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字讓王梓林大吃一驚,怪不得明朝、清朝時期那麼多人拚著老命也要考秀才,這就是考秀才的真正動力吧。
一個秀才就這麼風光了,那舉人就更不得了,進士那絕對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不是人而是神。
王梓林後麵更是拚命學習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秀才,感受一下清朝秀才到底有多瀟灑,同時也讓善解人意的劉氏跟自己過幾天好日子。
有一天,白驛鄉傳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震驚了周圍的十裏八村,清朝時期的鄉下人,大多數一輩子都出不了自己所在的縣。
白驛鄉如果按清朝當時的習慣來講,應該叫北鄉,因為清朝延續了明朝時期的特點:皇權不下縣。
意思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員,到縣衙這一級再往下就沒了,比如七品縣令、八品縣丞、從八品主簿、九品的典史、從九品的巡檢等,這些都是朝廷命官,屬於流官。
再往下的吏員、鄉長、保長等這些都是不入流,朝廷不發俸祿,也就是國家財政不給這些基層管理者發工資。
當然管理驛站的也是官員、從九品,但這個縣令管不了人家,品級低也是官。
一個縣當時分為四個鄉,按照縣衙周圍的方向來分,比如縣衙一般在縣城中間,那麼就把這個縣按位置,分為東南西北四個鄉,中間就是縣城了。
如果是大縣的話,人口比較多,鄉下麵又分為圖,圖下麵再分為村。
嘉慶皇帝的時候,全國人口大概4億多人,共有1400多個縣,平均下來一個縣大概有30萬左右的人口,但是每個縣大小不一樣,繁華程度也不一樣。
所以有的縣人口多,有的縣人口少,有的大縣人口超過100萬,還有的小縣人口不足10萬人。
一個縣衙裏麵朝廷命官不超過10人,品級一般都是七品到從九品,如果換算到二十一世紀的話,清朝的從九品官員職務大概相當副縣長。
王梓林又換算回去,21世紀我們每個縣的局長回到清朝時期的話,那肯定是沒品級的,不入流,不是官,大概相當縣衙裏的臨時工吧。
想到這裏,王梓林忍不住又大哈哈笑起來,自己讀中學時,經常聽村裏的人說:窮秀才,富舉人。這他媽真是扯淡啊,簡直就是不要臉的叫法。
就像一個乞丐總是嘲笑地主家裏窮,沒有錢,但自己卻看不清自己是幹啥的,隻會人雲亦雲,然後就到處鸚鵡學舌。
白驛鄉在邠州衙門被稱為北鄉,因為位置在邠州衙門的正北方,但最近一段時間受到了白蓮教、天理教的偷襲。
如果說以前這些起義團夥襲擊鄉紳,大戶人家,搶走一些錢、糧食就算了,但這次竟然偷襲衙門了,這讓衙門的知州、縣令忍無可忍,並不是損失多少錢的事,而是麵子的問題、前程的問題。
很快,州衙派人過來通知張舉人,州衙門會派人來協助他對抗白蓮教的土匪。
得到這個承諾後,張舉人喜出望外,感覺終於可以出一開口惡氣了,該死的白蓮教,你不搶劫那些軟弱的老百姓,卻三番五次來搶我張舉人,搶我們這些大戶人家,難道我們就不要麵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