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說(一)(1 / 1)

一、四季五補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複蘇過程之中,於五髒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髒升發元氣,可選用藥膳首烏肝片、烏發湯等;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髒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髒祛邪,可選用藥膳解暑益氣湯、銀花露等;長夏,於五髒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藥膳苡仁豬蹄等;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髒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可選用參麥團魚、二仁全鴨等;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髒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可選用雙鞭壯陽湯、附片羊肉湯等。

我國人民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因為冬季人體陽氣收藏,容易吸收營養成分,有人說:“冬季進補,開春打虎”。所以在冬季可選用滋補作用比較強的藥膳、而在春、夏、秋三季選用的藥膳則應偏於調理養生,這是一個特點。

此外,長夏季節,由於天氣悶熱,人體汗液排泄易受影響而生濕邪,這個時令對應於五髒屬脾,適宜淡補,以健脾清暑濕,相應的藥膳方數量不多,可歸於夏季清補係列。

二、四季施膳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係。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因此,人們在飲膳方麵,也必須適應這一變化規律,這就是四季施膳。

唐代醫家孫思邈非常重視食療、食養,他說:“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陳紀雲說:“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

春天,“萬物生長向上,五髒屬肝,正需補肝,稱為升補,宜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初”。這就充分說明飲食有節,可增壽延年;飲食不節,則易致病。漢代張仲景明示:“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也就是說,由於四季氣候的不同,因此對選擇食物冷熱苦酸辛甘也各異。

陳直根據“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的認識,以及五味分別主於五髒的理論,指出了“當春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當夏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當秋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當冬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鹹而增苦,以養心氣。”陳氏認為,根據四時季節,進補其味,既不使當旺元氣過於亢盛,又不使所克元氣有所分伐。

劉完素還提出了以臊焦香腥腐五氣助其所克元氣,他說:“是以聖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劉氏的這一理論,為四季施膳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