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 卷下(3)(1 / 3)

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否?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此五泄之目,下文詳之。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

胃受病,故食不化。胃屬土,故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有聲無物為嘔,有聲有物為吐。脾受病,故腹脹泄注,食即嘔吐而上逆也。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食方已,即窘迫欲利也。白者,金之色。謝氏曰:此腸寒之證也。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溲,小便也。便,指大便而言。溲而便膿血,謂小便不?大便不裏急後重也。

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瘕,結也,謂因有凝結而成者。裏急,謂腹內急迫。後重,謂肛門下墜。惟其裏急後重,故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者,小便亦不利也。〇謝氏謂:小腸大瘕二泄,今所謂痢疾也。《內經》曰:腸澼,故下利赤白者,灸小腸俞是也。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累驗。〇四明陳氏曰:胃泄,即飧泄也。脾泄,即濡泄也。大腸泄,即涸泄也。小腸泄,謂凡泄則小便先下而便血,即血泄也。大瘕泄,即腸癖也。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否?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變,當作辨,謂分別其脈也。〇紀氏曰:汗出惡風者,謂之傷風;無汗惡寒者,謂之傷寒;一身盡疼,不可轉側者,謂之濕溫;冬傷於寒,至夏而發者,謂之熱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一歲之中,病多相似者,謂之溫病。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上文言傷寒之目,此言其脈之辨也。“陰陽”字,皆指尺寸而言。楊氏曰:溫病乃是疫癘之氣,非冬感於寒,春變為溫病者,散行諸經,故不可預知。臨病人而診之,在何經之動,乃隨而治之。〇謝氏曰:仲景傷寒例雲:冬時嚴寒,萬類收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又曰: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今按仲景例,風溫與《難經》中風浮(脈)同,而無溫縕(濕溫)之說。又曰:《難經》言溫病,即仲景傷寒例中所言溫瘧、風溫、溫毒、溫疫四溫病也。越人言其慨(概)而未詳,仲景則發其秘而條其脈,可謂詳矣。龐安常《傷寒總論》雲:《難經》載五種傷寒,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所在而取之。據《難經》,溫病又是四種傷寒感異氣而變成者也。所以王叔和雲: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成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濕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濕氣,變為濕溫;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斯乃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所謂隨其經所在而取之者,此也。龐氏此說,雖不與《難經》同,然亦自一義例。但傷寒例言溫疫而無濕溫,叔和言濕溫而無溫疫,此亦異耳。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受病為虛,不受病者為盛。唯其虛也,是以邪湊之。唯其盛也,是以邪不入。即《外台》所謂“表病裏和,裏病表和”之謂,指傷寒傳變者而言之也。表病裏和,汗之可也,而反下之,表邪不除,裏氣複奪矣;裏病表和,下之可也,而反汗之,裏邪不退,表氣複奪矣,故雲死。所以然者,汗能亡陽,下能損陰也。此“陰陽”字,指表裏言之。經曰:誅伐無過,命曰大惑。此之謂歟?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發焦,鼻槁(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靈樞》二十一篇曰: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謂一身百脈無有是處也。汗注不休,齒本(未)槁,取其少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愚按此蓋內傷之病,因以類附之。東垣內外傷辨,其兆於此乎。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狂疾發於陽,故其狀皆自有餘而主動;癲疾發於陰,故其狀皆自不足而主靜。其脈三部陰陽俱盛者,謂發於陽為狂,則陽脈俱盛;發於陰為癲,則陰脈俱盛也。按二十難中,“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四句,當屬之。此下重,讀如再重之重去聲。重陽重陰,於以再明上文陰陽俱盛之意。又推其極至,脫陽脫陰,則不止於重陽重陰矣。蓋陰氣[盛]而極,陽之脫也,鬼為幽陰之物,故見之;陽盛而極,陰之脫也,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盲。〇四明陳氏曰:氣並於陽,則為重陽;血並於陰,則為重陰。脫陽者見鬼,氣不守也;脫陰者目盲,血不榮也。〇狂癲之病,《靈樞》二十一篇其論詳矣。越人特舉其概,正龐氏所謂引而不發,使後人自求之歟?

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

詳見《靈樞》二十四篇,厥逆也。

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真頭痛,其痛甚,腦盡痛,手足青至節,死不治。蓋腦為髓海,真氣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則死。

其五藏氣相幹,名厥心痛。

《靈樞》載厥心痛凡五,胃心痛,腎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皆五藏邪氣相幹也。

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