的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的。對於興趣的培養要注意方法,下麵這個事例就能很好地闡明這個道理。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鈴木正一先生教幼兒小提琴的方法很獨特。在音樂教室內,由母親帶來學琴的孩子並不是一來就開始拿琴學習,恰恰相反,開始時,鈴木根本就不讓他們摸琴。初學階段的孩子常常隻能坐在旁邊觀看其他已學了一段時間的小朋友拉琴。
這樣一來,他們的好奇心、好勝心就被激發出來,大有躍躍欲試的模樣。但這時,鈴木仍不給他們琴彈,隻是開始給他們聽錄音帶,偶爾拿出幾把拉不出音的破琴,教他們拉琴的基本姿勢。就這樣又過了幾個月,那些孩子渴望學琴的興趣就濃厚了。鈴木認為,把孩子的學琴興趣培養到高峰階段,使他們像一把滿弓待發的箭時,才是他們學琴的最佳時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多數情況下,興趣往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的,而這就需要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將這種“興趣”激發出來。
當我們對某些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後,就會滿懷樂趣地、克服各種困難去鑽研,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狀態。無數成功人士的經曆告訴我們:成功源於興趣。
1965年,丁利生以一個電氣工程師的身份進入了當時規模還很小的一家美國公司——惠普。但丁利生並沒有在這個大家庭裏安於做一個工程師,大學時期就對管理萌發了興趣的他決心變換角色,於是,他從電氣工程師的角色轉行做起了銷售。“我想,隻有做最喜歡的事情,你才會希望做得更好一些。”他說。
上個世紀的70年代與80年代是惠普公司迅速成長與壯大的時期,惠普公司的業務開始從美國市場擴大到國際市場,而且主要進軍亞洲市場。此時,惠普公司又提供給了丁利生一個他熱切期望的機會,讓他成為進軍亞洲市場的開路先鋒,就這樣,丁利生成了遠東地區總經理。
1979年,丁利生帶著惠普公司的一些工程師與設備第二次回國舉辦講座,自此以後,惠普公司在中國逐漸開始了銷售。1981年,惠普公司與機械電子工業部下屬的一個公司合作成立了惠普在中國的代理公司。1984年,惠普公司在中國成立了合資公司。
1993年,丁利生被任命為惠普亞太區主席兼行政總裁。1995年,他被推選為全球副總裁,負責惠普在美國以外地區的所有業務,成為惠普職位最高的華人。事業的成功也使他因此成為了美國百人會的成員之一,這個組織裏的成員都是美國各界最傑出的華人。
2000年,在惠普工作了35年、已經58歲的丁利生決定提前退休,他受邀加入到了美國某投資銀行擔任總經理一職,開始了事業的第二次新生。“興趣是決定我做事情的主要原因。”丁利生說自己一直對風險投資很感興趣,盡管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興趣是一種本能的東西,我們應該盡量順從它。丁利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你會心甘情願地投入許多時間和精力,並且保持愉悅的心情。同時,可以不斷發揮自己的潛能,令自己有成就感和滿足感,最終帶來事業的成功。
郭晶晶在跳板上的成功,正是職業與興趣結合的最佳體現。
作為國內現役運動員的代表,郭晶晶是跳水“夢之隊”的領軍人物,曾多次獲得世界冠軍。然而,輝煌的背後是她一步步走過的荊棘之路。5歲練跳水,15歲首次參加奧運會一無所獲,1998年參加世錦賽,僅獲女子3米跳板亞軍。在之後的幾年賽事中,她始終與奧運會冠軍的寶座失之交臂,其中包括悉尼奧運會3米跳板單人、雙人亞軍。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賽場上,“跳水皇後”郭晶晶以高分成功衛冕。作為一名老運動員,郭晶晶在一次次大型比賽中取得了輝煌的驕人戰績,是什麼讓她征戰賽場多年卻依然保持著良好的業績呢?
巨大的壓力,殘酷和現實,並沒有讓她意誌消沉、打退堂鼓。相反,基於對跳水運動的喜愛,她以堅韌的毅力和不服輸的信心,加之更為艱苦的訓練堅持著。是什麼動力在一路支撐著自己?郭晶晶說:“因為喜歡,才會投入,才會願意付出。”
郭晶晶喜歡跳水這項運動,為了實現那完美一跳而不停地去修正動作,不斷地在重複練習中改進不足,締造完美。用她的話說,“因為喜歡,才會投入、才會願意付出。”
因此我們說,興趣對職業發展的影響是職業是否能走向真正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對職業的興趣,在工作過程中便很容易投入並享受過程,容易出成績,即使遇到不如意或挫敗,也能堅持下去,並快速調整心態。
不論你現在從事哪一行業,不管自己目前扮演的是什麼職場角色,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會使你在職業發展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選擇健康: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有人說,人的一生,可以什麼都沒有,但唯獨不可失去的是健康,因為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的確,擁有健康就擁有一切,沒有健康就等於失去了人生的參賽權。如同高樓需要基礎的支撐一樣,人們的奮鬥也需要有持久的支撐點。沒有健康的支撐,一切奮鬥都將失去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為了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甚至無暇休閑、運動,注意自己的健康。再加上常有患得患失之心,精神壓力大,這些都是慢性病滋生的溫床。試想,一個生命快要結束的億萬富豪,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即便擁有名車,美酒,功名……又有什麼用呢?轉眼間,一切都將成為過眼煙雲。
據調查,在當今社會,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繁重的工作壓力、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辭不掉的社會應酬,頭暈腦脹、煩躁易怒的亞健康人群已達到80%,除意外死亡外,40—50歲的中青年亞健康的死亡比例達到55%,健康正在不經意間流失。因此,預防疾病,積累健康,比積累財富更重要。
西方國家流傳著一個故事:三個商人死後見上帝,討論他們在塵世中的功績。其中一個商人先開了口:“盡管我經營的生意接近倒閉,但我和我的家人並不在意,我們生活得非常快樂。”上帝聽罷,給他打了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