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功夫。善處世者,無論在任何環境之下,都能逍遙自在,怡然自得,欣欣自樂。正如《中庸》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者是。處世而能有超曠高遠之懷,而能有空靈迥異之想,而能有飄逸出塵之致,而能有灑脫不凡之風,則其人生之境界,自能高人一著,超人一等矣。
選擇吃虧:吃虧也是一種福氣
吃虧是福,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句深入人心、留傳甚久的古訓。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並不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的品行偉大與否,思想高尚與否,行為善良與否的寫真。
其實,吃虧是一種境界。在人生的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互為存在、互為因果的。一個人不能事事隻想著受益,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吃虧;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天地輪回,平衡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無論哪一個人,無論哪一件事,沒有永遠的受益,也沒有永遠的吃虧。
不能吃虧,最終得吃個大虧。相反,那些能吃得虧的人卻總能在不如意中找到一飛衝天的機會。
1908年,美國有一個叫希爾的年輕人,接受了一位當時全國最富有的人的挑戰,答應不要一丁點報酬,為這位富翁工作20年。表麵上看,希爾吃了大虧,因為這20年正是他年富力強、最能創造利潤的時期,可實際上,希爾獲得的是遠比他應該得到的報酬還要多得多的回報。
故事從這裏開始:
年輕的希爾去采訪鋼鐵大王卡耐基。卡耐基很欣賞希爾的才華,對他說:“我向你挑戰,在此後20年裏,你能否把全部的間都用在研究美國人的成功哲學上,然後得出一個答案,但條件是:除了寫介紹信為你引薦這些人,我不會對你作出任何經濟支持,你肯接受嗎?”
雖然沒有酬勞,但是希爾相信自己的直覺,於是接受了挑戰。在此後的20年裏,他遍訪美國最富有的500名成功人士,寫出了震驚世界的《成功定律》一書,並成為羅斯福總統的顧問。
“吃得虧”,這就是希爾之所以獲得成功的全部秘密。希爾後來回憶說:“全國最富有的人要我為他工作20年而不給我一丁點兒報酬。一般人麵對這樣一個荒謬的建議,肯定會覺得太吃虧而推辭,可我沒這樣做。我認為我要能吃得這個虧,才有不可限量的前途。”
人世間,大凡精彩的演出,表現的都是人物的精、氣、神。虧要能吃得,能吃得虧才能扭虧為贏,周圓暢達,換來浩然正氣。
那些把不可以吃虧,不可以受人欺負當做做人準則的人,對待感情,下意識地總要進行一番衡量。感情倘若是秤,絞盡腦汁總要認為他用七分我用三,最多六四分已經覺得投入太多。總之,心裏的小鬧鍾時刻反複提醒自己不可以吃虧。但時過境遷,當這些人重新想起自己盡力不吃虧的主要事跡時,卻總是發現一切其實可以找到更好的處理方式。
佛羅裏達州有一位農夫,買到了一塊非常差的土地,那片地差得使他既不能種水果,也不能養豬,那裏能生長的隻有白楊樹及響尾蛇。但他沒有因此而沮喪,而是冥思苦想,以圖改變目前的狀態,他要把那片地上所有的東西變作一種資產。
很快,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要利用那些響尾蛇。他的做法令每個人都很吃驚,那就是,他開始做響尾蛇肉罐頭。他的生意做得非常大。他將響尾蛇體內所取出的毒液,運送到各大藥廠去做治蛇毒的血清;響尾蛇皮則以很高的價錢賣出去做女人的鞋子和皮包。
裝著響尾蛇肉的罐頭送到全世界各地的顧客手裏,有很多人買了印有那個地方照片的明信片,在當地的郵局把它寄出去。每年來參觀他的響尾蛇農場的遊客差不多有兩萬人。為了紀念這位先生,這個村子現在已改名為響尾蛇村。
看了這則故事,誰能說這個農民是吃虧了呢?“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正是因為有了前麵的痛苦的“吃虧”,才有了後麵的受益。
能吃虧的人不會用種種負麵的假設去證明自己的正確。他們不會說“社會太不公正”,“我總是吃虧”,“我處處不如意”。相反,他們很樂意承認自己的虧損,同時想辦法改變這一虧損。他們懂得,吃虧不是一種消極、頹廢,不是悲觀、懦弱,相反,它是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一種為人處事的風格,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永久鞭策。這樣的吃虧就是福。
日本富士現代辦公用品公司在拓展某國業務的時候,派出武藤先生作為業務代表與一家公司簽訂合同。這筆銷售打印機的生意利潤極為可觀,所以武藤對此勢在必得。不料來到那家公司時,武藤卻發現對方的態度十分冷淡,老板隻是冷酷地告訴他“公司已有新的打算,不準備簽訂這項合同了”。麵對這樣的打擊,武藤十分沮喪,但他很快鎮定下來,決定弄清對方毀約的理由。
經過仔細的分析與考察,武藤發現有另一家打印機生產廠家得知了風聲,以比他們的定價還要便宜的價格向這家公司提供打印機。找到問題所在,武藤大膽地提出了解決的方案。他再次找到那家公司的老板,對他說:“我們提供給貴公司的產品,比貴公司前些天聯係的那一家價格要低三成。”老板聽後非常高興,要知道,三成是一筆不小的金額,於是當場簽了合同。
雖然做成了這筆生意,但這卻是筆賠本的買賣,每賣出一台打印機,都是一筆不小的損失。然而,事實不止於此。日本富士現代辦公用品公司以這批賠本的打印機,敲開了該國打印機市場的大門,其優質的質量立刻贏得了很好的銷路,並迅速占領了市場。而且,因為隨後高價銷出的打印機輔助設備和耗材,使得公司不但收回了之前的損失,還最終大賺了一筆。
人在社會中生存,少不了交往,而在交往的過程中,又避免不了“吃虧”和“占便宜”。在兩個人以上的交流中要想不吃虧,完全達到“平等”交往,可能是不存在的。而在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沒有哪一個人不曾吃過虧。有的吃虧是自願的,有的吃虧是甘願的,有的吃虧是被迫的,有的吃虧是不甘心的……但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你都必須經曆吃虧。
但是,並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慶幸,並非所有的幸運都值得高興,同樣,並非所有的痛苦都令人難以忍受,並非所有的吃虧都是壞事。
可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怕吃虧。這些往往是目光短淺的人,他們隻顧眼前的蠅頭小利,最後不是掉入失敗的深淵,就是被人唾棄。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不能隻賺便宜不能吃虧。那些有遠見的智者願意吃點小虧,而減少是非,避免不必要的失敗。
選擇糊塗:不妨適當裝裝傻
“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人生在世,總有許多不如意和坎坷,有積怨也有突來橫禍,有意外的驚喜也有沉重的打擊。人生在世總是脫不了與人的幹係寵辱不驚、得失不計也許是很難達到的頂巔。隻是我們去麵對時“糊塗”一點,及時把心態調整到正常狀態。
積極生活,平常工作,有如天邊閑雲,何處來何處去任其自然,盡可能地把思想放到局外去考量。俗語總結得好:“人情留一線,以後好相見。”“糊塗”不是犯傻,不是愚昧,而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一種智慧。生活中有些事情不必過分認真,過分計較,還需要點糊塗的態度。
有一位中學老師,他帶的班級年年都被評為優秀班級,他個人也多次被學校評為優秀教師。在記者采訪時,他說,作為老師,誰不想讓自己的學生十全十美呀,可哪裏有這樣的學生呢?孩子總是在不停地犯錯誤。這時,你不能抓住他們的小辮子不放,天天這樣,隻能是又氣又累。有的老師說人家做生意的叫開門見喜,我們叫開門見“氣”。如果你還未進教室就有同學跑來告訴你紅墨水瓶翻了,教室講台上一塌糊塗;或者你還沒進教室門,有的學生告訴你班裏有好幾個“調皮”正在校長室裏告你的狀……這時,你一定要沉住氣。更為關鍵的是,你不能因為這次犯錯就讓他們萬劫不複。不要馬上發火,靜默十秒種,對你和學生都有益處。不能一看見調皮的、成績差的就氣不打一處來,不能隻盯著他們的短處和缺陷。不能把學生的不足、無能在全班抖露,否則這樣你就是用好心害了他們。
對於學生的缺點,我們應抱著難得糊塗的態度,這樣做,不是不要他們改正缺點,而是為了徹底解決。任何一個人都應是揚長避短,隻有充分發展了自己的長處之後,才能有力量彌補自己的不足。你對一位長跑拿了冠軍的學生說:把這種精神放在學習上,你一定也會得第一。他聽了會信心倍增。難得糊塗應是把學生的閃光點看得清清楚楚,無限誇大。而對學生的缺點模糊一下,弱化一下,容忍一下,他們又何嚐不知自己的不足呢?
看來,“難得糊塗”是大智若愚,是對小恩小怨的不執著,不計較,是性存忠厚,是對弱小的體恤寬容,是一種良好的道德修養。觀世人,多對人斤斤計較,對別人的缺點用放大鏡來看,連毛孔粗細都瞧得個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於自己,卻是糊裏糊塗,從不曾拿個照妖鏡來照照自己又是何方神聖。這是人性的弱點,如果世人都能換個視角,對自己多檢點,對別人“難得糊塗”,那一切都會順利很多。當然,這種“難得糊塗”是用在善良弱小或是親朋好友的小毛病小缺點或是內部矛盾上,這是一個做人的準則問題。
在為人處世中,要使別人對你放鬆警惕,產生親近之感,隻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跡地在他人麵前暴露某些無關痛癢的缺點,出點小洋相,表明自己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這樣就會使人在與你交往時鬆一口氣,不與你為敵。
有一次,日本航空公司就引進美製飛機的問題與美國某飛機製造廠商進行談判。為了使日方了解產品的性能,美商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模型、圖表、數據、資料和幻燈片。談判一開始,美方代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解,日方代表隻是埋頭做筆記,一言不發。
這樣過了幾天,等進入實質性談判時,日方代表仍對價格等問題一言不發,美方代表問道:“你們認為如何?”日方代表滿臉迷茫地回答:“我們不明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美方代表有些急躁。日方代表仍很有禮貌地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美方代表眼看這項交易將前功盡棄,十分沮喪地說:“那麼,你們希望我們怎麼辦?”日方代表提出:“你們可以把全部資料再為我們重新解釋一遍嗎?”美方代表不得已,耐著性子又重複了一遍。這樣反複幾次,結果自然是日本人把價格壓到最低點。
其實,美國人就是上了“不明白”的當。
在談判交涉中,表麵裝糊塗,暗中籌劃,蓄勢待發,伺機令對方讓步或誘使對方上當,是很有效的招法。利用沒聽懂裝糊塗是談判中的一種技巧,日本人在談判時借此挫其銳氣,使對手精疲力竭,作出讓步,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難得糊塗”是一種難得的品德,是一種大丈夫的氣度,是一種放眼未來的襟懷,是一種超越世的俗大智大勇。正是“難得糊塗”的警醒,才能使人們在當今的紛擾世界裏,閑看庭前花飛落,漫隨天外雲卷舒;才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以豁達之情笑看風雲變幻、潮起潮落。
選擇忍讓:得饒人處且饒人
正如充滿智慧的富蘭克林所說:“如果你辯論、爭強,或許你會獲得勝利,但這種勝利是得不償失的,因為你永遠無法得到對方的好感。”因此,你要好好權衡一下,你想要的是什麼?是隻圖一時口頭的快感,還是一個人的長期好感?在你進行辯論的時候,你也許是正確的,但從改變對方的角度來說,你大概一無所獲,一如你錯了一樣。
說話如此,其實做人也是一樣,即使我們是對的,我們也不應該因為自己得理而咄咄逼人。把“逞一時口舌之快”當成一種“快樂”,這是最大的悲哀。要時刻牢記,逼人不可太甚,要給自己留條後路,得饒人處且饒人。
在某地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時尚女子駕駛一輛寶馬735路過一個自行車修理攤,刮倒了一輛待修的自行車。女子急停後下車,要求修車師傅賠償其損失,並對修車師傅百般辱罵,說是自行車刮了她的寶馬。剛開始,修車師傅據理力爭,說明是對方駕車撞倒自己區域內的東西,對方應承擔主要責任。時尚女子哪肯罷休,於是上前推搡修車師傅。修車師傅揮手阻攔,碰巧把時尚女子的衣服弄髒。出現此等變故,時尚女子更是不依不饒。便放言,車子的事情暫且不算,必須先拿3000元來賠自己的衣服。
修車師傅忍氣吞聲地向時尚女子道歉,並且表示願意為她清洗衣服。可時尚女子並不領情,繼續辱罵修車師傅和上前調解的過路者,同時掏出了她的手機開始求援。
時尚女子求援的是她的父母,她們一家三口就住在對麵的貴族社區。她的父親到了現場後,並沒有對事情原委做任何的了解,便直接抄起了地上的自行車打氣筒,朝修車師傅的頭部猛砸數下。頓時,血如泉湧。
部分實在看不下去的圍觀者開始指責其父的行為,並有幾個想上前勸架。可她的父親竟揚言,如果有誰敢靠近就打誰。此時,其父繼續猛踢被他用打氣筒砸倒的修車師傅的腹部,其母則站在一旁破口大罵那些為修車師傅說話的路人和圍觀者。時尚女子則一直坐在開著空調的寶馬車裏,得意洋洋地看著這場鬧劇的上演。最後,現場的圍觀者報了警,警察趕到現場後了解了一下情況,知道是這名女子的不對,當即將修車師傅送往醫院,並拘留了父女。
可見,不留餘地,傷了對方,有時更會傷了自己。給別人留有餘地,也是為自己留後路。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人事也有自己存在的情理。說話時,如果違背了常情常理,就會給別人留下口舌。因此,在談話時要記住,話不要說過了頭,凡事都要給自己留餘地。下麵這個故事則充分說明了給別人留有餘地,也是為自己創造機會。
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金秋時節正是采摘柿子的季節,當地的農民常常會留一些成熟的柿子在樹上,他們說,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
經過這裏的遊客都會覺得不可思議,這時,導遊就會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裏是喜鵲的棲息地,到了冬天,喜鵲們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有一年的冬天特別冷,下了很大的雪,幾百隻找不到食物的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第二年,柿子樹重新吐綠發芽,開花結果,但是,一種不知名的毛毛蟲突然泛濫成災。那年秋天,果園沒有收獲到一個柿子。直到這時,人們才想起那些喜鵲,如果有喜鵲在,就不會發生蟲災了。從那以後,每年秋天收獲柿子時,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物。
給喜鵲留柿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給別人留有餘地,往往就是給自己留下生機與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所麵臨的人和事往往是紛繁複雜、千變萬化的,需要我們給人和事留有足夠的“空間”或者“餘地”,這樣可以促進或者加快事物向既定的目標發展。
留有“餘地”,既是技巧問題,也是原則問題。留下了“餘地”,也就是留下了“活”路。因此,我們一定要記得饒人處且饒人,給別人留有餘地。
選擇換位: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努力地工作著,但卻並不成功,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會換位思考。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往往能夠帶來新鮮的感覺,帶來另一種分析結果,甚至改變自己的思維和判斷,讓自己的工作、生活充滿活力。
所謂換位思考,其實就是換一種立場看待問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研究問題,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衝突,從而獲得新的理解,做出與平時慣常思維下不一樣的行為。換位思考,也就是說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並不是一成不變地跑直線,就像平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那樣,順著一條道跑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甚至是撞到了南牆都不回頭。
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突破固有的思考習慣,學會變通,解決常規性思維下難以解決的事情;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了解別人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將溝通進行到底;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揣摩到對方的心理,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欣賞到他人的優點,並給予對方真誠的鼓勵,使團隊和諧高效;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很好地進行服務定位,成功銷售我們的產品;通過換位思考,領導者可以得到下屬的擁護;通過換位思考,下屬可以得到上級的器重……
在足球王國巴西,不會踢足球的男孩子絕對不會招人喜歡。在那裏,富人的孩子有自己的足球場地,窮人的孩子也有窮人的踢足球方式。球王貝利就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裏,他的父親是一個因傷退役、窮困潦倒的足球隊員。
貝利從小就顯現出非凡的足球天賦,他常常踢著父親為他特製的“足球”——用一個大號襪子塞滿破布和舊報紙,然後盡量捏成球形,外麵再用繩子捆緊。貝利經常光著黑瘦的脊梁,在家門前那條坑坑窪窪的小街赤著腳練球。盡管他經常摔得皮開肉綻,但他仍然不停地向著想象中的球門衝刺。
漸漸地,貝利有了點名氣,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常常跟他打招呼,還給他敬煙。像所有未成年人一樣,貝利喜歡吸煙時那種“長大了”的感覺。
終於有一天,當貝利在街上向人要煙時,被父親看見了。父親的臉色很難看,貝利低下頭,不敢看父親的眼睛。因為,他看到父親的眼睛裏有一種憂傷,有一種絕望,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怒火。
父親說:“我看見你抽煙了。”
貝利不敢回答父親,一言不發。
父親又說:“是我看錯了嗎?”
貝利盯著父親的腳尖,小聲說:“不,你沒有。”
父親問:“你抽煙多久了?”
貝利小聲為自己辯解:“我隻吸過幾次,幾天前才……”
父親打斷了他的話,說:“告訴我,味道好嗎?我沒抽過煙,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味道。”
貝利說:“我也不知道,其實並不太好。”貝利說話的時候,突然繃緊了渾身的肌肉,手不由自主地向臉上捂去,因為,他看到站在他眼前的父親猛地抬起了手。但是,那並不是貝利預料中的耳光,而是父親把他摟在了懷中。
父親說:“你踢球有點天分,也許會成為一名高手,但如果你抽煙、喝酒,那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你將不能在90分鍾內一直保持一個較高的水準,這事由你自己決定吧。”
父親說著,打開他癟癟的錢包,裏麵隻有幾張皺巴巴的紙幣。父親說:“你如果真想抽煙,還是自己買的好,總跟人家要,太丟人了,你買煙要多少錢?”
貝利感到很羞愧,眼睛裏澀澀的,可他抬起頭來,看到父親的臉上已是淚水縱橫……後來,貝利再也沒有抽過煙。他憑著自己的勤學苦練,終於成了一代球王。
多年以後,貝利仍不能忘懷當年父親那溫暖的懷抱。他回憶說:
“父親那溫暖的一個擁抱,比給我多少個耳光都更有力量。”
假如貝利的父親沒有站在小貝利的立場上分析看待問題,隻是不問青紅皂白地給小貝利一個耳光,也許這個世界就少了一個球王,而多了一個煙鬼。因此,我們說,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了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每天都發愁:每逢晴天,老太太就擔心大兒子的傘不好賣;每逢雨天,就擔心二兒子無法曬鹽。老太太積憂成疾,臥病在床。兩個兒子倒也孝順,四處訪醫問藥,不知如何是好,以至準備改行。
幸訪的一智者,對兩個兒子改行的主意不以為然:“改行?老人家還會再添新愁。我有一妙計。”然後口授一策:“晴天好曬鹽,老人家應該為二兒子高興;雨天好賣傘,應該為大兒子高興。這樣一想,保準老太太就不發愁了!”老人家依計而行,果真愁苦變歡樂,日漸身寬體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