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道不可道 道之相爭(2 / 3)

&&&&此一元之始最可貴之,吾以為大勢也,故警而從之,善而行之。方可辟邪趣善,成就大道也!&rdqo;

&&&&元始也將自己的道闡述了一遍道。其中心便是觀天道之中天數變化,從那無窮變化之中找出那最初的四十九道天機,而從那四十九道天機之中找尋那最相同的部分。將那部分看作大勢,行為按那大勢而做比當能夠順利。

&&&&眾人聽完各有所悟,老子微微點頭表示自己的意思,通天並不發表意見。女媧周實二人覺得元始之論有獨到之處,都言道:&ldqo;得元始師兄高見也!&rdqo;

&&&&元始看見除了通天之外,別人都表示不錯反應,心中雖略有不愈卻也是笑容滿麵的說道:&ldqo;還請通天師弟言道!&rdqo;

&&&&通天見元始有禮,自己也不好作倨傲狀,便開口說道:&ldqo;如此我便說上一說。

&&&&大衍五十,天演四十九,此為天道演之數不及大道變化也。

&&&&然天道之上當是大道,大道無窮也。不可以一而論少,亦不可以四十九而論多,多少之論,無從談焉。

&&&&比及大道之萬一,吾不能及,大道之五十吾亦不能及。吾不敢言其萬一不及其五十也,之所不能言者。吾之不能至也。是故不能至者而論不論至之事,謬也。

&&&&吾之道也,不以少論多,不以多論少,不以先天而論後天,不以後天而論先天。有所論,無類也。

&&&&&hllp;&hllp;

&&&&我所趨者大衍之一者也。

&&&&天道之中變化無窮,何能及至,蓋能及也,何能而闡之,蓋能闡也,何能和之,蓋能合也,何能而不變之。事故闡其天道四九之變,不如截大衍所遺之一。

&&&&其所謂一,非小也,蓋不能演也。非漏也,蓋不能適也。而後不能演不能適者為一,是故此一非彼一也。

&&&&吾以為修行之人當屬逆天也,天之下我等當壽終也,然則修行之道所求者,首為長生,而後神通。此等之事皆逆天而行,是故不可順之。

&&&&吾道所為截大衍之一而趨利也,大衍既存必合於道,我取其一既適於道。而後得其利成其道,至聖乃成。&rdqo;

&&&&通天所言道,亦是以大衍五十,天道四十九而起。其所言之道,卻是與元始不同。他認為大衍之一不比天道之四十九小,不當是小。而是我等所不能探尋到的罷了。

&&&&既然那其一不小,則可將之作為勢。而且是可以改的勢。可以利用這個勢來達到目的。修道之人本就是逆天而行,取這一道,則真是符合了修士的本性。

&&&&通天的道,從他的言論上來說與元始的道背到而馳,且各有玄奧,道理。至於誰對誰錯,哪裏又能說得清呢!

&&&&老子也是微微點頭表示同意通天的道,而元始雖然不滿通天與他對著幹,卻也微微點頭。女媧今天聽了三清的道,雖然還有些迷糊,但確實收益非淺。周實聽了三清之道也覺得不虛此行。兩人皆道:&ldqo;得之通天師兄之高見也!&rdqo;

&&&&通天很是滿意眾人的表情,嗬嗬一笑,回到了座位之上。

&&&&此時當是女媧論道了,眾人皆望向女媧。女媧微微一笑道:&ldqo;天數之下,吾冥冥然,何能及之,獨夫適於心者也。

&&&&天道之下有螻蟻無數,吾心雖堅,難比之於天心也。是故合乎天而得乎人,是吾之道也!

&&&&&hllp;&hllp;

&&&&吾嚐聞&lsqo;天之蒼蒼,吾自一方,非不欲天,吾心彷徨。天之茫茫,天存人亡,非不望天,吾心踉蹌。&rsqo;

&&&&吾聞悲之,不欲棄之,棄之和天,吾心何存焉。吾之所道,道之所存,存乎一心也!&rdqo;

&&&&女媧所言不愧為後世大功德聖人之言,她所言之道,是悲天憫人之道也,道心所係便是天下之螻蟻。聖人無情,當除她,天道有情,她自顯。

&&&&眾人聽得女媧之道,雖未得如同先前三人所言一般感悟,但都感於女媧大慈。均道:&ldqo;女媧師妹(師姐)之道,大功德之道也!吾等弗如!&rdqo;

&&&&女媧謝眾人,乃返座。

&&&&最後當是周實所言道了,三清尚好,不知周實奇妙之處,而女媧卻是心底佩服自己這個師弟良久了,平日雖然相交甚歡,卻哪裏能隨意打聽如此忌諱之事。是故女媧很是期待周實的道。

&&&&周實看見眾人看向自己,也微微一笑,道:&ldqo;天數無常,天道有常,然常所未見,見者不語所見。是故天道亦是不常。

&&&&吾之於天者,茫茫然也。吾會於天者,戚戚然也。故窮極自身而欲得之天。

&&&&久而久之,似有所得。然複之於天,其茫茫然更甚也。豈曰,欲之天而離於天者。非也,其所見廣這也。

&&&&天道之下化演天數,天道一而天數無窮。若窮其本,吾非不能,是為不願也。窮之亦為窮己,趨之亦為去之。

&&&&然舍而不求者可也?生於是所以死也,於螻蟻生靈是為大善也哉,然於吾等,其若非欲何有吾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