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百分之一秒之後,那些觸手戰艦的殘骸,也就是外裝甲組成的圓筒才開始解體。如果是人類,當然不清楚發生了什麼,隻能看見炮彈穿過了觸手戰艦,然後觸手戰艦被摧毀,但是人工智能就不一樣了。
第一波攻擊之後,艦載智腦立馬統計數據,結果發現高能重接炮的命中率高達百分之七十!顯然中型戰艦群出手就拿到了一個開門紅。
要知道在星際戰爭立馬,一波打擊能夠命中百分之七十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戰績了,因為己方發動打擊的時候,對方也可以躲避,特別是像激光之類的定向能武器,一擊要是不中,那麼就是打不中,不像是導彈一樣,一擊不中,還能夠調整自己,然後發起二次打擊乃至三次打擊,直到能量耗盡無法動彈為止。
取得了一個開門紅的戰績,少將並沒有多大的反應,因為他清楚,敵人的數量還是非常多。
第一波打擊完成之後,少將立馬命令艦隊發起第二次打擊,這一次使用的是重接炮。隨著少將的命令發出,大量重達一噸的炮彈就像不要錢一樣被發射了出去,對觸手戰艦群造成了重擊。
這一波打擊開始的同時,五千艘觸手戰艦開始常規高速機動,快速來到距離中型戰艦群五萬公裏處。發現觸手戰艦這個動作,少將立馬就清楚的知道觸手戰艦要幹嘛了,立馬命令艦隊群進行規避。
和少將想的一樣,五千艘觸手戰艦來到距離中型戰艦群五萬公裏的地方,立馬發射了大量的圓球,然後那些變成橄欖球形狀的圓球開始朝中型戰艦撲來。
但是和人類的導彈一比,這些橄欖球的速度就顯的有些慢了,在中型戰艦強大的近防係統攻擊之下,數萬枚橄欖球全部被擊毀。
不過讓人無奈的是,隨著第一波橄欖球被擊毀,觸手戰艦又發射了更多的橄欖球,艦載智腦初步掃描顯示,數量超過十萬枚,也就是說,每一艘戰艦平均要承受百枚橄欖球的打擊。如果將這些橄欖球都換成導彈的話,那麼已經超過了中型戰艦的攔截能力,如果中型戰艦不知死活的硬抗,結果隻有一個,被打成渣渣。
但是這些橄欖球並不是導彈,而且速度還沒有導彈快,所以給了中型戰艦群攔截的可能。而且在攔截的同時,中型戰艦群還發射了一萬枚龍牙Ⅰ型導彈對觸手戰艦發起打擊。
導彈還在飛往目標的時候,中型戰艦就已經開始了攔截。不管怎麼說,橄欖球的速度也達到了每秒五萬公裏,所以任何輕敵的表現都是找死。不過人工智能是不會出現輕敵表現,所以這一點倒是可以不用擔心。
一千艘中型戰艦的艦載智腦組成一個網絡,相當於將一千艘中型戰艦變成了一個整體,而且防禦係統也是處於共享狀態,將防禦能力最大化。
隨著橄欖球的逼近,所有中型戰艦的防禦係統都開始運行,用強大的防禦火力打擊橄欖球。相比較護罩,人類更加偏愛於主動攻擊的防禦係統,因為這讓人類感覺更加的安全。
隨著大量的激光和粒子束被發射了出去,許多橄欖球被打爆,但是和橄欖球的總數量一比,顯得有些太少了。而另一邊,觸手戰艦還在不斷的發射橄欖球,這讓橄欖球的總數還在不斷的上升。
看到這個情況,少將放棄了讓艦隊用防禦係統硬抗打算,立馬讓艦隊撤退,用常規高速機動脫離橄欖球的攻擊。
就在中型戰艦群脫離的同時,已經被發射出去的龍牙Ⅰ型導彈已經逼近了觸手戰艦,並且進入了突防模式。
讓所有人都意外,導彈的打擊出乎尋常的順利,沒有任何的阻擋,顯然觸手戰艦沒有防禦係統,也沒有護罩係統。
導彈擊中目標之後,直接借助動能穿透了觸手戰艦的外裝甲,進入到觸手戰艦的內部,因為擔心導彈的威力不夠,所以平均是五枚龍牙Ⅰ型導彈對準一個目標。但是導彈爆炸之後,又出現了一些讓人想不到的意外,導彈的威力好像變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