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地平線 第38集 滄桑變化的解釋(完結)(2 / 2)

現在已證明這是合於事實的。

這兩大重要學說經過事實證明,遺屬毫無疑問,生物是逐漸進化的,岩石是大部分在水內成功的,小部分是火山噴發的。

以沉定論,絕地考古果如老人之言,看入愈深,則認識得愈多,故可鑽地。

誠恐向下看,越深越好。

不過這太笨了,這笨筏子實際並不能用,若在大海中,不是十分的困難嗎?

如岩石是一層層平鋪的,在陸地上倒不成問題是很簡單的。

事實上,岩石並不是平鋪的,而是褶皺的、傾倒的、錯亂的,故察勘地質者如此,更為困難解決的方法就靠生物的方法,以生物之進化程序來決定某代有某生物,拿這方法來研究還是不夠。

另一方麵就要拿構造的方法來補充。

譬如一部未裝訂的、錯亂的、殘缺不全的二十四史,整理的方法乃清理,褶皺式的,把它一頁一頁拉平。

另一方麵就是暗自所識,如有曹操自據者入三國誌,有諸瘟字樣者入五代史,或根據某一事實之記載入謀史。

此集根據化史的方法和地質構造的條理,做地質工作者,朕如是。

地質學這方式亦如此。

現在另有一問題,集所找者為何物,並不注意它的距今有若幹年,如二十四史學者亦不注意距今的年月,大概拿朝代年號來分別就夠了。

地質學亦如是,如寒武紀、泥盆記、石炭記、二疊記、三疊記、侏羅記等等來決定。

正如朝代一樣的,有某記即可追尋它在時間上的次序,但一般人士與此不大熟悉,猶如鄉人不知道朝代一樣。

若追索年數,最可靠的方法是拿放射礦物來研究,放射性的爆裂是不受溫度和壓力影響的,按它的爆發之結果來決定年代。

這方法很有成效,如實探劑距今約為500個百萬年,侏羅紀為兩三百個百萬年。

地質學是以百萬年為單位的,時間好像過長,但學地質的是感覺興趣的,好像麻古所說的滄桑之變是時有的事。

不過滄海變桑田太普通太意見了,倒不足為奇,不如說是山海變根更決徹底,更顯利害,更能得到重大結果,更表明變化的重要階段。

造山運動的解釋,近二、三十年才達到重要的階段。

因為利用物理學,尤其是力學上的原則來研究,以脫離漸變說,即便說的幼稚言論。

適才主席提到這種研究的中國的確有相當的貢獻。

因為歐洲有傳統的學說,並且歐洲各國為國進所限,地域太狹,研究者限於局部,固無大發展。

中國國土非常廣大,可看見整個大陸,因此天然給我們一個好機會,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至於像在歐洲一樣,隻看到一個局部,所以有新的發展,有新的貢獻。

中國的山脈是不亂的,有係統的。

最有係統的是東西線,最北和蘇聯交界的是唐努山脈、肯特山脈,往南內外蒙古分界的便是陰山山脈,再難便是昆侖山脈、秦嶺山脈,最難就是南嶺山脈。

這種東西線的山脈,每兩條相隔緯度大約8度,即約800公裏。

這種情形全世界都有,為在歐洲有國土的限製,故難有顯著的研究。

另一種為弧形山脈,我個人稱它為山字型山脈,因為像個山字。

如香南戲從資信至琛現、蘇仙禮。

05香花裏而至都旁裏,中間一直都是橫山、陽明山、九沂山,故兩邊有壘陽、祁陽、道縣等平原,兩端各有一反射弧,資信正在反射弧形之中。

彭公廟及柏縣邊境因在反射弧形之頂,故昨天到彭公廟、柏縣邊境去看,果然不錯。

明日還要到青藥鋪去看反射弧形之自然轉彎現象,想在7藥譜方麵一定可以看到。

主要者反射弧形均朝向赤道,美洲、歐洲、非洲都是這樣的。

個人的意見解釋這種弧形構造的深沉,似乎與地球的自轉速率有關,假定地球愈轉愈慢,則甚難解說此現象。

若地球愈轉愈速,則應離心力水平分立的關係,部分移動變成向著赤道地殼表麵褶皺呈山字形的現象。

又假定轉動欲速,之後變成大陸分裂現象,例如南北美洲因為趕不上速度,便逐漸與歐菲大陸脫節。

這裏有許多證據,例如有種種不能渡海的陸上生物,在非洲也有,而在美洲也有,故可證明美洲原與歐非兩州連貫,後因不能追上此轉動之速度,每周遂之落伍而脫節。

根據此種說法,可說明大陸之沉蔭,山字型山脈之沉蔭。

此種說法正在萌芽,若非戰事發生,恐10年內便可得到定論。

將來這種說法沉定論之後,便可解釋地質上許多問題,並可解釋滄桑變化的道理。

個人一點小小貢獻,說不上講學耽擱諸先生,許多時候,再向諸位先生道歉。

聲明李思光先生的穿過地平線,因寫作時間較早,部分用詞和當今不同,為尊重原著,本書沿襲了之前的用法,特此聲明。