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 卷下(3)(2 / 3)

《靈樞》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為真心痛。又七十一篇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心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藏堅固,邪不能客,客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其真心痛者,“真”字下當欠一“頭”字,蓋闕文也。“手足青”之“青”,當作清冷也。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問·五藏生成篇》曰:已(色)見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炱者死,赤如衃血者,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者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於心,欲如以縞裹朱;生於肺,欲如以縞裹紅;生於肝,欲如以縞裹紺;生於脾,欲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欲如以縞裹紫。此五藏主色之外榮也。《靈樞》四十九篇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曰:赤色出於兩額(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庭者,顏也。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又七十四篇曰: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黑、多赤、多青皆見者,為寒熱身痛;麵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又如驗產婦麵赤舌青,母活子死;麵青舌青沫出,母死子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類也。袁氏曰:五藏之色見於麵者,各有部分,以應相生相克之候,察之以知其病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四明陳氏曰:五藏有聲,而聲有音。肝聲呼,音應角,調而直;音聲相應則無病,角亂則病在肝。心聲笑,音應%,和而長;音聲相應則無病,亂則病在心。脾聲歌,音應宮,大而和;音聲相應則無病,宮亂則病在脾。肺聲哭,音應商,輕而勁;音聲相應則無病,商亂則病在肺。腎聲呻,音應羽,沉而深;音聲相應則無病,羽亂則病在腎。袁氏曰:聞五藏五聲以應五音之清濁,或互相勝負,或其音嘶嗄之類,別其病也。〇此一節,當於《素問陰陽應象論》、《金匱真言》諸篇言五藏聲音,及三十四難雲雲求之。則聞其聲,足以別其病也。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靈樞》六十三篇曰: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心而與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悅心。悅音悶。推此則知,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袁氏曰:問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則知藏氣有偏勝偏絕之候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診寸口,即第一難之義。視虛實,見六難並四十八難。王氏《脈法》讚曰: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經,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複寸口,虛實見焉。此之謂也。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望聞,以內知之問切也。神,微妙。聖,通明也。又總結之,言聖神,則工巧在內矣。

六十二難曰: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府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其(共)一氣也。

藏之井滎有五,謂井、滎、俞、經、合也。府之井滎有六,以三焦行於諸陽,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所以府有六者,與三焦共一氣也。虞氏曰:此篇疑有缺誤,當與六十六難參考。

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藏六府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木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於春,月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十二經所出之穴,皆謂之井,而以為滎俞之始者,以井主東方木,木者春也。萬物發生之始,諸蚑者行,喘者息,息謂噓,吸氣也。公孫洪傳作“蚑行,喙息”,義尤明白。蜎者飛,蠕者動,皆蟲[豸]之屬。凡當生之物,皆以春而生,是以歲之數則始於春,日之數則始於甲,人之滎合則始於井也。馮氏曰:井,穀井之井,泉源之所出也。四明陳氏曰:經穴之氣所生,則自井始,而溜滎注俞,過經入合,故以萬物及歲數日數之始為譬也。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有圖。

十二經起於井穴,陰井為木,故陰井木生陰滎火,陰滎火生陰俞土,陰俞土生陰經金,陰經金生陰合水。陽井為金,故陽井金生陽滎水,陽滎水生陽俞木,陽俞木生陽經火,陽經火生陽合土。

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仿此。

剛柔者,即乙庚之相配也。十幹所以自乙庚而言者,蓋諸藏府穴,皆始於井,而陰脈之井,始於乙木,陽脈之井,始於庚金,故自乙庚而言剛柔之配。而其餘五行之配,皆仿此也。丁氏曰:剛柔者,謂陰井木,陽井金,庚金為剛,乙木為柔;陰滎火,陽滎水,壬水為剛,丁火為柔;陰俞土,陽俞木,甲木為剛,己土為柔;陰經金,陽經火,丙火為剛,辛金為柔;陰合水,陽合土,戊土為剛,癸水為柔。蓋五行之道相生者,母子之義。相克相製者,夫婦之類。故夫道皆剛,婦道皆柔,自然之理也。《易》曰:分陰分陽,迭用剛柔。其是之謂歟?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此以經穴流注之始終言也。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神門穴也;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穀;小腸之原,出於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