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說(二)(1 / 1)

三、五宜五補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種不同的味道,並且認識到五味各有不同作用,與五髒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五味歸五髒之說。

《內經》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這是根據食物對人體生理、病理上所發生的影響而作出的歸納。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識到飲食必須多樣化,才能適應人體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要,也就是說五味不能偏嗜,飲食五味如有太過或不及,必然會造成髒腑陰陽的偏盛偏衰,而產生疾病。因此利用五味之偏,以調理髒腑之間的偏性,是有科學道理的。例如用辛味散肺氣之鬱,甘味補脾胃之虛。故繆希雍說:“五髒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何謂苦欲補瀉,就是組方用藥要根據各髒生理病理,以及病變特點選其氣味相投的藥物、食物,投其髒腑所好。即所謂“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髒之神所惡也,即瀉也。”

為了更好地了解藥物、食物與髒腑的關係,便於組方選用,把藥物、食物的五味、五色、五穀、五畜、五行與五髒六腑的關係進行歸納,製成下表。

概括了人體與自然界同類事物或現象在屬性上的某些相互聯係。明確這種聯係,就能使我們掌握髒腑有關的生理聯係,了解所出現的某些病理現象。根據不同的季節和五髒對藥物、食物的苦欲組方施膳,絕不能主觀地把它當作一成不變的條規,應靈活地從實際出發,進行配方選膳。

四、四因施膳

(一)因證施膳

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特點之一,是以證為基礎的普遍應用的一種診治方法。藥膳在治療、補益方麵,也可以中醫理論作依據,根據人的體質、症狀、健康等情況的不同,對藥膳的選用上也有所區別。這就叫“因證施膳”。

(二)因時施膳

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均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組方施膳時必須注意。如長夏陽熱下降,發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故在此季節中,感受濕邪者較多。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黏滯,容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藥膳可選用解暑湯。冬天氣溫較低,或由於氣溫驟降,人們不注意防寒保暖,就易感受寒邪,容易損傷陽氣。所謂“陰盛則陽病”,就是陰寒偏盛,陽氣損傷,或失去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故出現一係列功能減退的證候。如惡寒、肢體欠溫、脘腹冷痛等。此外寒性收引凝滯,侵襲人體易使機體收斂牽引作痛。寒客經絡關節,經脈拘急,氣血凝滯阻閉,出現肢體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等,故《素問·舉痛論篇》說“寒則氣收”、“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藥膳常多選用厚味溫補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