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十六 東廊僧怠招魔 黑衣盜奸生殺(1 / 3)

【導讀】

作者認為凡事都有宿根,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隻要是做了有愧於心的虧心事,冥冥之中都會受上天體察,最後因果相報,了結冤案。因此我們在獨善其身的同時,也應該擦亮雙眼,看清塵世中的是是非非。上天假手張生擒拿盜賊,雖然張生無故受了一頓毒打,但了結了一段公案;和尚因為前生虐待過自己的妾,在現世仍然遭遇報應以至受到驚嚇,隻得潛心修行,積累功德。作者借這兩個鬼故事,再次強化了他的警醒世人之意。

詩雲:參成世界總遊魂,錯認訛聞各有因。最是天公施巧處,眼花曆亂使人渾。話說天下的事,惟有天意最深,天機最巧。人居世間,總被他顛顛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實境界,偶然人一個眼花錯認了,明白是無端的,後邊照應將來,自有一段緣故在內,真是人所不測。

唐朝牛僧孺(唐穆宗、唐文宗時宰相)任伊闕(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縣尉時,有東洛客張生應進士舉,攜文往謁。至中路遇暴雨雷雹,日已昏黑,去店尚遠,傍著一株大樹下且歇。少頃雨定,月色微明,就解鞍放馬,與僮仆宿於路側。困倦已甚,一齊昏睡。良久,張生朦朧覺來,見一物長數丈,形如夜叉(佛教傳說中一種食量大的惡鬼),正在那裏吃那匹馬。張生驚得魂不附體,不敢則聲,伏在草中。隻見把馬吃完了,又取那頭驢去咽啅咽啅(guōzhuó,吞咽食物的聲音)的吃了。將次吃完,就把手去扯他從奴一人過來,提著兩足扯裂開來。張生見吃動了人,怎不心慌?隻得硬掙起來,狼狽逃命。那件怪物隨後趕來,叫呼罵詈。張生隻是亂跑,不敢回頭。約勾跑了一裏來路,漸漸不聽得後麵聲響。往前走去,遇見一個大塚,塚邊立著一個女人。張生慌忙之中,也不管是什麼人,連呼:“救命!”女人問道:“為著何事?”張生把適才的事說了。女人道:“此間是個古塚,內中空無一物,後有一孔,郎君可避在裏頭,不然,性命難存。”說罷,女子也不知那裏去了。張生就尋塚孔,投身而入。塚內甚深,靜聽外邊,已不見甚麼聲響。自道避在此,料無事了。

須臾望去塚外,月色轉明,忽聞塚上有人說話響。張生又懼怕起來,伏在塚內不動。隻見塚外推將一物進孔中來,張生隻聞得血腥氣。黑中看去,月光照著明白,乃是一個死人,頭已斷了。正在驚駭,又見推一個進來,連推了三四個才住,多是一般的死人。已後沒得推進來了,就聞得塚上人嘈雜道:“金銀若幹,錢物若幹。”張生方才曉得是一班強盜了,不敢吐氣,伏著聽他。隻見那為頭的道:“某件與某人,某件與某人。”連唱十來人的姓名。又有嫌多嫌少,道分得不均勻相爭論的。半日方散去。張生曉得外邊無人了,對了許多死屍,好不懼怕!欲要出來,又被死屍塞住孔口,轉動不得。沒奈何隻得蹲在裏麵,等天明了再處。靜想方才聽唱的姓名,忘失了些,還記得五六個,把來念的熟了,看看天亮起來。

卻說那失盜的鄉村裏,一夥人各執器械來尋盜跡。到了塚旁,見滿塚是血,就圍住了,掘將開來。所殺之人,都在塚內。落後(最後)見了張生是個活人,喊道:“還有個強盜,落在裏頭。”就把繩捆將起來。張生道:“我是個舉子,不是賊。”眾人道:“既不是賊,緣何在此塚內?”張生把昨夜的事,一一說了。眾人那裏肯信?道:“必是強盜殺人送屍到此,偶墮其內的。不要聽他胡講!”眾人你住我不住的亂來踢打,張生隻叫得苦。內中有老成的道:“私下不要亂打,且送到縣裏去。”

一夥人望著縣裏來,正行之間,隻見張生的從人驢馬鞍駝盡到。張生見了,吃驚道:“我昨夜見的是什麼來?如何馬、驢、從奴俱在?”那從人見張生被縛住在人叢中,也驚道:“昨夜在路旁困倦,睡著了。及到天明不見了郎君,故此尋來。如何被這些人如此窘辱?”張生把昨夜話對從人說了一遍。從人道:“我們一覺好睡,從不曾見個甚的,怎麼有如此怪異?”鄉村這夥人道:“可見是一劃胡話,明是劫盜。敢這些人都是一黨。”並不肯放鬆一些,送到縣裏。縣裏牛公卻是舊相識,見張生被鄉人綁縛而來,大驚道:“緣何如此?”張生把前話說了。牛公叫快放了綁,請起來細問昨夜所見。張生道:“劫盜姓名,小生還記得幾個。在塚上分散的衣物數目,小生也多聽得明白。”牛公取筆,請張生一一寫出,按名捕捉,人贓俱獲,沒一個逃得脫的。乃知張生夜來所見夜叉吃啖趕逐之景,乃是冤魂不散,鬼神幻出此一段怪異,逼那張生伏在塚中,方得默記劫盜姓名,使他逃不得。此天意假手張生以擒盜,不是正合著小子所言“眼花錯認”,也自有緣故的話。而今更有個眼花錯認了,弄出好些冤業因果來,理不清身子的,更為可駭可笑。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帳。

這話也是唐時的事。山東沂州(今山東省臨沂市。沂,yí)之西,有個宮山,孤拔聳峭,迥出眾峰,周圍三十裏,並無人居。貞元初年,有兩個僧人,到此山中,喜歡這個境界幽僻,正好清修,不惜勤苦,滿山拾取枯樹椏(yā)枝,在大樹之間,搭起一間柴棚來。兩個敷坐在內,精勤禮念,晝夜不輟。四遠村落聞知,各各喜舍資財布施,來替他兩個構造屋室,不上旬月(十天至一個月,指較短的時日)之間,立成一個院宇。兩僧尤加愨勵(至誠而勤奮。愨,què),遠近皆來欽仰,一應齋供,多自日逐有人來給與。兩僧各住一廊,在佛前共設咒願:誓不下山,隻在院中持齋,必祈修成無上菩提正果。正是:白日禪關閑閉,落霞流水長天。溪上丹楓自落,山僧自是高眠。又:簷外晴絲揚網,溪邊春水浮花。塵世無心名利,山中有分煙霞。

如此苦行,已經二十餘年。元和年間,冬夜月明,兩僧各在廊中,朗聲唄唱(唱偈誦經。唄,bài)。於時空山虛靜,聞山下隱隱有慟哭之聲,來得漸近,須臾已到院門。東廊僧在靜中聽罷,忽然動了一念道:“如此深山寂寞,多年不出,不知山下光景如何?聽此哀聲,令人淒慘感傷。”隻見哭聲方止,一個人在院門邊牆上撲的跳下地來,望著西廊便走。東廊僧遙見他身軀絕大,形狀怪異,吃驚不小,不敢聲張。懷著鬼胎,且默觀動靜。

自此人人西廊之後,那西廊僧唄唱之聲,截然住了。但聽得劈劈撲撲,如兩下力爭之狀。過一回,又聽得狺犽(yínyá,野獸爭鬥嘶咬聲)咀嚼,啖噬(shì)啜叱,其聲甚厲。東廊僧慌了道:“院中無人,吃完了他,少不得到我。不如預先走了罷。”忙忙開了院門,惶駭奔突。久不出山,連路徑都不認得了。顛顛仆仆,氣力殆盡。回頭看一看後麵,隻見其人蹌蹌踉踉,大踏步趕將來,一發慌極了,亂跑亂跳。忽逢一小溪水,褰衣渡畢。追者已到溪邊,卻不過溪來,隻在隔水嚷道:“若不阻水,當並啖之。”東廊僧且懼且行,也不想走到那裏去的是,隻信著腳步走罷了。

須臾大雪,咫尺昏黑,正在沒奈何所在,忽有個人家牛坊,就躲將進去,隱在裏麵。此時已有半夜了,雪勢稍住。忽見一個黑衣的人,自外執刀槍徐至欄下。東廊僧吞聲屏氣,潛伏暗處,向明窺看。見那黑衣人躊躇四顧,恰象等些什麼的一般。有好一會,忽然院牆裏麵拋出些東西來,多是包裹衣被之類。黑衣人看見,忙取來紮縛好了,裝做了一擔。牆裏邊一個女子,攀了牆跳將出來,映著雪月之光,東廊僧且是看得明白。黑衣人見女子下了牆,就把槍挑了包裹,不等與他說話,望前先走。女子隨後,跟他去了。東廊僧想道:“不尷尬,此間不是住處。適才這男子女人,必是相約私逃的。明日院中不見了人,照雪地行跡,尋將出來,見了個和尚,豈不把奸情事纏在身上來?不如趁早走了去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